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西方哲學史 > 第三十章 亞里士多德的影響 >

第三十章 亞里士多德的影響

第一節 經院哲學和亞里士多德

雖然對亞里士多德哲學的研究給經院哲學帶來了新的生機,但是這一研究在那個時代的哲學思想中並沒有立刻產生重大變化。實際上,亞里士多德之所以被人們欣然接受,是因為他的哲學可以被用來鞏固當時盛行的經院哲學體系。經院哲學家們的主要目標一直是要實現宗教和哲學之間的和諧一致;現在他們有一個完善的思想體系,這一體系是希臘智慧最為成熟的結果,他們可以方便地用它來構建這一聯盟的一方。亞里士多德的思想體系包含了人類知識的所有分支,得出了明確的結論,用清晰準確的語言加以表述,並具有確定的術語。這一體系作為平靜的、客觀的理性成果,打動了經院學者,正如它打動任何人一樣。它滿足了經院學者在辯證法方面的愛好,對每一個重要的論題都給出了贊同和反對的理由。因此,這一思想體系是邏輯大師的作品。

亞里士多德的學說中有許多內容符合經院哲學的要求。如果有不一致的地方,經院哲學家就會通過適當解釋或修正亞里士多德的學說,輕易實現二者的一致,以滿足官方的觀點。亞里士多德宣揚單純的精神性上帝的存在,這一上帝與宇宙相區別,並超越宇宙,但又是宇宙的最初因和最終因—這一有神論和二元論的概念證實了基督教的觀點。亞里士多德提供了一個徹底的自然目的論,這一理論總是訴諸常識,對於一個對自然研究感興趣的時代特別有吸引力。亞里士多德的體系完整地組織了人類的知識領域,就如同基督教的教義體系完整地組織了啟示知識領域一樣。「知識巨擘」很快成為「自然事物」的最重要權威,經院哲學家開始用亞里士多德的學說來支持基督教的世界觀,這並不讓人感到奇怪。

事實上,亞里士多德的體系和基督教哲學之間存在著重要差別,這些差別在經院哲學的歷史進程中是顯而易見的。亞里士多德宣揚宇宙的永恆,而教會宣揚從無到有的創世;亞里士多德否認個人靈魂的不朽,而教會則肯定這一點;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是自然主義的,而教會的倫理學則是超自然主義的。但是當這兩種權威理論產生分歧難以達成一致時,經院哲學家就會對這兩種理論進行協調、和解、修正和補充,以便適用他們的需要—經院哲學家的這一工作成果卓越。

第二節 奧古斯丁的神學

但是,12世紀傳統的神學運動並沒有隨著亞里士多德的出現而結束。教會的教義在柏拉圖的思想影響下繼續發展,而代表了正統思想和希臘哲學第一個偉大綜合的奧古斯丁神學繼續對神學運動產生著重要影響。在13世紀初,經院哲學的任務是盡可能地吸收新材料,對其進行改造,以符合經院哲學自己的體系—結果它自己也逐漸發生了改變。但是基督教的某些老師很少受到這一新哲學的影響,仍然主要忠誠於12世紀的傳統。這些人中有哈爾斯的亞歷山大和根特的亨利。其他人像大阿爾伯特和聖托馬斯·阿奎那試圖對傳統神學和逍遙學派的思想進行綜合;還有一些人像布拉班特的西格爾則致力於一種他們所理解的、純粹的亞里士多德主義。不久的將來的發展路線就是朝著逍遙學派哲學和經院哲學的以往成就的結合這一方向的。

哈爾斯的亞歷山大(1245年去世)是一個英國的方濟各會僧侶,他在箴言集(《神學大全》)中首先用這一新學說證明過去的教義。首先提出問題,然後對問題進行回答,再引用典籍對回答進行演繹證明。他將安布羅斯、奧古斯丁、傑羅姆、可敬的比德、阿爾昆、安瑟倫、維克托教派、倫巴第人彼得和明故的伯納德等人視為信仰問題上的權威,將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阿爾法拉比、阿維森納、安薩裡、西塞羅、馬克羅比烏斯、波依修斯、卡西奧多羅斯視為理性的權威。在他的神學、形而上學和心理學中,亞歷山大顯示了他對奧古斯丁主義的偏好,也表明了他沒有非常深入地理解新運動的思想。

第三節 大阿爾伯特

1193年,大阿爾伯特出生於符騰堡的勞因根,他在帕多瓦和博洛尼亞的大學裡學習哲學、形而上學、醫學和神學,於1222年進入多明我會的修道會。他在巴黎和科隆作為哲學教師贏得了巨大的聲譽,並以大阿爾伯特聞名於世。阿爾伯特於1280年去世。他註釋了亞里士多德的著作、《聖經》和箴言集;他的哲學著作和神學著作有:《宇宙的起因和過程》《論理智的統一性,反對阿威羅伊主義》《神學概要》《精神的極樂世界》。

參考書

《大阿爾伯特》,J.Sighart編輯,三十六卷本,1857年。

阿爾伯特作為教會博士,最早建立了以亞里士多德哲學為基礎的經院體系。但是在他的著作中,阿拉伯人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在討論與神學有關的問題時,他也遵循邁蒙尼德的《迷途者指南》,這本書似乎比他的其他權威和正統觀點更為一致。阿爾伯特在自然科學研究方面表現出濃厚的興趣,經常被稱為羅吉爾·培根在這一領域的先驅。但是儘管他堅持根據經驗來研究自然,卻還是陷入了通常的經院哲學習慣,用亞里士多德的眼光來看待自然。阿爾伯特以其研究的廣度而非深度著稱,在批評的敏銳和思辨的力量上要遜於他那偉大的學生聖托馬斯·阿奎那。

阿爾伯特認為,哲學問題應當以哲學的方式來對待,神學問題應當以神學方式來對待。這種分為哲學和神學兩個領域的傾向預示了後來的雙重真理學說,之所以出現這種傾向,是因為許多學者越來越相信,某些像三位一體說和道成肉身說這樣的教義不可能從邏輯上證明。例如,沒有什麼東西能夠從無中產生,這一原則在物理學上是真實的,但是在神學上卻並非如此;這對具體的或次要的原因來說是真的,但並不適用於最終原因。奧古斯丁是阿爾伯特在信仰問題上的權威,而亞里士多德則是他在自然科學和理性神學方面的權威,但他也承認這位希臘思想家並不總是同教條的神學相一致。

阿爾伯特的學生聖托馬斯以一種傑出的方式發展和完善了他的思想,聖托馬斯的廣博體系是13世紀經院哲學的最好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