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傅雷家書 > 一九六一年五月二十四日 >

一九六一年五月二十四日

……你也從未提及是否備有膠帶錄音設備,使你能細細聽你自己的演奏。這倒是你極需要的。一般評論都說你的蕭邦表情太多,要是聽任樂曲本身自己表達(即少加表情),效果只會更好。批評家還說大概是你年齡關係,過了四十,也許你自己會改變。這一類的說法你覺得對不對?(Cologne[科隆]的評論有些寫得很拐彎抹角,完全是德國人脾氣,愛複雜。)我的看法,你有時不免誇張;理論上你是對的,但實際表達往往會「太過」。唯一的補救與防止,是在心情非常冷靜的時候,多聽自己家裡的tape[磁帶]錄音;聽的時候要盡量客觀,當作別人的演奏一樣對待。

我自己常常發覺譯的東西過了幾個月就不滿意;往往當時感到得意的段落,隔一些時候就覺得平淡得很,甚至於糟糕得很。當然,也有很多情形,人家對我的批評與我自己的批評並不對頭;人家指出的,我不認為是毛病;自己認為毛病的,人家卻並未指出。想來你也有同樣的經驗。

在空閒即無音樂會期間有朋友來往,不但是應有的調劑,使自己不致與現實隔膜,同時也表示別人喜歡你,是件大好事。主要是這些應酬也得有限度有計劃。最忌有求必應,每會必到;也最忌臨時添出新客新事,西方習慣多半先用電話預約,很少人會作不速之客,——即使有不速之客,必是極知己的人,不致妨礙你原定計劃的。——希望彌拉慢慢能學會這一套安排的技術。原則就是要取主動,不能處處被動!!

孩子,來信有句話很奇怪。沉默如何就等於同意或瞭解呢?不同意或不領會,豈非也可用沉默來表現嗎?在我,因為太追求邏輯與合理,往往什麼話都要說得明白,問得明白,答覆別人也答覆得分明;沉默倒像表示躲避,引起別人的感覺不是信任或放心,而是疑慮或焦急。過去我常問到你經濟情況,怕你開支浩大,演出太多,有傷身體與精神的健康;主要是因為我深知一個藝術家在西方世界中保持獨立多麼不容易,而唯有經濟有切實保障才能維持人格的獨立。並且父母對兒女的物質生活總是特別關心。再過一二十年,等你的孩子長成以後,你就會體驗到這種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