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西方哲學十五講 > 第六講 晚期希臘哲學 >

第六講 晚期希臘哲學

伊壁鳩魯主義 斯多亞學派 懷疑主義 新柏拉圖主義

「晚期希臘哲學」包括希臘化時期和羅馬時期的哲學思想。

所謂「希臘化時期」(Hellenistic)一般指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去世至公元前31年羅馬人征服埃及,也有學者主張這個時期從公元前336年亞歷山大大帝登基開始算起。(注1:〔美〕斯塔夫裡阿諾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第220頁,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8年。)

亞歷山大大帝於公元前336年登上了馬其頓王國的王位,此時的希臘不得不俯首稱臣。公元前334年,他率領馬其頓士兵進攻波斯,佔領小亞細亞,攻佔敘利亞、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公元前330年,征服整個波斯,次年繼續東進至興都庫什山和大夏(阿富汗北部),進入印度,如果沒有喜馬拉雅山這一天然屏障,也許歷史將記載希臘文明與中國文明之間的碰撞和交匯,世界歷史也可能被改寫。面對喜馬拉雅山,亞歷山大大帝只有「望山興歎」,加之士兵極度厭戰,不得不退回巴比倫,公元前323年突然去世。亞歷山大大帝死後,他的帝國三分天下,又存在了三個世紀。亞歷山大大帝的軍事征服和其後出現的幾個王國,將希臘文化擴張開來,與不同的文明相混合,形成了一種不同於古典希臘文化的新文化,史稱「希臘化時期」。

公元前1世紀,羅馬崛起,征服了馬其頓和埃及,從而結束了希臘化時期,開始了羅馬時代。羅馬共和國與希臘的城邦民主制一向被人們看做是古代民主制的典範,但戰爭最終將羅馬改造成為偉大的軍事帝國。建立在對其他民族的軍事征服和掠奪的基礎上的羅馬帝國,地跨亞、歐、非,被稱為「民族大監獄」。公元395年,羅馬分裂為東西羅馬兩個部分,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被日耳曼人摧毀,而東羅馬帝國(拜占廷)則苟延殘喘,直到1453年為信奉伊斯蘭教的土耳其奧斯曼帝國所滅。羅馬人不是一個愛好思辨的民族,加之羅馬帝國建立在軍事征服和奴役其他民族的基礎上,無暇顧及抽像的哲學思考,沒有留下像樣的精神遺產,其哲學思想不過是希臘哲學的延續。所以,儘管這個時期的哲學經過了希臘化時期、羅馬共和國時期和羅馬帝國時期,但是我們並不稱之為「希臘羅馬哲學」,而是稱之為「晚期希臘哲學」。

與以前的哲學相比,晚期希臘哲學有兩個顯著的特徵。一是這個時期的哲學家們沒有提出新的理論學說,通常是以前人的思想成果為依據加以改造或發揮,而且由於理性思辨的衰微,帶有退回到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之前去的傾向,從而使他們的思想具有比較濃厚的感性色彩。二是因為連年戰亂,社會動盪不安,使人們陷入了對生與死等人生哲學問題的思考之中,所以這個時期的哲學思想具有倫理化的傾向。這一時期無論哪一派哲學都是以倫理學為核心來建構理論的,都以靈魂安寧或生活幸福為主要目標。在這一特定的歷史時期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社會劇變的反映。城邦制的瓦解,馬其頓人和羅馬人的政權交替,造成了劇烈的社會動盪與融合,生活於其中的人們普遍渴望和平安寧的生活。其次是學術發展的結果。隨著亞歷山大裡亞城文化地位的確立和人們視野的開闊,這一時期的學術研究逐漸向專業化的方向發展,幾何學、天文學、生物學、地理學、文學等領域在取得輝煌成就的同時,逐步脫離哲學而分化出去,一時間不可能再出現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那種綜合性的哲學體系,而其他學科所不涉及的倫理學等問題卻更加突現出來了。最後是哲學內部的爭論。早期和中期希臘哲學家那種窮究天理的思辨精神以及占統治地位的絕對主義哲學形態,遭到了相對主義和懷疑主義的抨擊。當希臘哲學因內部爭論而變得不如過去自信和強大時,羅馬人和東方人的實用態度及宗教觀點便乘虛而入,引起了哲學家們的重視。

