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西方哲學史 > 第十三章 斯多葛主義 >

第十三章 斯多葛主義

第一節 芝諾和他的學派

斯多葛主義的世界和人生觀念同伊壁鳩魯主義的自然主義、享樂主義和利己主義相反。與伊壁鳩魯主義相比,斯多葛主義同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所教導的哲學更為接近。在這些偉大的領導者去世之後,他們的人生理論的基本內容由斯多葛學派以通俗的形式提出。斯多葛學派由芝諾於公元前300年左右在雅典建立。這一學派在希臘和羅馬有許多追隨者,其存在一直持續到基督教時期。芝諾受到昔勒尼學派和麥加拉學派的影響,也受到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影響。他使昔勒尼學派的倫理學擺脫狹隘,將其置於一個邏輯和形而上學基礎之上;他以修正的形式利用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觀念,但是拒絕認為形式和質料在種類上不相同,因而回復到赫拉克利特的物活論。描述斯多葛主義的歷史表述是:赫拉克利特的形而上學理論—特別是邏各斯學說—是其倫理學的基礎,而其倫理學雖然來源於昔勒尼學派,但是受到了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適度影響。

芝諾(公元前336年~前264年)生於塞浦路斯的基提翁,這個城市有大量外國人,可能是閃米特人。芝諾於公元前314年來到雅典,在犬儒學派的克拉底、麥加拉學派的斯提爾波、柏拉圖學園派的帕雷蒙等人的門下學習,這些人都影響了他的學說。公元前294年,芝諾在畫廊(彩色的走廊或遊廊)建立了一所學校,他的學說因此而得名。芝諾因為其正直的品格、簡單的生活、和藹以及對道德的熱誠而受到尊敬。

芝諾的學生剋裡安提斯(公元前264年~前232年)在芝諾之後成為斯多葛學派的領袖,他似乎沒有能力應付伊壁鳩魯主義者和懷疑論者的攻擊。在他之後是西裡西亞的索裡城的克呂西波(公元前232年~前204年),這個人很有能力,他明確界定了斯多葛學派的學說,使其體系化,並捍衛這一學說以反對懷疑論。克呂西波的學生中有塔爾蘇斯的芝諾,巴比倫的第歐根尼和塔爾蘇斯的安提帕特。經過克呂西波的發展,斯多葛主義在羅馬共和國時期廣受歡迎。巴內修斯(公元前180年~前110年)是最早的羅馬重要提倡者之一。在羅馬帝國時期,這一學派分為兩個派別,一派是通俗派,代表人物是穆索尼烏·斯魯弗斯(公元1世紀),塞涅卡(公元3年~65年),愛比克泰德(公元1世紀),以及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公元121年~180年)。另一派是科學派,其唯一目標是保持並解釋原有學說。最近發現的科林斯和赫洛克萊斯關於《倫理學》的著作屬於這一類。我們將要介紹希臘學派發展過程中的斯多葛派哲學,僅限於其最為重要的階段。

除了《克裡安提斯的頌歌》和後來著作的大量引用外,我們對早期斯多葛學派(公元前304年~前205年)和中期的斯多葛學派(一直到羅馬帝國時期)沒有其他第一手資料。因此我們關於斯多葛學派的學說方面的知識必須依靠第二手資料,特別是第歐根尼·拉爾修、斯托布斯、西塞羅、普魯塔克和塞克斯都·恩皮裡克等人的著作。雖然我們不能確定地區分這些領袖人物各自的貢獻,但從他們的著作中我們可以知道這一派哲學的精神。在晚期斯多葛學派方面,我們有大量的希臘文和拉丁文著作。除了已經提及的殘篇集外,還可以參閱J.馮·阿尼姆三卷本的彙編、皮爾遜的《芝諾和克裡安提斯的殘篇》、迪耳斯的《希臘人拾遺》。

