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道德和宗教的兩個來源 > 封閉式心靈和開放式心靈 >

封閉式心靈和開放式心靈

讓我們首先明確解釋一下人的道德態度的定義。實際上,到目前為止,我們一直在探討人的道德態度。人是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是構成社會的一顆微粒。人和他所具有的道德態度密切結合在一起,共同完成維持並保護個體和社會這一任務。個體和社會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能否始終保持一致,這一點的確是令人質疑的。我們知道,實用主義的倫理道德已經遭遇到多麼難以克服的困難啊!因為它試圖確立這樣一個原則,即個體只有在保證不貪圖和覬覦其他人利益的前提下,才能追求個體利益。一位致力於追求個體利益的理性個體,通常會做出一些與普遍利益的要求截然不同的事情。然而,如果實用主義倫理道德不斷地以這樣那樣的方式出現,這就意味著這種實用主義倫理道德並非毫無根據,也並非根本站不住腳。如果說它能夠站得住腳,那原因恰好在於,在人實際上要被迫從個體利益和他人利益之間做出某種選擇這一理性行為和活動下面,存在著一個本能的行為和活動層次。

這一層次最初是由大自然賦予並植入的。在這一本能行為和活動層次裡,個體和社會實質上幾乎沒有什麼嚴格區分。有機體的細胞為自己而生存,但它的生存同時是為了整個有機體的生存。它可以給有機體賦予活力,同時從有機體那裡得到自己生存所需要的活力。需要時,一個細胞可以為整個有機體的生存而犧牲全部自我。當然,我們也可以毫無疑問地說,如果它存在意識的話,它做出這一犧牲也是為了自己的利益,為了自身生命活力在整個有機體上得以延續。當一隻螞蟻在思考自己的行為活動時,她可能也是出於同樣的心理狀態。她可能會認為她的行為活動是其自身利益和整個蟻穴利益之間的紐帶,事關兩者的生死存亡。現在,我們也把義務和這種基本本能如此聯繫起來。在最初的時候,義務指的是事物的一種狀態。在這一狀態下,個體與社會沒有什麼根本性區分。據此,我們就可以說,與義務相應的態度也是個體和群體專注於自身的態度。因而,我們這裡所說的心靈要同時專注於個體和社會,它要處於這種永無休止的循環往復中。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封閉的心靈。

另一種態度指的是一種開放式心靈。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什麼能夠被允許納入到這顆開放式心靈之中呢?假如我們說它包含整個人類也並不十分過分,我們也不可能十分過分。因為這顆開放式心靈所蘊涵的愛,甚至還可以擴展到動物、植物以及整個自然界。然而,在被納入到其中的所有這些事物中,沒有一個能足以明確界定這顆開放式心靈的態度取向。因為,嚴格來說,即使沒有這些事物,它的態度也依舊如此。這種開放式態度的外在形式並不取決於它的內容。我們剛才用各種具體內容把這一心靈給充實起來了,但我們還可以很容易地把它徹底清空。如果某人擁有一顆仁愛之心,那麼,即使這個地球上只剩下他自己,而沒有任何其他生物了,他照樣會永久地保持善良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