讀古今文學網 > 西方哲學史 > 第三十二章 反經院哲學的傾向:神秘主義、泛神論和自然科學 >

第三十二章 反經院哲學的傾向:神秘主義、泛神論和自然科學

第一節 神秘主義

除了大阿爾伯特和聖托馬斯重要的經院哲學體系外,在13世紀還存在著我們在概述12世紀思想時已經注意到的、作為補充的和敵對的運動:神秘主義、邏輯和科學研究以及泛神論繼續吸引著教會的許多學者。

費登薩的約翰(1227年~1274年)被稱為聖博納文圖拉,是哈勒的亞歷山大的學生,屬於奧古斯丁主義盛行的方濟會。雖然他寫有《箴言集》和註釋性著作,但尤其以一個神秘主義者而著稱。他的學術傾向於奧古斯丁—柏拉圖主義的思想模式,但是他的神秘主義同聖維克托學派的神秘主義沒有本質差別。他主要的神秘主義著作是《心向上帝的旅程》。

通向上帝之路從認知開始,經過反省到達沉思。在沉思中我們經歷了幾個階段:我們在有形世界中沉思上帝,然後在我們自己的內在生活中沉思上帝,由此上升,直接看到上帝自身。在這一最高階段,靈魂超越了自身,進入一種聖潔的無知狀態,通過愛而與神的意志合而為一。這樣一種出神的狀態是神恩賜的禮物,聖潔和祈禱的生活是對這一出神狀態的準備。聖博納文圖拉自己是阿西西城的聖方濟會的托缽僧道會的成員,他將修道院的禁慾生活及對清貧、貞潔和順從的誓言視為基督教完善的最高形式。

第二節 邏輯學

在這些作家中,致力於邏輯和語法研究的是希雷斯伍德的威廉(1249年去世)、歐塞爾的蘭伯特(1250年去世)以及西班牙的彼得(很可能就是死於1277年的教皇二十一世)。彼得寫了一本邏輯學的教科書《邏輯簡述》,這本書大致上採納了亞里士多德和波依修斯的觀點,幾個世紀以來一直是這一學科的權威著作。巴黎的尼古拉斯從1250年到1263年在克勞斯—布呂諾教書)在他的《混合範疇論》中將語法和邏輯結合起來。

參考書

E.Gilson,《聖博納文圖拉的哲學》,1924年,D.I.Trethowan和F.J.Sheed譯。

第三節 自然科學

前面已經指出,學者們對自然科學的興趣與經院哲學結合在一起,而經院哲學是中世紀佔據統治地位的理智興趣。

13世紀,雖然自然科學運動的領袖羅吉爾·培根抱怨,在牛津之外很少有人關注科學研究,但是學者們仍然繼續關注科學研究。在我們已經提及到的那些鼓勵研究自然的興趣的人當中,有巴思的阿德拉德和大阿爾伯特。在英國,數學和物理學得到了發展。阿爾伯特、博韋的文森特和羅吉爾·培根致力於地理學研究,當時的科學家們相信地球是一個球體—這一觀點受到教會的譴責—並且地中海流域位於地球的中心。他們設想沿著向西的航線可以到達印度;實際上,哥倫布至死還相信他發現了印度西部。

已經被記錄在科學研究者名單上的有:亞歷山大·尼坎姆(1217年去世)、阿爾弗雷德·撒切爾(他大約在1225年寫了一篇關於心臟運動的論文)、約翰·佩克漢姆(1292年去世)、羅吉爾·培根(約1214年~1294年)、維特羅(約生於1230年)以及弗賴堡的狄特裡希(他於1265年至1269年在巴黎任教)。維特羅和狄特裡希將自然科學的興趣與新柏拉圖主義學說結合了起來。