參考書

英譯材料:愛比克泰德,《論文集》(有手冊和殘篇),Long和Higginson譯;馬可·奧勒留,《沉思錄》,Long譯;愛比克泰德和馬可·奧勒留的現存著作殘篇的英譯見W.J.Oates,《斯多葛學派和伊壁鳩魯學派哲學家》,1940年;也參見G.H.Clark編輯的《希臘哲學選集》,1940年;A.C.Pearson,《芝諾和克裡安提斯殘篇》,1891年;E.Zeller,《斯多葛學派,伊壁鳩魯學派和懷疑論者》,1892年;W.L.Davidson,《斯多葛學派的信條》,1907年;R.D.Hicks,《斯多葛學派和伊壁鳩魯學派》,1910年;E.V.Arnold,《羅馬的斯多葛學派》;F.W.Bussell,《馬可·奧勒留和晚期斯多葛學派》,1910年;G.Murray,《斯多葛派哲學》,1915年;E.R.Bevan,《斯多葛學派和懷疑論者》,1913年;R.M.Wenley,《斯多葛學派及其影響》,1927年。

第二節 邏輯學和認識論

斯多葛派哲學的目標是要為倫理學找到一個理性基礎。斯多葛學派同伊壁鳩魯學派一樣認為:除非我們有了一個關於真理的標準和宇宙理論,也就是說,除非我們研究了邏輯學和形而上學,否則我們就不能理解善的意義。斯多葛學派將哲學比作一塊田地,邏輯學是圍牆,物理學是土壤,而倫理學則是果實。

我們從邏輯學開始,邏輯學是關於例如概念、判斷和推理以及它們在語言中的表述等思考和論述的科學。斯多葛學派將語法引入邏輯學中,因而是傳統的語法科學的創立者。我們的研究將限於辯證部分,這一部分處理認識論,討論兩個主要問題:知識的起源是什麼,或者我們如何達到真理?知識的標準是什麼?

我們的知識是通過知覺獲得的,並不存在像柏拉圖所認為的先天理念;靈魂在人剛出生時是一塊白板,接受事物的印象,正如蠟板接受圖章的印象一樣。克呂西波說感覺是意識的改變。印象的持續形成了記憶影像,記憶影像合起來構成了經驗。從感覺和影像中形成了一般觀念,這些觀念建立在普遍經驗的基礎之上,被稱為普遍概念。它們對所有人而言都是一樣的,不容易受到幻覺和錯誤的干擾。但是科學概念作為自願反思的結果,為人們有意識地和有條理地產生。

科學概念是我們所有知識的基礎。心靈有能力形成關於大量相類似的具體情形的普遍觀念和概念。這一理性的能力是關於思維和語言的能力,在本質上與我們充滿世界的普遍理性是一樣的。人類的心靈能夠知道世界秩序,因為人類的理性和世界理性在本質上是同一的。概念如果要成為真的,就必須與事物的理性秩序相一致。斯多葛學派假設了世界的客觀合理性,但是反對柏拉圖的理念學說。他們認為只有具體的事物才真實存在,而將普遍事物視為主觀的抽像。

因此,我們的知識基於知覺和源於知覺的普遍觀念和概念。一個感覺影像如果是其感覺對象的準確複製,這個影像就是真實的。但是知覺和概念也有可能是虛假的。很明顯我們的許多知覺和概念都是虛妄的,會產生真理。那麼我們如何區分真偽?我們的標準是什麼?我們如何分辨是否存在著與我們的觀念相一致的事物呢?我們如何知道它們不是我們的想像所產生的呢?我們的所有知識都是建立在知覺的基礎之上,知覺要成為真實的,就必須伴隨著意識並直接確信存在著一個與知覺相對應並與其相符合的真實對象。當一個人確信他的感官處於正常狀態,知覺清晰明確,並且他自己和其他人的重複觀察驗證了他的第一印象,他就有資格確信真理。芝諾稱具有這樣的確信的感覺是「概念印象」,或者如某些人所翻譯的那樣,是「理解性的表象」。

知識的標準就是印象或者概念的不證自明,是對存在著與印象或概念相對應的實在的確信。我們的某些概念引起了這樣的感覺,有些則沒有。單純的主觀或想像觀念沒有伴隨這樣的意識;我們不需要認可這樣的觀念,或者發表沒有經過確信的判斷,因此我們自己要對認可沒有經過確信的判斷而犯的錯誤負責。理智判斷包含了自由意志的行為。但是有理性的人不能拒絕贊同清晰呈現在意識中的「概念印象」。

