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讓教育回歸美好生活:爸爸陪伴孩子的秘密手記 > 怎樣給孩子讀科普(之二) >

怎樣給孩子讀科普(之二)

帶著問題讀科普

看科普書不像讀文學故事,孩子總會有疑問。

看到有趣的情節時,哲哲會湊到我跟前和我探討:「爸爸,你說虎甲和狼蛛誰更厲害?要是大王虎甲碰到帝王蠍會怎樣?毒蛇讓人中毒的方式有兩種,你知道是哪兩種嗎?」我知道答案就回答他,大多數問題我是一頭霧水。有時候,小博士會自問自答:「爸爸,你知道嗎,虎甲能吃掉一隻狼蛛的,你別看狼蛛經常吃昆蟲,但虎甲它可惹不起。毒蛇呢,其實有兩種,一種是讓人血流不止,一種是不流血,但毒害人的神經系統……」他侃侃而談的樣子,像極了百家講壇的專家。

我聽得入神,哲哲還會拋出一些問題和我互動,很有央視科普節目《是真的嗎》的架勢。他的問題千奇百怪,很吊人的胃口,像「壁虎不會游泳你信嗎」「貓科動物為什麼怕水」「屁步甲的屁能燒傷皮膚是真的嗎」?我幾乎一個也回答不上來,又很想知道,只能繼續聽小博士解答,或一起去尋找答案,常常一個上午就這樣過去了。

因此,給孩子看科普書,或跟孩子一起學科普,最好的辦法是帶著問題開始,多與孩子探討,不解之處展開調查,這樣更有助於培養孩子的科學興趣。如果條件允許,動手做一些實驗,也能加深孩子對知識的印象,讓孩子愛上科學。我經常發現,面對神秘的科學世界,有時候語言的表述很無力,有必要用雙手求證過程,求解答案。就像有些科普作者所說的,生活中蘊藏著很多有趣的科學現象,只要留心觀察,就會發現裡面的科學原理,而實驗是理解科學的最佳途徑。

有一段時間,哲哲糾結於小龍蝦和蝦蛄(俗稱為皮皮蝦,北方地區也有稱之為蝦爬子的)哪一個更厲害。到網上查,幾乎都是討論怎麼吃小龍蝦更美味,哪裡的蝦蛄更肥美,等等。於是,我們索性到市場上各買了一隻,放在魚缸裡,希望看到一場真刀真槍的鏖戰。也許是兩隻水生動物過於疲憊,沒有打架的鬥志,一天下來它們一直和平相處,沒打起來。雖然沒有查證出結果,但小博士已經有了動手去查找事實的意識,而科學知識就是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累積起來的。

之所以提倡科普閱讀與動手試驗相結合,我是深受「可怕的科學」系列作者阿諾德的啟發。一次他來華巡講,問了小朋友們一個問題:「人的腦顱是空的,為什麼我這麼使勁甩頭,大腦卻不從鼻子裡流出來呢?」沒有人知道答案。阿諾德就拿出一個瓶子、一個雞蛋,用瓶子代表腦顱,雞蛋代表大腦。他先將瓶子加滿水,放入雞蛋,請一個小女孩用盡力氣搖晃瓶子。30秒過去了,小女孩搖得滿臉通紅,雞蛋安然無恙。當倒掉水時,一晃瓶子,雞蛋就碎了——原來是大腦周圍的一圈液體(腦漿)讓腦部免受傷害。

後來,《酷蟲學校科普漫畫書》舉行親子活動,哲哲踴躍發言,幾乎成了「麥霸」,被老師各種表揚。互動環節,他又拋出一大堆問題,請老師回答,如「田鱉和大王虎甲在一起誰更厲害呢?」、「所有的甲蟲都是完全變態的嗎?」、「蠟蟬的翅膀為什麼是彩色的?」搞得老師難以招架。儘管沒有得到滿意的答案,但他回來後變得自信滿滿,一有時間就閱讀更多的科普書。

不管怎樣,參加活動確實激發了哲哲的興趣。如果有機會,希望父母們多帶孩子參加活動,如跟隨觀鳥團去野外觀鳥,讓他們跟專家互動。經過專家的講解和介紹,孩子會對鳥類有更深入的認識。也可以去博物館,看看昆蟲標本,聽專家講解,能給孩子一個直觀的印象。跟專家面對面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專家淵博的知識、卓然的氣質、對待問題的態度、解決問題的方法、嚴密的思辨能力等,都是小朋友最好的學習榜樣,可以無形中引領著他們走進科學世界。

看哲哲這麼熱心昆蟲,一有空我就跟他講自己小時候捉到的、看到的、喜歡的蟲子,大談特談它們的習性特點。記得老家有一種叫「老太太翁」的蟲子,用一片高粱稈插在它脖子的縫隙裡,會嗡嗡地飛。他感興趣,上網查它的學名,不停地找圖片,拿給我看。得到肯定答覆後,告訴我:「爸爸,其實啊,老太太翁就是花金龜,夏天再去爺爺家時,你幫我捉一隻吧。」春節回農村老家,帶他到田野裡找蟲子。本以為白雪覆蓋的大地不會有什麼昆蟲,沒想到在一個水塘裡看到我稱之為「王八蓋兒」的蟲子。小博士糾正我:這種蟲子學名叫水龜蟲,雖然很像龍虱,但肚子上有明顯的一條刺,沒刺的叫龍虱。

跟哲哲在一起,不是我在教他學科學,而是他在給我科學掃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