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清晰表達的藝術:打造高效的職場溝通 > 第四章 清晰表達第一原則:明確 >

第四章 清晰表達第一原則:明確

只有當「明確性」成為企業文化之後,之前積存下來的種種不合理狀況,才會有人願意暢所欲言。只有所有人對企業的狀況十分瞭解的時候,才會發生改變,而且變革計劃也更容易提上日程。

假設,我參加了一場以「烏克蘭危機」為主題的脫口秀。因為某些情況,受到了冷落。也許對方覺得反正已經邀請我了,無所謂什麼主題。又或者,他們不相信這個主題能與清晰表達產生什麼聯繫。無所謂,不管怎樣我已經來到了這場脫口秀,坐在政客、科學家和社會學家身旁。那麼現在我能說些什麼?我可以說我的想法,我對這個主題的印象。

問題是我對烏克蘭問題瞭解很少。當然我也可以強調:對這個主題我一無所知。雖然我可以表達我的想法,但卻不能提出一個明確的觀點。因此我不可能針對這個觀點進行直截了當的發言,因為我缺乏明確度來作為清晰表達的先決條件。我無法參與討論這個主題。

有想法是好的,有觀點更好

那些經常出現在電視節目中的人,其實什麼也不知道。我的意思並不是指那些所謂的專家,雖然在我的印象裡,他們幾乎同樣一無所知。跑題了,接著我剛才所想的。電視節目中這些人是典型的大眾心聲的播放器。在一場有專家參與的脫口秀中,主持人在某處外景進行著報道:「我們在街上打聽一下。」然後就看到了科隆希爾德巷或者柏林亞歷山大廣場 [28]上形形色色的路人。當麥克風舉到他們面前的時候:穿著西裝的商務人士,拎著購物袋的年輕姑娘,戴著針織帽的老太太——所有人都開始講述他們的想法,但卻都是俗不可耐的陳詞濫調,因為他們一無所知。

我並不是想批判什麼。恰恰相反:想法、猜測、直覺都是很寶貴的,都有助於解決問題。沒有什麼比這更重要了。但這離真正的見解還差得很遠。

不幸的是,當我只懷著一堆懵懵懂懂的想法時,是無法形成與之相對應的觀點的。例如,當我在一場脫口秀中想要和專家們認真討論的時候,卻只能說出一堆不知所云的想法。對於一場脫口秀來講,這並不算糟糕,最多只是我會很難堪,僅此而已。

還有件事也算不上太嚴重。每次世界盃的時候,我們都會冒出8000萬名「國家隊教練」(德國人口約為8000萬)。每一位都有一套想法,想告訴國家隊該怎麼踢。畢竟大多數電視觀眾知道進攻和防守間的差異,並擅長從他們自己的角度去考慮戰術。而真正的國家隊教練才不會管大眾怎麼說,就算他接受部分建議,也僅限於真正的足球專家的建議。

糟糕的是,當某些經理人失去日常工作中的明確度時,他們卻並不承認。或者他們雖然已經知道了,但不想被其他人察覺,因為他們擔心失去權力。

當管理者故意掩蓋這個問題的時候,事態會變得像火災一樣危險。他們就是不想放棄這些不明確的態度。這也是很常見的,並不稀奇。

這裡適用這條原則:沒有個人的明確度,就不存在清晰表達。

「明確」的意思是主題分明

明確性在清晰表達這個主題中至關重要。它是基礎,是重要因素,沒有它寸步難行。在此我進一步解釋一下,明確性意味著將多層次的主題進行分離:什麼是屬於整體的?什麼是必須單獨拿出來考慮的?產生這樣的結果是因為什麼?舉個普通的例子:如果一家汽車經銷店處於赤字狀態,那麼我作為管理者(或者是可以提供幫助的顧問)首先必須明確狀況。我必須將失敗這個主題從這家公司中分離出來。

想法、印象、推測

失敗的原因有很多。現在我可以在公司裡向人們詢問:「這種糟糕的狀況是由於什麼原因造成的?」接下來也許我會聽到很多想法、印象、推測。我把這些收集到的信息作為提示,真誠的提示可以將我帶上正確的軌道。能聽到人們的表達是很好的,但其中也包括了相互指責,或者辯解,當然也有錯誤的信息。這也是我必須考慮到的。

當我想要做到明確分析的時候,必須認識到這些主題,才能將其逐層分離開。在剛剛舉的例子中,我應該大致想像一下,一家汽車經銷店是如何進行商業化操作的,以及成功的關鍵點是什麼。我不必瞭解每個細節,但必須瞭解整體的狀況,必須掌握正確的問題。例如:是否有質量低下的產品讓客人們感到厭惡?是否由此導致業績不佳?和生產商之間的關係是否有裂痕?是否開銷過大而對利潤造成影響?