關於真理的知識並不是對科學或者哲學的排他性佔有。所有人都通過他們的普遍觀念而分享知識。但是這樣的一般觀念並不像經過推理而獲得的真正知識那樣具有說服力。科學是由真正的判斷所構成的有組織的體系,在這一體系內,一個命題通過邏輯必然性而從另外一個命題推論出來。因此,進行正確推理的能力是達到真理的另一手段,邏輯論證是斯多葛派哲人的一個基本條件。斯多葛學派給予形式邏輯以相當的注意力,特別是對三段論的學說,他們認為三段論是形式邏輯的最高階段;實際上,他們對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邏輯進行了某些細小的增加,並修正了亞里士多德的範疇表。

斯多葛學派邏輯的主要目的是要表明心靈自身不可能創造知識,我們所有知識的來源是知覺,知覺提供了知識的素材。但是斯多葛學派並沒有否定思維的活動性;實際上,他們認為知識的進步是通過如下方式進行的:對經驗進行反思,將原材料組織成為概念,形成與知識有關的判斷,由直接獲得的知識推及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遙遠的事物的知識。

第三節 形而上學

斯多葛學派的形而上學可以被認為是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的版本;它是被轉變成更加早期的前蘇格拉底自然哲學的亞里士多德哲學。斯多葛學派贊同亞里士多德的觀點,認為萬物都由兩種基質產生,一種基質作用、運動和形成事物,另一種基質被施加作用、被運動和被形成。他們也贊同亞里士多德的觀點,認為這兩種事物並不是分離的實體—雖然它們在思維中可以被區分,卻結合成為一個實在。然而他們在關於基質的本性的概念上不同於亞里士多德。對斯多葛派來說,真實的事物或者是施加作用,或者被施加作用;既然只有有形物是主動或被動的,因此形式或者力和質料都是有形的。但是它們在有形物體的存在等級上是不一樣的。力構成了更好一類的東西,而質料則是粗糙、無形和不動的。如我們已經說過的,力和質料互不可分;不存在沒有力的質料和沒有質料的力:質料充滿著力而無處不在。世界上的所有事物,包括人類心靈和上帝都是有形體的。甚至性質也是有形體的;它們是由火和氣混合而成的精神實體(普紐瑪)構成的。正是這些性質使得任何具體的事物成為其所是。火和氣是積極的元素,是生命和心靈和基質;水和土是消極的元素,完全地不動和無生氣,像陶工手中的陶土。普紐瑪充滿所有的質料微粒;它並不只是充滿於微粒之間的空間。它存在於實在的最細小的部分中,並橫貫整個宇宙。每一個具體事物都具有性質,這些形式使得某個事物區別於其他任何事物,這些性質是由於充滿於它們之中的質料形式而形成的。

只有力具有因果關係,並且原因只可能作用於物體。但是結果總是沒有形體的;原因在另外一個物體中引起一種狀態,一種運動或者變化,這既不是物體也不是物體的性質。因果的運動和力在這裡是同一的,因果運動只可能被運用到物體上面;但是這一運動引起的結果既不是原因也不是力,而只是物體的偶然狀態。如果結果是物體,力就會產生另外一個物體,而這是不可能的。關係也不是有形體的。但是必須記住,積極的質料是有生氣和有理智的;在這一方面,斯多葛學派接近於亞里士多德的作為純粹形式的上帝概念。但是他們的感覺主義和唯物主義的觀點不允許他們將積極質料設想為純粹形式或者思維。在希臘思想的發展中,斯多葛學派的形而上學是從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哲學到較早期的物活論的部分回復;它以某種反常的方式結合了唯物主義和唯理主義的泛神論。宇宙中的力形成了一種遍及各地的力量或者火—如同赫拉克利特所宣稱的—最後的基質是理性的、積極的世界靈魂。這一基質必定是一,因為宇宙是一個統一體,因為其所有部分都是和諧的;這一基質被設想為火,是因為熱產生了萬物,使萬物運動,是生命的給予者。最為重要的是,事物的這一有生命的基質是理性—理智的、有目的的和善的。天地萬物是宇宙—一個美麗的、秩序良好的、善的和完美的整體。理性的基質與世界相關,如同人的靈魂與其身體相關一樣。整個生命和運動的來源是邏各斯:它是上帝,包含著生命的萌芽或種子(spermata);整個宇宙潛存於其中,就像植物潛存於種子中一樣。斯多葛學派的形而上學設定了一個充滿宇宙的理性基質,是純粹的泛神論,從秩序和諧的宇宙來論證其起源於理性的基質中,這已經預見到了後來上帝存在的目的論證明。

