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西方哲學十五講 > 第八講 人的發現 >

第八講 人的發現

文藝復興 宗教改革 近代哲學的曙光

歐洲的14—16世紀,史稱「文藝復興時期」,也被稱為「人的發現」的時代或「冒險的時代」。

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歐洲成為日耳曼人的天下。雖然古希臘羅馬文明以各種方式影響著日耳曼人,但是對於「新世界」的「基督教民族」來說,「舊世界」的文明畢竟是遙遠的過去,似乎被塵封在歷史的記憶之中,等待著重新復活的機會。

這個機會終於來臨了。

中世紀的歐洲,基督教不僅在精神領域佔據著統治地位,而且在逐漸世俗化之中也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不過,從14世紀開始,歐洲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中世紀歐洲社會的兩大支柱,即羅馬教廷和神聖羅馬帝國,在經過激烈的權力爭奪之後,兩敗俱傷。民族國家的獨立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趨勢,法國、英國、西班牙、葡萄牙以及北歐各國紛紛建立起王權專制,各國教會也在實際上落入國王的控制。1414年的康斯坦茨宗教會議雖然恢復了教會的統一,但教皇的威信已一去不復返,統治基督教世界的夢想不得不最後破滅了。與此同時,教會內部的腐敗在此期間也達到了極致。面對教會內外有識之士的激烈抨擊,教廷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也標榜所謂的「貧潔生活」,並進行了一些改革,但已是積重難返,使人們對教會的自行改革深感失望。1517年10月31日,德國教士、維滕貝格大學教授馬丁·路德在城堡教堂大門上貼出他反對教廷兜售贖罪券的《九十五條論綱》,一場席捲歐洲各國的宗教改革運動由此開始。這場改革的直接結果是一批新教教會從天主教分裂出來,從而奠定了基督教三大教派(天主教、東正教、新教)的基本格局。

與舊勢力的衰落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新生力量的興起。自13世紀以來,在西歐各國,隨著生產工具和動力系統的改進,紡織、採礦、冶金、造船、軍工等工業部門和商業都獲得了長足的進展。封建行會和封建莊園經濟逐步解體,歐洲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和地區開始出現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商品經濟日趨繁榮。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新航路的開闢或地理大發現,引起了西歐商業的革命性變化,極其有力地刺激了歐洲各國生產的發展和資本主義關係的形成。在某種意義上說,新航路的開闢或地理大發現可以看做是歐洲在世界歷史上崛起的標誌。

在這一時期,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依然是基督教及其經院哲學。然而,一個體現新時代的哲學——文藝復興時期的哲學,卻在舊意識形態的內部孕育、形成和發展著。經院哲學力圖用理性論證神學,在思想上培育了新時代哲學的種子,延續著自由精神的傳統。「現在,人重新在對自己精神的宏偉創造的觀察中感覺到自身的存在,意識到自己的獨立自主性,意識到自己在精神上的高尚優雅,意識到自己具有一種內在的、天生的、與上帝相似的東西,產生了對自然界的興趣和研究自然界的興趣,獲得了觀察的才能和對現實的正確觀點,……藝術和科學的精神祇是表面上為否定性的宗教精神服務,它從宗教精神中創立了一個相反的原則,即純粹人性的、自由的、自我意識的、博愛的、無所不包的、無處不在的、普遍的、有獨立思考能力的科學精神。這種科學精神使否定性的宗教精神遭到貶謫,把它從世界統治的寶座上推下來,把它拘禁在處於歷史急流彼岸的那個狹窄領域之內,而自己則成為世界的原則和本質,成為新時代的原則。」(注1:《費爾巴哈哲學史著作選》,第一卷,第13—1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