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西方哲學十五講 > 二 希臘哲學的基本特徵 >

二 希臘哲學的基本特徵

人生在世,人生活在世界之中。人生活在世界之中,一定會對世界有看法,有想法。這些看法、想法就是世界觀。人有世界觀,但不必一定要看到整個世界的樣子,他可以通過想像力來幻想,因而世界各大文明的世界觀的最早形態都是宗教或是神話。然而,人對世界的看法不可能永遠停留在想像和幻想的階段,所謂世界觀需要真實地把握世界的整體,這就需要相當的抽像思維能力,而希臘人正是在此超越了神話和宗教的層面,開始了哲學的思考。

希臘哲學產生、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可以看做是哲學思維產生、形成和發展的過程。當希臘人開始哲學思考的時候,還沒有抽像的概念可以使用。經過艱苦卓絕的思維勞作,他們才從生活中,從感覺經驗中超拔出來,形成了具有一定抽像性和普遍性的哲學概念,而這些哲學概念往往都帶有感性的特徵。所以,就同一個概念而言,希臘人與我們的理解肯定是不一樣的。例如,早期希臘哲學中,哲學始祖泰勒斯的學生阿那克西曼德把宇宙萬物的本原規定為apeiron,以前我們把這個概念翻譯為「無限」,於是有人便望文生義,認為阿那克西曼德的思想具有超時代的意義。實際上,這個概念譯作「無定形」比較合適,其含義主要是強調本原的流變性和無規定性,而不是我們所理解的具有數學特徵的「無限」。

因此,在討論希臘哲學之前,為了不至於因為我們的思維方式使它過於「現代化」,為了盡量按其本來的面目瞭解它,先讓我們來分析它的基本特徵。

希臘哲學的主題是獲得關於宇宙萬物的必然性或規律的知識。

希臘哲學體現了希臘人探索命運和必然性的那種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精神。儘管希臘人以身為自由公民為榮,但是自由在他們那裡還沒有成為一個理論問題,基督教以後,自由才成為一個理論問題。在他們看來,宇宙萬物的主宰不是宙斯,因為即使眾神也要服從命運和必然性。人世間的戰爭源自諸神之間的爭吵,而諸神之間的爭吵則是連宙斯也控制不了的命運。正如阿那克西曼德所說:「一切存在著的東西都由此生成的也是它們滅亡後的歸宿,這是命運注定的。根據時間的安排,它們要為各自對他物的損害而互相補償,得到報應。」(注7:苗力田主編:《古希臘哲學》,第25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年。)然而,儘管希臘人承認一切都是由命運和必然性所決定的,但是他們並不因此就對命運採取放任自流漠不關心的態度,而是義無反顧地逃避或抗爭。就哲學而言,命運的觀念從必然性演化為規律,而希臘人始終不變的是對知識的探求,因此哲學家的使命就是認識和解釋命運、必然性或規律。

以希臘悲劇《俄底浦斯》為例。俄底浦斯尚未出生,神就向他的父母發出警告:他將殺父娶母。他的父母為了逃避命運拋棄了他,由養父母把俄底浦斯養大了。然而,俄底浦斯並不知道他的父母是養父母,為了逃避殺父娶母的命運,他離家出走了。在路上因為與人發生衝突,他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殺死了自己的親生父親。由於俄底浦斯憑其智慧回答了斯芬克斯的謎語,迫其自殺,成了人人敬仰的英雄,做了一個城邦的國王。按照這個城邦的習俗,他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娶了自己的母親。結果,俄底浦斯包括他的父母都在逃避命運,不過正是在逃避命運的過程中,他們一步步地實現了命運。《俄底浦斯》告訴我們,在希臘人看來,命運的確是宇宙萬物的主宰,不過他們並沒有在命運面前低頭,而是在否認這是自己的命運,或者逃避自己的命運的過程中,展開了豐富多彩乃至驚心動魄的人生。

所以,可以說,希臘精神是一種積極的悲劇精神。人人都知道命運是命中注定的,但是這並不影響希臘人積極地投入生活之中。即使命運已經確定,他們仍然要證明自己有不同的命運。

實際上,希臘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的經歷也可以用來說明問題。蘇格拉底被看做是與孔子、釋迦牟尼和耶穌並肩的人類導師。他的朋友到德爾斐神廟詢問蘇格拉底是不是希臘最有智慧的人,神喻的回答是肯定的。蘇格拉底很詫異,因為他一向認為自己是無知的。於是,他便到公共場合與各個方面的專家探討相關的問題,例如向藝術家請教什麼是美,向將軍請教什麼是勇敢,向政治家請教什麼是正義……目的是證明神喻錯了,他並不是最有智慧的人。結果他發現那些自認為有智慧的人實際上是無知的,於是他終於明白了,神喻之所以說他有智慧並不是說他有知識,而是因為他自知無知,所以始終在求知。顯然,蘇格拉底執拗地求證神喻的過程也就變成了他求知警世的過程,當然在某種程度上也注定了他的命運。