普遍的理性或者靈魂充滿整個世界,正如人的靈魂充滿整個身體一樣。但是正如靈魂的支配性部分位於身體的一個具體部分一樣,世界靈魂的統治部分,即上帝(Deity)或者宙斯位於世界的最外層,從那裡它的影響遍及世界。上帝的兩個部分形成了單一的神,雖然一部分具有世界的形式,而另一部分仍然保持其最初的形狀。上帝是萬物之父,是完善和神聖的存在者,他具有預知能力和意志,愛護人類、仁慈、關心萬物、懲惡揚善。在這些方面斯多葛學派的上帝就像有神論的上帝一樣。但是二者有一個區別:斯多葛學派的上帝在被作為一個整體加以考慮時,並不是一個自由的人格、世界的自由創造者,而是如我們已經看到的,是作為實體,萬物根據自然過程的必然性從這一實體中產生。斯多葛學派將意志和遠見賦予上帝,但又將上帝等同於必然法則。斯多葛學派體系中的泛神論和有神論的方面並沒有得到一致地貫徹。就像許多近代體系一樣,泛神論和有神論共存於斯多葛學派的體系中。但是在斯多葛學派的神學中,泛神論的方面勝過了有神論的方面,這一點無疑是真的。

第四節 宇宙論

斯多葛學派提供了一個關於世界從其最初的神聖之火演化的詳盡表述。氣、水和土產生於火;火是神聖的或積極的基質,總是充滿於土和水這樣的較低級元素中,它們可能是火的濃縮形式;換句話說,當火失去其動力時,這些較低級的質料形式就作為廢棄產品而遺留下來。而神聖元素自身可以被區分為各種不同純度等級的形式,在無機自然中作為盲目的因果律發揮作用,在植物界作為不理智但是有目的的力量發揮作用,在動物界作為受理念指導的有目的衝動發揮作用,在人類這裡作為有理性的、有意識的目的發揮作用。自然物被解釋為四種元素的結合;自然物之間的區別,部分地被解釋為元素混合上的差別,部分地被解釋為神聖之火在形成自然物的作用不同。宇宙是一個漂浮在真空之中的完美球體,其靈魂將宇宙結合為一體,並使其生機勃勃。它適時地產生,並將在巨烈的燃燒中回歸於火,回歸到產生它的純粹生命和純理性中,然後再反覆經歷同樣的循環,世界也因此沒有止境。但是每一個循環出現的世界都與之前的世界在所有細節上相似—這就是循環往復的理論—因為所有世界都是根據同一法則產生的。所有事物都是完全被決定的,甚至是人的意志;宇宙形成了一個連續的因果鏈,在這一因果鏈上沒有任何事情是偶然發生的,所有事物都必然是第一原因或推動者的結果。人在他能夠贊同命運的法則這層意義上是自由的,但是無論他贊同與否,他都必須遵守命運的法則。世界的法則或者理性以及與此相聯繫的必然性依賴於上帝的意志,就此而言,任何事物都與上帝的意志相符。任何產生於原始基質的事物都與上帝的意志相符。在此意義上,命運和上帝的意志並不會相互反對:命運或者法則就是上帝的意志。

問題出現了:如果所有事物都是上帝的顯現,我們如何解釋世界上惡的存在?斯多葛學派採取兩個方案來解決惡的問題:(1)所謂的消極解決方案,即否定惡的存在:世界是善的和完美的,我們稱為惡的東西只是相對的惡,就像圖畫上的陰影或者音樂中的不和諧音,它們有助於整體的美和完善;(2)所謂的積極解決方案,即將例如疾病這樣的惡視為自然過程的必然和不可避免的結果,或者視為實現善的必要手段。他們還認為,既然自然的惡不可能影響單獨具有內在價值的人的品格,那麼它就不是真正的惡。至於道德的惡,他們認為沒有美德的對立面就不可能有美德—實際上,美德在同邪惡的抗爭中會變得強大。事實上,從宇宙的角度來看,世界是一個美好的、善的和完善的整體,其中所有部分都具有適當的位置和目的。如果將任何一部分與整體聯繫起來考慮,沒有哪一部分是醜陋或者邪惡的。

