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讓教育回歸美好生活:爸爸陪伴孩子的秘密手記 > 怎樣給孩子讀文學(之三) >

怎樣給孩子讀文學(之三)

邊讀邊品邊創作

許是多年應試傾向的結果,很多老師在引導孩子讀文學作品時,總是先教孩子分析情節、人物性格、文章主旨等。父母由於缺乏一定的文學經驗,亦不是結合作者的創作背景,去品味字裡行間的真情實感,更沒有大聲朗讀的習慣。

其實,不只是詩歌,好的文學作品也是適合大聲朗讀的。記得一天晚上,給哲哲讀「貓頭鷹王國」系列的時候,讀到主人公賽林經過一天辛苦的訓練,醞釀著去聖靈梟孤兒院營救妹妹伊蘭,小傢伙聽得專心致志——「賽林望著外面拂曉的天空。最後幾顆星星眨巴著眼睛消失了,一道美麗的粉紅色在空中蔓延。珊瑚巨樹那些彎彎曲曲的樹枝伸展開來,似乎要去擁抱這嶄新的一天……」

聽完之後,哲哲一聲感歎:「寫得太好了,我好像已經變成了賽林,要去救自己的妹妹了,雖然那個地方很可怕。」多年的親子共讀之後,我發現他對文字的感悟力、鑒賞力越來越強,一些景色或心理描寫出彩的地方,他往往能抓住,品出一定的味道來,真正做到了和作者同頻共振。也許,好的文學作品具有這樣的魅力,而所謂的文學素養、審美鑒賞是在閱讀大量的經典作品之後才逐漸形成的。

做到這一點,需要父母在給孩子朗讀時,一是不求快,不把閱讀當作差事,只想快點結束,而是給孩子反芻和回味的時間,尤其到了精彩的語句或情節時,不妨和孩子一起欣賞、品讀一番;二是不打斷孩子的疑問。很多孩子在聽父母讀故事時,會發出各種各樣的疑問。實際上,孩子有問題,恰恰說明他是在思考,是在用自己的經驗理解故事。由於閱歷不足,這時候就需要父母加以指導,此時親子共讀的價值就顯現出來了。

文學作品除了文字優美、情節豐富之外,還蘊藏著很多為人處事的道理,如教會孩子責任與擔當,獲得勇氣與力量,學會團隊合作等。儘管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文學作品宏觀層面的價值觀是一定的。此時父母如果幫助孩子發現故事背後的意味,鼓勵孩子對故事大膽發表自己的理解,有助於鍛煉孩子的表達能力,加深閱讀印象,並使之有認知與情感方面的收穫。

一部經典作品讀完了,孩子久久不能釋懷。這時候,父母還應給予孩子一個情感抒發的途徑。歌唱也好,繪畫也好,寫作也好,都是很好的方法。如果能引導孩子主動提出而不是硬性強加寫寫讀後的感想,那是一種非常理想的狀態。我的切身體會是,閱讀大量的文學作品後,孩子的文學素養會提高,寫作水平也能給父母帶來驚喜,遠勝於參加長期的作文輔導班。

記得哲哲二年級時寫過一篇細節描寫的命題作文,文字是這樣的:

忽然,我看見前面一個人也沒有(因為大家都往後退),我的腿直打哆嗦,手裡冒了很多汗,心裡好像有一個炸彈,只要往前走一步,這個炸彈就會爆炸!於是,我悄悄地走近了大shā魚,又退了幾步,我又想起被jia到的同學都說不疼,我才把手伸到大shā魚的嘴裡。我按了一顆牙齒,立刻把手伸了回來。大shā魚沒有yǎo到我,我覺得世界都平靜下來了。

短短的100多字,雖然有個別錯別字,卻寫出了內心的豐富變化,讓我驚呼哲哲有文豪范兒。有人說,孩子天生就是哲學家,孩子也是天生的文學家,只要給他們足夠的閱讀量。等到孩子逐漸升上高年級,感情會越來越細膩,對文字的駕馭會越來越熟練,文字便如同畫筆、琴鍵等一樣,不經意間寫出華美的樂章。而這是任何教材上所沒有的,也是任何老師教不出來的。

互聯網時代,越來越多的孩子無法沉浸在一本書裡,無法寫出一篇像樣的文章,無從感知文字所描述的宏大世界。他們更喜歡快餐式的文化,喜歡圖像化、視頻化的東西,對文字乃至母語缺少一種親近感。而文學,不只是打開孩子的視野,更是讓孩子感悟母語的魅力。愛寫作的孩子會深入母語,感悟到文字背後的文化內涵,然後用我手寫我心。

有一項針對浙江全省中學生的調查問卷顯示,中學生書面表達能力得分在60分以上的占54.2%。漢語文字能力普遍偏低,除了有錯字連篇、語句不通、口語表達不清楚、文章沒有真情實感、生編硬造的表現,還造成學生的感受力下降,表現為對外界麻木,對親情淡漠。而這是從小閱讀缺乏、經典閱讀不夠的結果。如果孩子有較強的文學素養,就能寫得一手好文章,更是很好地繼承了優秀的民族文化,畢竟任何一種語言都是植根於民族靈魂與血液之中的文化符號,它不僅是一種表達工具,還攜帶著一個民族的精神密碼。

讓孩子做有根的中國人,父母們就該追溯到閱讀的源頭,讓孩子從多讀多品多寫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