接下來我可以將這些特殊的主題明確化並自問:怎樣可以把所有的事物相關聯起來?首先當我有了足夠瞭解的時候,我會設身處地地擁有一個與之相對應的觀點。可只是這樣還不足夠。我的這個觀點只是與別人討論時的基礎。我要對其他人說些什麼來闡述我的分析?我對解決問題的提議是什麼?我能說服別人同意我的意見嗎?在達成共識之後,我們必須要著手做些什麼?

這一切絕不容易。在我的經歷中最常出現的情況是:千辛萬苦進行到將想法轉變為有針對性的觀點這一步時,最終卻以失敗告終。

再舉個例子:一家公司在設計企業logo。當設計師拿出草圖的時候,每個人都立刻有一個關於它的想法。有的是出於一時的熱情,而更常見的是吹毛求疵:顏色太土、圖案間距過大、線條運用得不合適,等等。作為第一印象,還是不錯的。但充其量是人們根據自己不同的審美觀來判斷喜惡,他們只停留在了表面,而沒有真正地設身處地地進入狀態,提出一個靠譜的意見。設計師聽了這些意見,除了羞惱,什麼也做不了,不知道下一步要怎麼修改,因為這些想法缺少明確度。

想要擁有明確度,就應該考慮,用什麼方法可以將想法變為觀點,然後落實到具體行動中。

我經常有改變其他人已經表明的想法時那種無力感。再次回到logo設計這個例子上。只有在非常罕見的情況下,才會有人說:「第一印象我並不喜歡這個logo,但設計師與同事們的意見使我改變了看法。」

大多數情況下,人們只是極為迅速地冒出一個想法,然後就將其「打包封存」起來。他們認為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而且不容辯駁,儘管他們的想法來自於之前匆匆一眼。只有出現非常多的反對聲音時,他們才會屈從,像一個空可樂罐子被人踩扁了一樣洩了氣。

在從第一印象到形成有針對性的觀點這一過程中,最大的坦率就是擁有自己的建議。傾聽,當有人運用專業知識進行表達的時候,提出問題。一旦問題明確,確立一個觀點,就勇敢地維護它。不要輕易屈從於別人的反調。雖然要坦率地面對其他人的觀點,也要獨立思考。

坦率與勇氣

整合主題並尋找答案

如果把各類主題分開處理,就要把他們再整合起來。這看起來是非常微不足道的一件事,但在實踐中,卻是管理者必須掌握的技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舉個典型例子:某公司瀕臨破產,一切都走了樣。採購、物流、產品開發、營銷——放眼望去都是問題。另外還有對管理層的斥責,負面的媒體評論,銀行的步步緊逼,糟糕的氛圍充斥著整個系統。現在您作為決策者想要扭轉局面,必須將這一團亂麻仔細拆開,必須分離不同的主題。但像之前說過的,您也必須再將它們整合起來。在實踐中,大型企業的高層管理者們要面對成百上千種可能性,要分辨出哪些可以整合起來,哪些可以開始運作。

當一家企業處在破產邊緣的時候,不可能同時開始所有的事,也不會有足夠的時間去做這樣或那樣的實驗。所以必須對主題進行整合,做到清晰明確化。

用搬家來打個比方,一開始我們要面對一堆問題。怎樣解決這一切?答案是對這種情況做一個項目管理,將搬家做一個單項分解。問問自己:每項各屬於哪個部分?運輸、裝修、購買新傢俱、賣掉舊傢俱、行政手續、戶口遷移,等等。想好每一個獨立的步驟,設定優先級,制定時間表。

搬家並不是什麼難事,沒幾個人會出岔子。而在公司裡日益複雜的任務當中,明確性則會隨著複雜性的增長而變得越來越重要,也越來越困難。好的管理者必須同時面對數百個不同的主題,並將它們拆分、整合,否則就是不盡職。好的管理者也必須知道,他們對一個主題應該探究到什麼樣的深度:什麼是我需要知道的根本性的東西,什麼是與之相對應的細節;在專業人員的幫助下,我對其瞭解精通到什麼程度才是足夠的。

遮掩產生不了明確化

請允許我提及一個令人不快的話題。有這麼一些人,故意將事情複雜化。他們不去解開癥結,而是將其搞亂。這些人對將問題明確化半點興趣都沒有。

為什麼有些人會對明確化沒有興趣?因為他們太自以為是,或者覺得自己不可或缺。自以為是是一種相對比較無害的狀況。這類人總是用聳人聽聞的言論擾亂別人的思路,然後借此向他人展示自己如英雄一般的存在感。這聽起來很神經質,但這種情況是相對無害的。更危險的是另外一群人,他們故意將情況攪亂,以此來證明自己的不可或缺。這種人會將企業帶入崩潰的境地。