第五節 心理學

人是由靈魂和肉體構成的;靈魂是物質性的實體,是神聖之火的火花。它位於心臟的統治部分能夠運用所有的心理功能:知覺、判斷、推理、情感和意志;在時間的進程中,它成為有理性的,具有了進行概念思考的能力。人具有邏輯思考的能力,在此意義上,人是自由的;但是人不只是像獸類一樣受影像和衝動的控制,而是能夠進行審慎思考,選擇理性所贊同的行為。當一個人的行動符合理性,也就是說,符合自然的永恆法則,他就是自由的。因此在有智慧的人想要做的事情和理性或本性命令做的事情之間是沒有衝突的。擁有真理的完善體系的哲學家和上帝自己一樣自由。斯多葛學派的自由概念是理性的自我決定的概念;自由的行動就是那些符合人的理智本性並在根本上符合宇宙的理智本性的行動。符合理性法則的自由非常不同於伊壁鳩魯學派的偶然的或者不受因果律決定的自由。

斯多葛學派關於靈魂不朽並沒有一個單一的觀點。根據這個學派某些成員的觀點,所有的靈魂都持續存在,一直到世界末日;而根據另一些成員的觀點,只有有智慧和美德的靈魂才持續存在。斯多葛學派的循環往復學說意味著所有的靈魂都必然隨著宇宙的再生而重新出現。

整個斯多葛學派的哲學具有人本主義的傾向;人的理智本性是宇宙理性的反映,人的自由是對自然的符合,人性的不朽對於斯多葛學派來說極為重要。實際上,如果我們認為人是自然或者上帝的目標或者目的—如果我們沒有忽視這一補充原則,即人的目標或目的為宇宙核心的純理性所規定,那麼我們就不會歪曲斯多葛學派的立場。

第六節 倫理學

斯多葛學派的道德哲學與我們在前面已經詳述的斯多葛學派的心理學和形而上學理論關係密切,是一個整體。他們設想宇宙並不是一個機械的因果關係,而是一個有組織的理智體系,一個美好的、秩序良好的整體,在其中每一個部分都發揮著與這一整體相關的功能,所有事物都為了共同善而運轉。對它們來說,宇宙是一個有著支配性目的的和諧統一體,一個有活力、有理智的上帝。人類是這個宇宙秩序的一部分,是神聖之火的火花,是一個小的宇宙(微觀宇宙),它反映了大的宇宙(宏觀宇宙)。因此,這使得人類適合於在行動上與宇宙的目的和諧一致,努力使自己的目的適合於有神聖目的所設想的更大目的,達到最大可能的完善程度。為了做到這一點,他必須使自己的靈魂井然有序,使理性像統治世界一樣統治他自己。他應當使自己的意志服從世界意志,服從宇宙的法則,明白他在更大的秩序中的位置,努力有意識、有理性和自願地去做他作為宇宙一部分而應當做的事情。對於一個人來說,按照本性生活就是要在行動中遵從理性,即邏各斯。這就是斯多葛學派的「我們應當按照本性生活」這一命令的全部含義。對於斯多葛學派的倫理學來說,美德就是至善和最大的幸福,因為只有具有美德的生活才可能是一種幸福的生活。這樣生活就是實現一個人的自我,實現一個人的真正自我就是要實現宇宙的理性的目的,為宇宙的目的工作。斯多葛學派的倫理理想包含著一個具有同樣權利的有理性的人的普遍社會;因為理性在所有人那裡都是一樣的,而所有人都是同一世界靈魂的部分。

