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讓教育回歸美好生活:爸爸陪伴孩子的秘密手記 > 怎樣給孩子讀科普(之一) >

怎樣給孩子讀科普(之一)

如何選擇科普書

小學四年級的兒子哲哲愛上科普,源於一本書。

其實,哲哲以前也看過不少科普書,包括一些知識類的圖畫書、兒童雜誌等,但沒有那麼癡迷,充其量是個「知道分子」。邂逅一本昆蟲故事書後,他開始癡迷昆蟲的世界,嘴裡說的、眼裡看的、心裡想的、筆下畫的,都是各種各樣的蟲子,儼然變身為「昆蟲小博士」。

某天,地板上一隻小蟲子在爬,被小博士發現了,大呼媽媽來看。兩人趴在小蟲身邊,然後開始談論:「媽媽,你說它是德國小蠊還是東方蜚蠊?」見媽媽沒回答,他自言自語:「一般啊,德國小蠊體型比較小,顏色淺一點,偏黃色。東方蜚蠊比較大,顏色比較深。我看啊,它應該是東方蜚蠊。」哲哲媽像聽天書一樣沒敢接招,反問了一句:「蜚蠊是什麼東西啊?」小博士諄諄教誨:「蜚蠊啊,就是蟑螂,準確地說屬於昆蟲綱直翅目蜚蠊科。你知道嗎?蟑螂很古老的,曾跟恐龍生活在一個時代……」接著巴拉巴拉說個不停。

後來我問哲哲,你的昆蟲知識都是從哪裡來的。他告訴我,多數是《酷蟲學校科普漫畫書》裡的,少部分從電視裡看的。翻開這本書,果然很有童趣,故事很搞怪,情節很幽默,知識很嚴謹,更重要的是模擬了孩子們熟悉而喜歡的校園生活,什麼蝗蟲校長、彩臂金龜老師、班長狼蛛001等,容易讓孩子一下子進入情境,記住並喜歡上書中各種蟲子的個性、外貌和特長。

看來,讓孩子愛上科普,第一條定律就是選一本既嚴謹又有趣,與孩子性格、年齡、性別恰好對頻的書。哲哲小學四年級時,像「可怕的科學」之歷史故事、《博物》雜誌、「閱讀123」系列的《蟲來沒看過》等比較符合他的心思。其中有好玩的故事,並在故事中串起各種科學知識,這樣讀起來沒有閱讀障礙,而且印象非常深刻。

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數孩子七八歲開始對科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其實,到了小學二三年級,學校開設了科學課,也會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如航模、海模、機器人、手工製作等,這些都有助於提高孩子的科學興趣。哲哲二年級時,他們班流動閱讀《神奇校車》,我還特意請了該書的譯者漆仰平去班裡跟小朋友們交流,結果譯者被當作明星一樣受到了熱烈歡迎。

在此之前,孩子們還處於適合閱讀圖畫書的黃金期。此時可以看看「第一次發現」系列、「小牛頓科學館」系列、「HOW&WHY」(怎麼辦·為什麼)系列等,因為這類書相對更為淺顯,畫面清晰、直觀,符合孩子對色彩和外形比較敏感的學習特點。「第一次發現」系列還讓孩子動手參與,迎合了孩子喜歡動手探索的天性。其中的故事情節也簡單,常常給他們帶來一種驚喜,而這種發現的驚喜,恰恰是科普書不同於其他書籍的特質之一。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引進的「日本精選科學繪本」系列,其中的《地鐵開工了》、《火車出發了》、《飛機起飛了》、《大壩建成了》兼具童趣和科學性,也是極好的科學啟蒙素材。

但是,坦率地講,當下科普類書籍雖然林林總總,但真正優秀的並不多,還需要精挑細選。「十萬個為什麼」系列品質不錯,但版本太多,挑選起來有難度,而且總感覺有點追不上時代的發展。一些圖書打著科普書的幌子,充滿教化意味,講著不符合常識的錯誤,選擇時也要小心。就像某本書中有個《螞蟻與蟬》的故事,主題是螞蟻勤奮地準備越冬食物,而蟬比較懶惰,從春到夏、從夏到秋,浪費大好光陰,類似於小時候學過的寒號鳥故事。哲哲直言「書裡寫的不對」,理由是「蟬能在地下活好多年,但在地上的時間非常短,最長也就60多天,一般活不到秋天的」。我到網上查閱蟬的習性,果然如此。

我比較喜歡英國DK公司的科普書,科學普及出版社引進了不少,像《機器人》、《穿越時空的隧道》、《恐龍百科全書》、《漫畫人體奧秘》等,其中的知識點經得住推敲,表述也比較準確,有文有圖,沒有國內一些科普書望文生義、繪畫隨意的問題。唯一的缺點是偏於知識性,缺少故事的串聯,由此需要父母參與指導閱讀。其他的像《萬物簡史》、《希利爾說地理》、《科學的故事》,品質也非常好,但需要老師或父母指導閱讀。

因此,選科普書時,父母們最好選擇權威部門推薦的、有知名院士或專家把關的書籍,出版社也盡量選專業的科普或童書出版社。相對而言,它們即使不能與孩子的心靈百分之百對頻,但也很少犯蟬在深秋依然高歌的低級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