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西方哲學十五講 > 第五講 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 >

第五講 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

科學分類 原因論 形而上學 倫理學

亞里士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不過他的觀點卻與老師不同。亞里士多德將柏拉圖的問題稱做「分離問題」,即理念與事物的分離所造成的一系列問題,他認為分離於事物之外的理念是不存在的,事物的概念與事物本身不可分割,原本是一體。在某種意義上說,在亞里士多德的思想中深深地滲透著經驗的因素,他重新恢復了被柏拉圖拋棄的自然哲學的地位,以至於在他流傳下來的著作中,自然哲學方面的著作佔了百分之八十。

亞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吾愛吾師,但吾更愛真理。」古代人與我們不同,他們的哲學思考面對的是問題,很少在體繫上下功夫,柏拉圖也許是在體繫上下功夫最多的希臘哲學家,雖然他的體系與後世那些恢弘、龐大、嚴密、規整的體系難以相提並論。後世的哲學家們為什麼熱衷於建立體系?一方面是因為哲學作為世界觀是對世界之整體性的總的看法,把千差萬別多種多樣的事物總括為一個整體,當然需要體系,更何況哲學家們越來越意識到,使哲學成為科學的惟一可能性就在於哲學的體系性。另一方面,出於同樣的原因,哲學家們相信,這個統一的體系將解決所有的哲學問題。於是,當一個哲學體系建立之後,哲學家們通常就會把問題拋在一邊兒,工作的重心就轉移到了如何維護這個體系。這就像一座大廈建成之後,工人們的工作就是如何維護它,至於地基是否堅固,材料是否可靠,設計有沒有問題,基本上就不在考慮的範圍之內了。當然,哲學本身的特點也是一個原因:由於哲學的對象是最高的存在,在此存在之上沒有更高的根據,而它的普遍性似乎也不需要經驗的證明,所以在許多哲學家看來,哲學是自圓其說的。因此,如果我們對比古代哲學家與近代哲學家就會發現,面對人們的詰問,他們的反應是不同的:古代哲學家不會考慮體系問題,他們會直面問題展開思考,而近代哲學家則一般是千方百計地維護自己的體系。換句話說,古代哲學家可以為了解決問題而不顧體系,近代哲學家則往往為了體系而不顧這體系是否能夠解決問題。如前所述,在哲學史上第一個批評理念論的不是別人恰恰是柏拉圖自己,就是一個例子。而亞里士多德以追求真理為哲學的第一要務,亦體現了哲學的探索精神。

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是古代哲學家中流傳著作最多的兩位哲學家,他們的思想都對後世產生了難以估量的影響,其中柏拉圖的思想被認為是為西方哲學定下了基調,而亞里士多德則被公認是古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有史以來第一位百科全書式的思想家。然而與老師相比,亞里士多德的經歷和命運要曲折坎坷得多。在某種意義上說,柏拉圖對後世產生巨大的影響是必然的,而亞里士多德對後世產生巨大的影響則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哲學家的思想記載在他們的著作裡,如果我們讀不到他們的著作,也就無從理解他們的思想,甚至可能根本就不知道還有這樣一位哲學家。在古代,思想的保存和傳播太艱難了,大多數哲學家的著作都遺失了,我們只能通過當時及後人的隻言片語揣測他們的思想。柏拉圖是第一個有大量著作傳世的哲學家,主要原因就是他創辦了自己的學校——柏拉圖學園,而柏拉圖學園延續了九百多年。所以柏拉圖的著作流傳至今,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亞里士多德就不同了,如果我們瞭解了他的生平經歷,就會理解為什麼我們說亞里士多德能夠對後世產生巨大的影響,可能是一個奇跡。(注1:關於亞里士多德生平的有關資料,主要引自靳希平:《亞里士多德傳》,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亞里士多德(Aristoteles,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出生在希臘北部馬其頓王國治下的斯塔吉拉城,他的父親是馬其頓王國的御醫。17歲時,亞里士多德來到了雅典,進入學園成了柏拉圖的學生,在那裡學習工作了20年。他聰慧勤奮,博覽群書,被稱為學園之靈(nous)。亞里士多德可能是古希臘學者中第一個博覽群書的人,這看起來有些奇怪,事實上的確如此。因為在古代希臘,有教養的人不讀書而「聽」書,由奴隸朗誦給他們聽,所以亞里士多德就有了「讀書者」這一引人注目的稱號。另外,柏拉圖對以往的學說不屑一顧,而亞里士多德博覽群書,這說明他十分注意吸取前人的成果。公元前347年柏拉圖去世,亞里士多德離開了雅典。通常人們認為是因為柏拉圖沒有把學園傳給亞里士多德,實際上可能更多的是出於政治方面的原因。當時馬其頓對鄰國虎視眈眈,雅典反馬其頓的情緒高漲。對於雅典人來說,亞里士多德始終是一個「外國人」,而且是「敵國人」,因而他不可能繼承柏拉圖的遺產,雅典也已經不適合他生活。公元前343年亞里士多德應馬其頓國王菲力浦二世的邀請擔任亞歷山大王子的老師,公元前337年,希臘各城邦承認了馬其頓的統治地位,次年菲力浦二世遇刺身亡,亞歷山大大帝繼位。第二年,亞里士多德時隔12年後重返雅典,進入呂克昂學校執教。一般的教科書都說亞里士多德建立了呂克昂學園與柏拉圖學園抗衡,這種說法並不確切。亞里士多德不是雅典公民,是不可能建立學園的,而且在他執教之前,呂克昂學校就存在了,這裡是公開進行體育訓練和其他教育活動的公共場所,不過,亞里士多德作為呂克昂最著名的教師,有可能主持過呂克昂的工作。由於亞里士多德習慣於一邊散步一邊與學生們討論哲學問題,所以人們稱之為「漫步學派」(Peripatikoi),過去我們翻譯成「逍遙學派」,是不合適的。哲學思考是非常艱苦的,不信請讀一讀亞里士多德的書,看看能不能「逍遙」起來。