通過考慮人的自然衝動也可以得出同樣的結論,因為按照斯多葛學派的觀點,宇宙的邏各斯既表現在人的理性中,也表現在較低一級的本能中。每一個存在者都努力保存自身;自我保存而非快樂乃是衝動的目標,而快樂僅是衝動的成功實現的伴隨物。但是個人的自我保存並不是唯一的目標,因為所有生命都具有保存族類的本能,這是一種超越於保存他們自己的慾望。隨著理性的發展,人們開始將自己的理智本性作為其真正自我,並在任何地方的理智完善中和對理智目的的促進中得到滿足。他對自己的愛也必定包含在對其他人的愛中。對斯多葛學派來說,理論的思辨自身並不是目的;理性只是因為它向我們顯示了我們的義務,才受到高度重視。美德是唯一的善,而惡行是唯一的惡,其他事物都是中性的。按照斯多葛學派的理想,健康、生命、榮譽、財富、地位、權力、友誼和成功自身並不是善的;而死亡、疾病、恥辱、貧窮、卑微的出身自身也並不是惡。快樂和幸福並不是絕對的善,兩者都是由行動引起,但都不是目的。對於快樂和幸福這樣的東西的獲得並不在我們的能力之內,雖然我們可以控制自己對它們所採取的態度。它們的價值取決於我們用其來做什麼,取決於對我們的品格的影響;它們自身沒有任何善惡可言。只有美德具有內在價值,只有美德能夠使人們真正幸福。

一個真正有美德的行為是一個有意識的實現更高目的的行為,人們在實行這樣的行為時對於道德原則具有自覺的知識。因此,對於行為者來說,有美德的行為包含著對善和有意識的目的的完全和確定的知識,包含著實現至善。毫無意識地行動並且對行動毫無知識,這不是美德。如果我們以這一方式來看待這美德問題美德是一,因為任何事物都依賴於傾向,依賴於善的意志:一個人或者具有美德,或者沒有美德,沒有中間情況;他或者是有智慧的人或者是一個愚人。在這意義上,一個人有一種美德,就有其他美德。諸美德是同一傾向的表現,因此彼此不可分離。

美德是一個整體的學說是斯多葛學派的通常觀點,只有克呂西波不接受這一觀點。他認為美德對人來說並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實踐和接受教導而獲得的。由於美德包含著完善的知識,只有成年人才能夠具有美德。這一觀點所基於的假設是:人們根據他們的判斷而行動,他自然會為了看上去對他是善的東西而努力,並且避免惡的東西。因此,惡的行為是錯誤判斷或者虛假意見的結果:斯多葛學派有時候將惡視為激情或無節制的衝動的原因,有時候視為其結果。他們認為有四種這樣的激情:快樂、慾望、悲傷和恐懼。對於當前善的錯誤判斷引起了快樂,或者由快樂引起;對於未來的善的錯誤判斷引起慾望;對於當前的惡的錯誤判斷引起悲傷或者痛苦;對於未來的惡的錯誤判斷產生恐懼。這些激情和它們的變化是我們心靈的疾病,我們有義務不是減輕而是根除這些激情,因為它們是非理性的、誇張的情感—是錯誤意見的結果。因此,漠視或擺脫激情是斯多葛學派的理想。為了實現這一理想,完全的知識是必要的,並且這樣的知識與意志和品格的強度相聯繫。擺脫激情意味著要勇敢和有節制,但是一個人是否要服從道德法則,這由他自己來決定。在這一意義上,人的意志是自由的。有人認為斯多葛學派在形而上學方面宣揚決定論,而在其倫理學上則宣揚自由意志;但是斯多葛學派所假設的道德自由同決定論的形而上學並非不相容。

第七節 政治學

正如我們已經表明的,斯多葛學派的倫理學不是利己主義的。人不僅具有自我保存的衝動,而且還有一種社會衝動,這種衝動引導他過一種不斷擴展的群體生活。理智思維使人們意識到這種社會本能的驅使,並增強這一驅使;理性宣稱我們是理性存在者構成的宇宙社會的成員,我們對這個社會負有義務,這一義務由正義和仁慈所規定。這個社會是一種普遍國家,其中只有一種法則—一種權利—自然權利,因為只有一個普遍理性。在這個普遍國家,道德是區別公民的唯一標準;在這裡神和聖賢是享有特權的個人,但是人人都可以同他們結合。所有人都是相互關聯的,彼此都是兄弟,都是同一父親的孩子;他們具有相同的起源和命運;他們都認同同一普遍理性;他們堅持一個法則,都是一個國家的公民;甚至我們的敵人有權利要求我們提供幫助並原諒他們。理性要求我們將普遍的福利置於我們個人利益之上,我們應當在理性需要的時候犧牲我們自己,因為在實現普遍善的過程中,我們履行了自己的真正使命,保全了我們的真正自我。這就是斯多葛學派的世界大同主義。

