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西方哲學十五講 > 第十一講 英國經驗主義 >

第十一講 英國經驗主義

洛克 巴克萊 休謨

哲學家們關於感覺與思想、經驗與理性之間關係的爭論,古已有之。巴門尼德、蘇格拉底、柏拉圖等希臘哲學家以感覺經驗的相對性和偶然性為由,拒斥感覺經驗,主張知識必須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之上。晚期希臘哲學中的懷疑主義則由此出發,甚至認為一切知識都是不可能的。中世紀經院哲學中的唯實論與唯名論之爭,亦帶有感覺與思想之爭的色彩。到了近代哲學時期,情況發生了一些變化。這個時期的自然科學分為理論科學和實驗科學兩大方面,這兩個方面各自以自己的原則發展,使爭論的雙方為自己找到了新的根據,從而進一步強化了經驗與理性之間的緊張關係。

舉個例子。

在16世紀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1473—1543)提出日心說之前,歐洲占統治地位的宇宙論模型是托勒密的地心說,這種宇宙模型不僅符合基督教的觀念,而且符合人們的日常經驗。在那個時候,如果我們在大洋上航船,需要辨別方向的話,究竟是根據日心說,還是根據地心說?這是不言而喻的,因為我們的感覺經驗所接受的是太陽東昇西落圍繞著地球轉,反之,地球圍繞著太陽轉,則是理論的推理,不是感覺經驗的結果。因此,感覺經驗有日常生活的有效性作為依據,而理性則有理論的普遍必然的邏輯性這一強有力的支持。後來日心說有了實驗的支持,從假說變成了科學,儘管感覺上仍然是太陽圍繞地球轉,但人們不會再堅持地心說了。不過,假如日心說只是假說,結果會怎樣?那肯定是地心說與日心說各執一端,爭論不休。

總之,近代哲學從一開始就圍繞著認識的來源和基礎、真理的標準、認識的方法論等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形成了兩大對立的派別,這就是經驗論(Empiricism)和唯理論(Rationalism)。Rationalism通常譯作「唯理論」,但是這個「唯」字過於極端,並不符合這一哲學派別的實際情況,譯作「理性論」可能更合適一些。但是另一方面,經驗論者也並不是不講理性,因為理性主義實際上構成了整個近代哲學的基本特徵。

經驗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國的弗蘭西斯·培根、霍布斯、洛克、巴克萊和休謨,其中培根哲學具有較強的過渡性質,霍布斯也不是純粹的經驗論者,因而我們主要討論三位經驗主義哲學家:洛克、巴克萊和休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