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西方哲學十五講 > 第十三講 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

第十三講 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德國古典哲學的產生 「哥白尼式的革命」 純粹理性批判 實踐理性批判 判斷力批判

從這一講開始,我們討論德國古典哲學。

如果不算哲學在黑格爾之後20世紀哲學之前的「混亂時期」,德國古典哲學可以看做是近代哲學的最後階段,也可以看做是整個古典哲學的完成,雖然它的主要代表只有四位:康德、費希特、謝林和黑格爾。這一段哲學史,通常西方哲學界稱之為「德國唯心主義」或者「德國哲學」。我們之所以稱之為「德國古典哲學」,不僅僅是因為馬克思恩格斯這樣說,而且是為了突出德國哲學的「古典」性質。所謂「古典」(classic)是相對於「現代」而言的,意指已經過去了,但成其為「類」的一個典型。18世紀末19世紀初這段時間是近代哲學乃至整個西方古典哲學的體系化時期,以康德、費希特、謝林和黑格爾為代表的德國哲學對西方哲學進行了集大成式的概括和總結,建立了一個又一個龐大的哲學體系,將古典哲學推向了最高也是最後的發展階段。由於這一時期的德國哲學典型地體現了古典哲學的基本特徵,並且將它的精神發揮到了極致,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它的理想,所以我們稱之為「德國古典哲學」。

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是康德。康德對於西方哲學的影響,至今難以估量。

我們知道,剛剛過去的20世紀哲學是以對傳統的「反叛」而著稱的,哲學家們做的一項主要工作就是顛覆傳統哲學的基本觀念,終結形而上學,甚至終結哲學——當然指的是傳統哲學。然而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們對康德這樣一位古典哲學家的研究卻經久不衰,研究他的論文論著汗牛充棟、浩如煙海,這不能不令人感到驚奇。

原因就在於康德哲學在哲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人們這樣評價康德,稱他的哲學是「蓄水池」,以往的哲學流進來,再由此流向20世紀的各種哲學。另外,人們也經常稱康德哲學是進入哲學王國的橋樑和關隘。言外之意,學習哲學,應該先讀康德。的確,這樣稱讚康德哲學並不過分。在國外,哲學教師們發現,學生們在學習哲學的時候首先應該破除那些獨斷的觀念,也就是未經審查就盲目地相信某種教條的成見,必須樹立某種批判精神。對此,再沒有比讀康德哲學更合適的「教材」了。

現在的問題是,康德哲學對於現當代西方哲學為什麼有如此之大的吸引力呢?這與康德解決哲學問題的方式密切相關。正是康德解決問題的方式,使西方哲學開始了從近代哲學向現代哲學的過渡。而更重要的是,康德所面臨的哲學問題,實際上也是直到今天仍然在困擾著我們的難題,康德之所以受到哲學家的重視,表明康德解決問題的方式仍然是有意義的。

那麼,康德面臨的是什麼問題呢?康德出生在1724年,死於1804年,活了80歲。現在眼看距康德逝世快有200年了。二百多年前的哲學問題與我們有什麼關係?

在討論康德哲學之前,我們先對德國古典哲學的基本特徵做一些簡單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