羅吉爾·培根

這個團體中最傑出和有主見的人是羅吉爾·培根,他是中世紀和近代學者的奇異結合。培根是一個方濟會的僧侶,在牛津和巴黎接受教育,他特別熱衷於數學(他將數學視為所有科學研究的基礎,認為數學包括算術、幾何、天文和音樂)和物理學研究,物理學包括透視法、煉丹術、農學(植物學和動物學)、醫學、天文學和巫術。他還認為研究希臘語、希伯來語、阿拉伯語和迦勒底語對於神學和哲學研究是不可缺少的。他將形而上學視為第一原則的科學。培根在其百科全書式的著作《大著作》中記錄了他的思想。

在證明和經驗這兩種認識方法中,培根將重點放在了後者上,「因為沒有經驗,我們就不可能充分知道任何東西」。但是經驗是雙重的:有依賴於外在感官的人類的或哲學的經驗,也有內在的啟示或神聖的靈感,通過後者我們知道的「不僅是關於精神事物的知識,而且知道有形質料或者哲學知識」憑借這種內在經驗,我們經由七個階段可以上升到一種出神狀態或者「對精神事物和所有人類科學的」神秘認識。有這種經驗的人可以領悟許多人用語言無法表達的東西。

培根的科學態度同近代科學的精神還有很遠的距離。他有許多近代的觀念,同時又提出了大量的奇異觀念和迷信:占星術同天文學相混雜,巫術同力學混雜,煉丹術同化學混雜。雙重經驗學說為一切有害於經驗科學發展的可能性打開了大門。但是重要的是:培根自己實際上忙碌於研究自然,並強調在這一領域進行觀察的必要性。

第四節 雙重真理學說

13世紀除了其神秘主義和自然科學的傾向外(這些傾向並不總是被容納在經院哲學中),還顯露出反對整個教會哲學的跡象。在阿威羅伊的影響下,大量的思想者區分了哲學真理和神學真理,堅持認為雖然這兩者可能相互矛盾,但是每一真理在其各自範圍內都是真的。這一策略並沒有瞞過教會的權威。1240年,巴黎的主教對通過這一方式提出的某些異端主張進行了譴責。佈雷西亞的約翰在1247年提出大量的異端觀點,認為這些觀點不是神學真理而是哲學真理。巴黎的主教艾蒂安·坦普埃爾在1270年和1277年拒斥了雙重真理學說,並且譴責了巴黎大學藝術學院教授的一長串論題,其中有些論題否定三位一體、肉體復活、靈魂遭受火厄、出神和見到上帝的超自然的性質、在時間中的創世以及作為幸福手段的神恩的必要性。與此同時,布拉邦特的西格爾提出一個關於雙重真理學說的誇張版本,他試圖通過證明大量「神學上」自明的命題的反面,例如,沒有上帝,沒有確定知識,沒有道德責任,沒有矛盾律以及不受支持的物體不會墜落,以表明不可能證明這些自明的命題。

第五節 雷蒙德·盧利

雷蒙德·盧利(1235年~1315年;著有《簡要學問》和《大學問》)反對這些異端,他常被用來引證人們對理性能夠解決所有問題的信心並沒有完全失去。在盧利看來,理性不僅沒有得出和基督教信仰相矛盾的結論,而且能夠絕對確定地證明宗教的一切神秘性。他發明了一種他稱之為「大技術」的技術,通過這一方法,人們「不必學習和反思,就可以解決所有的知識問題」。這個方法是把九個一連串的概念和問題放到七個活動的同心圓盤上,然後操縱這一圓盤以產生答案。通過這種無效的機械裝置,他成功地贏得了一大批狂熱的追隨者,這些人繼續相信這種「大技術」,[1]直到17世紀。盧利試圖將基督教教義理性化的做法被證明是徒勞的,雙重真理學說的廣泛流行表明將神學和哲學綜合起來的做法是失敗的,這也預示了經院哲學的最終衰落。

參考書

羅吉爾·培根,《大著作》,R.B.Burke譯,兩卷本,1928年;W.R.Newbold,《羅吉爾·培根的密碼》,1928年;R.W.Woodruff,《羅吉爾·培根》,1938年。

[1] 參見Kercher,《雷蒙德·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