亞歷山大大帝猝死後,希臘掀起了反馬其頓的高潮,雅典正是反馬其頓的中心,亞里士多德因為與亞歷山大大帝的關係,當然首當其衝。據說亞里士多德說他不能讓雅典人對哲學犯第二次罪(第一次是處死了蘇格拉底),所以他逃離了雅典,不久就在孤獨中離開了人世。

由此可見,由於種種原因,主要是由於政治原因,亞里士多德在世時其聲望、地位和影響都難以同柏拉圖相比,而其坎坷的經歷直接影響到他的著作的流傳。在印刷術出現之前,像柏拉圖這樣有延續九百多年之久的學園為之傳抄講解的哲學家,仍然有著作遺失,更何況亞里士多德。鑒於希臘人的敵視態度,我們今天能夠看到亞里士多德的著作,已屬萬幸。而實際上,亞里士多德著作能夠流傳至今的確是一個奇跡。亞里士多德去世之後,他的手稿就失蹤了,他的學派幾乎一脈單傳,然而在300年後,也就是公元前一世紀時,已是鳳毛麟角的再傳弟子安德羅尼柯供職於羅馬圖書館,而亞里士多德的手稿也恰好被掠到了羅馬圖書館,於是經過安德羅尼柯的整理,亞里士多德的手稿終於得見天日,否則我們就根本不可能在兩千多年後與他進行思想間的對話。

亞里士多德專心治學,著述宏豐。據說他的全部著作多達一千多卷,留傳下來的有47篇(只佔全部著作的五分之一,且不包括一些殘篇),內容廣泛,涉及邏輯學、自然學、生物學、天文學、心理學、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語言學和文學等學科,幾乎覆蓋了當時所有的知識領域。中文譯本的《亞里士多德全集》共計10卷,三百餘萬字。亞里士多德的主要著作有《工具論》、《物理學》、《論靈魂》、《形而上學》、《尼各馬科倫理學》、《政治學》、《論詩》(亦譯為《詩學》)等。如果單就文風而論,很難想像亞里士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因為柏拉圖的對話不僅在哲學上玄思奧妙、氣勢恢弘,而且文采飛揚,篇篇都是文學精品。亞里士多德的著作則抽像枯燥,晦澀難懂,毫無文采可言。這實在有些不可思議。不過也有一種比較合理的解釋。

古人通常都有兩套學說,一套是對外給大眾看的學說,一般都經過精心的加工和修飾;一套是對內給弟子們口傳身教的學說,所謂「登堂入室」,成為入室弟子才能得到真傳。據說,柏拉圖對內的學說都失傳了,留下的都是經過修飾可以出版的東西,而亞里士多德對外的著作都失傳了,留下的都是對內的講稿。例如,如果我們翻一翻研究柏拉圖的著作,一定會遇到這樣一類研究柏拉圖「未成文學說」的著作。這一傳說不能說完全沒有根據,文筆風格上的差異可以看做某種佐證。

關於亞里士多德思想的特點,黑格爾說得很好:「我們不必在亞里士多德那裡去尋找一個哲學系統。亞里士多德詳述了全部人類概念,把它們加以思考;他的哲學是包羅萬象的。在整體的某些特殊部分中,亞里士多德很少以演繹和推論邁步前進;相反地他卻顯出是從經驗著手,他論證,但卻是關於經驗的。他的方式常是習見的方式,但有一點卻是他所獨具的,就是當他在這樣做的時候,他是始終極為深刻地思辨的。」(注2: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二卷,第282頁,商務印書館。)這其實也是希臘哲學的特點。我們說過,當希臘人開始哲學思考的時候,他們並沒有合適的抽像概念,因而在他們的哲學思考中滲透了經驗的因素就不足為奇了。不僅如此,這也許還是希臘哲學「優於」後人的地方。希臘哲學是從感覺經驗到抽像思維的艱難歷程,因此希臘人的哲學思考不僅始終面對的是現實事物,而且體現了自然萬物活生生的生命。

總之,亞里士多德留給後世的是一堆歷經坎坷、雜亂無章的手稿,現在我們見到的《亞里士多德全集》是後人整理出來的,從內容的編排到前後時間的順序,肯定與亞里士多德的本義不可能符合一致。因此,當我們以體系或者邏輯的方式描述或者解釋亞里士多德的時候,最好經常提醒自己,這是我們的理解,並非就是亞里士多德自己的思想。

如前所述,亞里士多德的著作百分之八十是自然哲學方面的著作,不過他在哲學史上的影響主要還是在形而上學方面。所以我們在這裡所討論的只是亞里士多德思想的很小一部分,當然這一部分的影響並不小,它以各式各樣的形式主宰了西方哲學兩千多年。在討論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之前,先讓我們看一看亞里士多德關於知識或者科學的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