值得一提的是,希臘化時期在自然科學方面取得的進步超過了17世紀以前任何一個時期。

首先是亞歷山大大帝的征服以及其後繼者相互之間的征戰,刺激了經濟和對技術的需要。其次是希臘科學與中東科學之間的直接交流發揮了促進的作用。最後,在希臘文化的熏陶下,希臘化時期的國王們大多慷慨地支持科學研究,例如埃及的亞歷山大圖書館就是歷史上最早由國家供養的研究院,它包括天文台、實驗室、解剖室、植物園、動物園和一個藏書50萬至70萬冊的圖書館。歐幾里得(公元前330—公元前260)撰寫了《幾何學原理》,奠定了幾何學的基礎,其嚴密的演繹性公理化系統成為科學甚至哲學的典範。敘拉古(在今西西里島東部)人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公元前212)建立了靜力學的基本原理,並且做出了許多發明。托勒密根據當時的天文學知識而提出的基於地心說的宇宙圖景,在文藝復興時期以前是這個領域的權威,但亞利斯托克卻獨具慧眼,認為居於宇宙中心的不是地球而是太陽,可惜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在醫學方面,解剖學的研究使人們首次瞭解到心臟在血液循環中的作用以及感覺神經和運動神經的功能。與此同時,建築和藝術也碩果纍纍,法羅斯島上的燈塔和羅得島上的太陽神神像位列古代七大奇跡之中,米洛斯的維納斯和拉奧孔等不朽的雕像亦創作於這個時期。當然,羅馬在帝國初年也曾一度出現「黃金時代」,在科學方面有老普林尼的《自然史》,加圖的《農業論》和斯特拉波的《地理學》等巨著問世,史學方面有李維的《羅馬史》、塔西陀的《編年史》和《歷史》、普魯塔克的《名人傳》與第奧根尼·拉爾修的《名哲言行錄》等,文學方面則有維吉爾、賀拉斯等。另外,查士丁尼大帝彙集編纂的羅馬法典亦深刻地影響了後來的法律體系。

晚期希臘哲學歷經八百多年,由於東西方文化的交匯和新老觀念的碰撞,因而派系林立,傳承複雜。柏拉圖去世之後,柏拉圖學園雖然以正統自居,但除了宣講柏拉圖的學說而外,沒有新的思想。思想活躍的倒是那些學園之外的哲學流派,主要有伊壁鳩魯主義、斯多亞學派、懷疑主義和新柏拉圖主義。這一時期的哲學問題相對於以往的哲學「縮小」了,主要集中在人生哲學方面,因而德國著名哲學家哲學史家文德爾班稱之為「倫理學時期」:「由於希臘生活的理想世界已分崩離析,由於民族的宗教日益淹沒在客觀世界的習俗中,由於被剝奪了獨立性的和破碎的政治生活不再喚起虔誠,每個人在心靈深處深深感到只有依靠自己;因此更迫切需要人生目的的科學理論,更迫切需要保證個人幸福的智慧了」(注2:〔德〕文德爾班:《哲學史教程》,上卷,第211頁,商務印書館,1987年。)。無論是伊壁鳩魯主義、斯多亞學派還是新柏拉圖主義(懷疑主義是以否定的方式),哲學家們試圖解決的問題是一個,那就是尋求心靈的安寧。人是宇宙自然的一部分,因而要達到心靈的安寧就必須認識宇宙自然的本性。所以在這個時期,哲學一般被分為三個部分:邏輯學(認識論)、形而上學(物理學)和倫理學。形而上學(物理學)是基礎,邏輯學(認識論)是工具,倫理學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