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西方哲學十五講 > 一 伊壁鳩魯主義 >

一 伊壁鳩魯主義

伊壁鳩魯(Epikourus,公元前342—公元前270)生於雅典,到過薩摩斯等地,在那裡熟悉了德謨克利特的著作,18歲返回雅典求學,大約36歲時創辦了自己的學校,人稱「花園」。此後他一直在學校裡從事學術工作,終年72歲。伊壁鳩魯一生撰寫的著作據說多達三百多卷,現在僅存殘篇和三封書信。

伊壁鳩魯的哲學體系包括三個部分:研究真理標準的準則學;研究自然及其生滅的物理學;研究人生及其目的的倫理學。在他看來,一個人要想獲得靈魂的安寧,享受人生的幸福,就必須認識宇宙自然的本性。因而在他的哲學中,準則學和物理學是手段,倫理學則是目的。

伊壁鳩魯倫理思想的基礎是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和小蘇格拉底學派中昔蘭尼學派的快樂主義。根據原子論,宇宙是無數的物質原子相互作用的結果,並沒有目的性的東西、神的智慧或努斯(理性)起作用,宇宙就是一個機械論的物質的自然宇宙,人與其他自然物一樣,也是原子相互作用的產物,他因原子之間的結合而存在,亦因原子之間的分離而消失,無論產生和消失,都是自然而然的。在伊壁鳩魯看來,在人們活著的時候,讓他不為對現世與來世的迷信所產生的恐懼所困擾,讓他盡情享受生命中轉瞬即逝的時光,讓他設法在這短暫的一生中盡可能得到最大的快樂,就是哲學的任務。

準則學是伊壁鳩魯哲學的導論或入門,它研究的是真理的標準以及獲得認識的途徑。

伊壁鳩魯認為,判定真理的標準有三類,即感覺、預見和情感。感覺是絕對真實的,「沒有什麼東西能駁倒感覺。一個感覺不能駁倒另一個同類的感覺,因為它們的有效性相等;一個感覺不能駁倒另一個異類的感覺,因為二者所判別的對象是不一樣的。理性也不能駁倒它們,因為理性是完全來自感覺的」(注3:《古希臘哲學》,第621—622頁。)。感覺的真實性保證了我們的理性的真實性。「預見是一種儲藏於心靈中的把握、真實的意見、觀念或普遍思想」,它是對外在東西的回憶。例如,這種東西是一個人,因而一旦聽到「人」這個詞,我們就會由此預見而想起他的形狀。如果我們不先通過預見獲悉事物的形狀,就不能命名事物。情感是內在的感覺,有快樂和痛苦兩種狀態。「它們存在於每個生物中,一個與生物相宜,另一個則與之敵對。選擇什麼和避免什麼是通過它們決定的。」(注4:《古希臘哲學》,第622頁。)

我們之所以通過感覺、預見和快樂與痛苦的情感來判斷真理,是因為它們源於自然的本性。

在自然觀上,伊壁鳩魯接受了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認為世界萬物都是由原子和虛空構成的。所以,他雖然並不否認神的存在,但是反對神統治和安排世上一切的觀念,而是認為神存在於世界之外,與我們毫無關係。他對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做出了以下三點重要的修正和發展:

第一,原子形狀有限。德謨克利特認為原子在形狀方面的差別是無限的,大到無窮,小到無限,這就與「原子是看不見、不可分的東西」這一基本前提自相矛盾了。所以原子形狀的差別不是絕對無限的,只是數不清而已。

第二,原子有重量。德謨克利特沒有提到原子有重量的特性,伊壁鳩魯則明確主張原子有重量的區別,以便更合理地解釋原子運動的原因。在某種意義上說,重量乃是使原子在虛空中運動起來的原因。

第三,原子有偏斜運動。德謨克利特只承認原子的直線下落運動,這種「原子雨」不僅否定了偶然性,而且難以說明原子如何相互碰撞而形成萬物。伊壁鳩魯則承認原子除了直線運動而外也可以有「離開正路」的偏斜運動,從而說明了原子相互碰撞進從而形成萬物的原因。

在伊壁鳩魯看來,物理學對自然的研究是為倫理學服務的,因為只有瞭解了自然萬物的本性,才能具有科學的知識,只有具備了科學的知識,才能真正消除對神靈和死亡的恐懼,享受無疵的快樂。

倫理學是伊壁鳩魯哲學的核心和目的。「我們認為快樂是幸福生活的始點和終點。我們認為它是最高的和天生的善。我們從它出發開始有各種抉擇和避免,我們的目的是要獲得它。」但是,「當我們說快樂是終極的目標時,並不是指放蕩的快樂和肉體之樂,就像某些由於無知、偏見或蓄意曲解我們意見的人所認為的那樣,我們認為,快樂就是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不受干擾。構成快樂生活的不是無休止的狂歡、美色、魚肉及其他餐桌上的佳餚,而是清晰的推理、尋求選擇和避免的原因、排除那些使靈魂不得安寧的觀念」(注5:《古希臘哲學》,第640頁。)。顯然,最使靈魂不得安寧的觀念是對神靈和死亡的恐懼感。不過神雖然存在,但他們生活在我們的世界之外,在各個世界之間,因而不會如一般人所想像的那樣干預世人的生活,因而不必恐懼。至於死亡,更與我們毫不相干。因為「我們活著時,死亡尚未來臨;死亡來臨時,我們已經不在了」(注6:《古希臘哲學》,第638頁。)。所以,有智慧的人既不應厭惡生成,也不應恐懼死亡。

伊壁鳩魯的思想的確有不夠深刻的缺陷,但是並不像人們長期誤解的那樣鼓吹單純追求感官的快樂和慾望的滿足。雖然他認為如果有人覺得感覺慾望可以給他帶來最大的幸福,他盡可以去追求感覺慾望的滿足,但是他還是強調精神上的快樂要高於感官的快樂。不僅如此,他並不主張我們完全受感覺慾望的支配,而是認為有一些事情取決於我們的意志自由,所以人是負有道德責任的。

與伊壁鳩魯主義針鋒相對的是斯多亞學派,雖然它們都主張按照自然的本性生活,但是對自然的本性的理解卻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