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傅雷家書 > 一九六四年四月二十三日 >

一九六四年四月二十三日

親愛的孩子,有人四月十四日聽到你在B.B.C[英國廣播公司]遠東華語節目中講話,因是輾轉傳達,內容語焉不詳,但知你提到家庭教育、祖國,以及中國音樂問題。我們的音樂不發達的原因,我想過數十年,不得結論。從表面看,似乎很簡單:科學不發達是主要因素,沒有記譜的方法也是一個大障礙。可是進一步問問為什麼我們科學不發達呢?就不容易解答了。早在戰國時期,我們就有墨子、公輸般等的科學家和工程師,漢代的張衡不僅是個大文豪,也是了不起的天文歷算的學者。為何後繼無人,一千六百年間,就停滯不前了呢?為何西方從文藝復興以後反而突飛猛晉呢?希臘的早期科學,七世紀前後的阿拉伯科學,不是也經過長期中斷的麼?怎麼他們的中世紀不曾把科學的根苗完全斬斷呢?西方的記譜也只是十世紀以後才開始,而近代的記譜方法更不過是幾百年中發展的,為什麼我們始終不曾在這方面發展?要說中國人頭腦不夠抽像,明代的朱載堉(《樂律全書》的作者)偏偏把音樂當作算術一般討論,不是抽像得很嗎?為何沒有人以這些抽像的理論付諸實踐呢?西洋的復調音樂也近乎數學,為何法蘭德斯樂派,意大利樂派,以至巴哈—亨特爾,都會用創作來作實驗呢?是不是一個民族的藝術天賦並不在各個藝術部門中平均發展的,希臘人的建築、雕塑、詩歌、戲劇,在紀元前五世紀時登峰造極,可是以後二千多年間就默默無聞,毫無建樹了。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藝術也只是曇花一現。右些民族儘管在文學上到過最高峰,在造型藝術和音樂藝術中便相形見繼,例如英國,有的民族在文學,音樂上有傑出的成就,但是繪畫便趕不上,例如德國。可見無論在同一民族內,一種藝術的盛衰,還是各種不同的藝術在各個不同的民族中的發展,都不容易解釋。我們的書法只有兩晉、六朝、隋、唐是如日中天,以後從來沒有第二個高潮。我們的繪畫藝術也始終沒有超過宋、元。便是音樂,也只有開元、天寶,唐玄宗的時代盛極一時,可是也只限於「一時」。現在有人企圖用社會制度、階級成分,來說明文藝的興亡。可是奴隸制度在世界上許多民族都曾經歷,為什麼獨獨在埃及和古希臘會有那麼燦爛的藝術成就?而同樣的奴隸制度,為何埃及和希臘的藝術精神、風格,如此之不同?如果說統治階級的提倡大有關係,那末英國十八、十九世紀王室的提倡音樂,並不比十五世紀意大利的教皇和諸侯(如梅提契家族)差勁,為何英國自己就產生不了第一流的音樂家呢?再從另一些更具體更小的角度來說,我們的音樂不發達,是否同音樂被戲劇侵佔有關呢?我們所有的音樂材料,幾乎全部在各種不同的戲劇中。所謂純粹的音樂,只有一些沒有譜的琴曲(琴曲譜只記手法,不記音符,故不能稱為真正的樂譜。)其他如笛、簫、二胡、琵琶等等,不是簡單之至,便是外來的東西。被戲劇侵佔而不得獨立的藝術,還有舞蹈。因為我們不像西方人迷信,也不像他們有那麼強的宗教情緒,便是敬神的節目也變了職業性的居多,群眾自動參加的較少。如果說中國民族根本不大喜歡音樂,那又不合乎事實。我小時在鄉,聽見舟子,趕水車的,常常哼小調,所謂「山歌」。[古詩中(漢魏)有許多「歌行」,「歌謠」;從白樂天到蘇、辛都是高吟低唱的,不僅僅是寫在紙上的作品。]

總而言之,不發達的原因歸納起來只是一大堆問題,誰也不曾徹底研究過,當然沒有人能解答了。近來我們竭力提倡民族音樂,當然是大好事。不過純粹用土法恐怕不會有多大發展的前途。科學是國際性的、世界性的,進步硬是進步,落後硬是落後。一定要把土樂器提高,和鋼琴、提琴競爭,豈不勞而無功?抗戰前(一九三七年前)丁西林就在研究改良中國笛子,那時我就認為浪費。工具與內容,樂器與民族特性,固然關係極大;但是進步的工具,科學性極高的現代樂器,決不怕表達不出我們的民族特性和我們特殊的審美感。倒是原始工具和簡陋的樂器,賽過牙齒七零八落、聲帶構造大有缺陷的人,儘管有多豐富的思想感情,也無從表達。樂曲的形式亦然如此。光是把民間曲調記錄下來,略加整理,用一些變奏曲的辦法擴充一下,絕對創造不出新的民族音樂。我們連「音樂文法」還沒有,想要在音樂上雄辯滔滔,怎麼可能呢?西方最新樂派(當然不是指電子音樂一類的u1tra modern[極度現代] 的東西)的理論,其實是尺寸最寬、最便於創造民族音樂的人利用的;無奈大家害了形式主義的恐怖病,提也不敢提,更不用說研究了。俄羅斯五大家——從特比西到巴托克,事實具在,只有從新的理論和技巧中才能摸出一條民族樂派的新路來。問題是不能閉關自守,閉門造車,而是要掌握西方最高最新的技巧,化為我有,為我所用。然後才談得上把我們新社會的思想感情用我們的音樂來表現。這一類的問題,想談的大多了,一時也談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