希臘哲學作為西方哲學的源頭,也是西方哲學中的一種特殊的哲學形態,具有許多不同尋常的特徵,首先就是它的樸素直觀性。

就思維方式而言,西方哲學以理論思維或思辨思維為其基本特徵,而希臘哲學正是思辨思維的發源地。所謂「思辨思維」或者「理論思維」也就是「抽像思維」(abstraction),亦即將某種「屬性」從事物中「拖」(traction)出來(ab),當作思想的對象來思考。我們知道,思辨思維作為抽像思維,與樸素直觀性是相對的。那麼,既然希臘哲學是思辨思維的誕生地,我們為什麼又說它具有樸素直觀性的特點呢?希臘哲學的思維方式的確是一種思辨思維,不過我們必須留神盡量不要使它過於「現代化」。當希臘人開始進行哲學思考的時候,他們並不像我們這樣隨便就有抽像概念可用,那時還沒有形成抽像的概念,在他們與自然之間還沒有任何觀念的「中介」,這種關係是直接的,因而他們只能借助於感性的表象來表達抽像的觀念,所以希臘哲學的思辨思維始終帶有感性的外殼。在某種意義上說,希臘人的一項歷史使命就是經過艱苦的思維勞作,從感性表象中產生出抽像概念來,這就決定了希臘哲學的思辨性具有樸素直觀的特點,而它的表達方式亦充滿了豐富多彩的生活氣息。

例如早期希臘自然哲學家用質料——水、火、土、氣等——來表示自然的「本原」,希臘哲學中的許多抽像概念大多來自感性的表象:柏拉圖的「理念(idea)」和亞里士多德的「形式(eidos)」都源於動詞「看(eido)」。許多希臘哲學家沒有理論體系,甚至很少推理論證,他們經常使用的說明方式是斷言和比喻。

其次是希臘哲學的經驗主義。

希臘哲學的時代不是建構理論體系的時代,而是探索的時代,哲學家們從事哲學思考的目的不在於建立體系而在於解決問題。因此,希臘哲學在方法上就具有某種「經驗主義」的特徵。在希臘哲學這裡,經驗主義不是與理性主義或唯理論相對的規定,意思是說希臘哲學基本上是建立在經驗觀察的基礎之上,他們從經驗出發,通過經驗去說明經驗。在希臘人看來,哲學的目的是為了「拯救現象」,他們所說的現象並不是我們所說的與本質相對的現象。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希臘人還沒有明確劃分本質與現象。對他們來說,世界只有一個,那就是自然,而現象就是對人所顯現出來的一切事物,現象之外無他。所以,一切理論的目的都是為了解釋現象說明現象的。任何存在都有其合理性,都是有原因的,哲學的工作就在於說明或者揭示這種合理性。當我們解釋了某個現象的存在根據的時候,這個現象就得到了保存,否則就是不合理的。所以,希臘哲學在某種意義上乃是「就事論事」的哲學,它們都是針對某個問題或某個具體事物的,因而總是從經驗出發去解釋經驗,從現象出發去解釋現象,而不是為了建立某種哲學體系,亦即從一個基本原則出發推演出來的體系。因此,在希臘哲學中並沒有形成完整嚴密的理論體系,而且由於其對現象的解釋建立是在經驗和觀察的基礎之上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充滿了矛盾。

最後是希臘哲學的宇宙論性質。

就希臘哲學而言,所謂「宇宙論」就是自然哲學。在希臘哲學中,自然哲學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即使是在宇宙論衰落之後,自然哲學仍然構成了希臘哲學的重要內容,例如在亞里士多德留給我們的著作中,有百分之八十是自然哲學方面的著作。

希臘人把宇宙自然、城邦國家和人看做是同制同構的:自然是「大宇宙」,城邦是「中宇宙」,人則是「小宇宙」。他們研究自然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研究自然而研究自然,也是為了說明城邦和人自身的。需要說明的是,希臘人的自然觀與我們的自然觀是不同的,在某種意義上說,他們的自然觀與中國先秦時期哲學的自然觀更接近。雖然我們把希臘人看做是自然科學的創製者,實際上他們所理解的科學與近代以來人們所理解的科學差別很大。希臘人像其他東方文明一樣,把自然看做是活生生的有生命的神聖的存在,他們只是解釋自然而從來沒有要去改造自然,把自然看做是可以由人加以利用並為人服務的「改造自然」的觀念是近代西方文明的產物。當然,希臘人的自然主義態度和追求知識的理想的確使他們形成了一種科學思維方式,而這種思維方式對西方文明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希臘人最初也是最主要的哲學研究對象是自然,研究自然的哲學叫做「自然哲學」。由於希臘早期的自然哲學研究的核心問題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和生成演變過程,因而又被稱之為宇宙論或宇宙生成論。早期希臘哲學按照地域可以分為東部的伊奧尼亞學派、西部的南意大利學派和北部阿布德拉學派,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同一個地區的哲學思想都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