和堅持遠離公共事務的伊壁鳩魯學派不同,斯多葛學派推薦人們參與公共事務:作為一個世界公民參與社會和政治生活,為了他自己的民族和國家的福利而勞作。但是他們永遠不可能成為狹隘的沙文主義者,因為擁抱整個世界的人道主義拓寬了他們的民族主義。具體的國家的法律一定要根植於普遍國家的普遍法則和正義中;自然權利是成文法的基礎。友誼和婚姻受到了斯多葛學派的高度重視,實際上他們重視社會生活的所有形式,認為個人可以從社會生活中學習以便使自己服從普遍的理想。

第八節 宗教

在斯多葛學派看來,真正的宗教和哲學是一回事。他們是流行宗教的捍衛者,將人類對宗教的這一普遍認可視為宗教具有真理性的一個證明。在他們眼裡,宗教是道德的一個必要支持。但是他們反對流行宗教中的迷信和人類學的因素,並為它們提供了一個諷喻的解釋—可能是在這一方面所作的第一個系統嘗試。

虔敬是對神祇的認識和崇拜:它包含著形成關於神祇的概念,並模仿他們的完善。服從普遍的意志或者聽天由命是宗教的真正本質。

第九節 希臘倫理學概要

幾乎所有希臘道德理論都具有秩序、和諧和調和的理想:人應當使自己服從理性的規則,控制自己,在所有事情上保持適度。唯物主義者和唯心主義者在理智的重要性上意見一致:正確的行為依賴於正確的思考。相對立的學派在有助於過好的生活的行為類型上也無不同意見。基本的美德—智慧、自製、勇敢和正義—得到了修正的享樂主義者和他們的反對者的共同推薦:他們一致堅持認為通過過一種有美德、明智、適度、勇敢和正義的生活,人就會獲得幸福、精神的安寧和心靈的平靜。他們的不同之處在於:享樂主義者為了幸福而要求人們具有美德,而倫理的唯心主義者則將秩序良好、完美的靈魂視為自身即是善的,即使沒有帶來幸福,也是某種值得實現的東西。所有的派別都重視對同胞的善良、友誼、仁慈和手足情意;斯多葛學派和伊壁鳩魯學派都將同情擴展到整個人類。伊壁鳩魯學派至少在理論上傾向於將社會行為建立在自我利益的基礎之上:除非同我們的同胞處於和平狀態,否則我們就不可能幸福。另一方面,斯多葛學派認為對鄰人的愛自身就是善:我的同胞並不是實現我的幸福的手段,就我而言,我的自身就是目的。

斯多葛學派的道德哲學在重視人的價值方面甚至超過了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這兩人都為某種形式的奴隸制辯護,都受到了民族偏見的影響,都認為「異族人」是低等民族,奴隸制是自然和公正的制度。他們的理論中並沒有普遍的手足之情和平等的理想。他們宣揚的正義和平等權利針對的是所有完全有資格和平等的國家公民,並且認為建立國家是為了和平而不是征服。但是他們所認為的公民總是自由和聰明的希臘人。直到希臘喪失獨立,由亞歷山大大帝進行的所謂野蠻人的征服後,某些有才智的人才開始具有了針對所有有理性的人的普遍的手足之情和平等權利的觀念。斯多葛學派就宣揚這樣的理想。在他們的體系中,人類的團結成為一個中心思想。他們發展了人的尊嚴的觀念:所有理性存在者都是同一父親的孩子,都是世界公民,具有同樣的權利和同樣的義務,服從同樣的法則、同樣的真理和同樣的理性。人的價值不是依賴於他的財富、地位和階層,而是依賴於他的道德價值和善的意志。「美德不鄙視任何人,不管他是希臘人還是異族人,男人還是女人,富人還是窮人,自由人還是奴隸,聰明人還是愚昧者,健康者還是病人。」[1]品格是人的最重要財富,沒有人能夠給予,也沒有人能夠取走。

[1] Denis,《道德理論和道德觀念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