舉個例子:一家企業中的IT系統不能正常運轉了。管理層對此做了一次基層調查。結果顯示:主管的部門負責人在搞鬼,他企圖將一切事務複雜化,認為只有他明白所有的一切,所有事都要依賴於他的解決方案。高層管理者們識破了他的詭計。現在只有兩種可能:這個人要麼改變自己的行為,要麼離開這家公司。

再舉個例子:一家中等規模的設備製造廠僱用了一位職業經理人。他已經工作了60年,還有一兩年就要退休了。同時,企業還有一位女性合夥人,這位女合夥人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業務運營。與這位經理人相比,她對企業的未來發展有更多的想法,想要重新調整企業的發展方向。現在,這位女合夥人想要從經理人那裡知道的是:「你怎麼看待企業在未來三四年內的發展?」這位經理人應該平鋪直敘地表明自己在接下來幾年中的目標,從而使女合夥人得到想要的明確性。

當這位經理人聽到「接下來三四年」的時候,他的第一個想法是:「我已經從這裡離開了。」第二個想法是:「那個時候我不需要再這麼忙碌了。」兩個想法疊加所產生的結果就是:這位經理人什麼也沒有說,或者他把事情故意複雜化,將表達變得含糊不清、遮遮掩掩。

那麼,這那位女合夥人現在必須要做什麼?她必須要求對方明確化。如果等上三四年而什麼也不做的話,那將意味著他們只能在危機中掙扎求生了。

如何看待清晰表達

經理人

溫弗瑞德·科茲爾瓦

溫弗瑞德·科茲爾瓦是德國頂級企業管理者中,時不時會出現在商業媒體頭條上的代表之一。大多數頂級管理者的履歷都光鮮亮麗,如同所在企業那簡短的經營狀況報告一般。

他的職業生涯起始於1986年工程師碩士學位畢業之後,就職於AEG股份公司。在接下來的十年裡,他在所屬企業的國內外各部門擔任過不同的管理職務。1996年,溫弗瑞德·科茲爾瓦成立了DB汽車火車有限公司,這是隸屬於德意志鐵路股份公司的一家子公司。在他的領導下,企業通過現代化的汽車火車混運方式和夜間旅行系統,創立了德國鐵路旗下的「假日特快」與「德鐵夜車」兩大品牌。一年後科茲爾瓦兼任城市夜線有限公司駐蘇黎世負責人。

2005年這位富有經驗的管理者離開了「軌道」,轉而加入了好樂樂器製造股份公司出任商業負責人。科茲爾瓦意圖穩定企業狀況,卻遭到了來自董事會的阻力。這家樂器生產廠家的職工對這個局面表示遺憾,並且公開表示對他的讚許:「科茲爾瓦已經證明,一名管理者既可以在商業上取得巨大成功,也可以做到對他的員工們通情達理。」(《施瓦本報》,2006年)

2006年,科茲爾瓦加盟了總部設於德國黑森州的Hailo公司。在他的商業管理下,將Hailo公司的梯子生產部門和利快(Leifheit)公司的折疊梯部門整合在了一起,同時將利快品牌的蒸汽熨斗部門轉移了出來。科茲爾瓦領導著四個獨立部門,堅持不懈地推動著Hailo品牌旗下梯子製造與廢物收集這些核心業務。近八年的時間裡科茲爾瓦領導著這家企業,直到2014年春天,他加入了位於德國烏珀塔爾的極具名望的一流工具生產廠家達威力(Stahlwille)公司。這位審慎行事的管理人從此一直擔任該公司董事會主席一職。他已婚,現有三名子女。

發言核心

→舊的模式有可能被新的、明確的方向所打破。

→應用因果關係的原理。

→在困難時期,員工們需要戒除某種「清晰表達」。

→明確性可以幫助公司從危機轉向穩定。

→將明確性作為企業文化的公司,內部凝聚力會不斷加強。

一家企業,如果要從一個困難的局面走出來,並恢復到穩定的商業狀況當中,就應將已確定的狀況列入議事日程當中。如:某些固定的行為模式,大多數情況下所涉及的都是不順暢的工作流程。

我們只討論解決方式,而不是像俗語所說的「人們就應該……」那樣去做武斷的決定。認清瞭解這些模式,對真正的主題加以定義,並制定一個新的方向。經過重新定位,企業往往會失去一些不想或不能適應公司新狀況的員工,但更多的員工可以留下來,但也意味著他們必須接受新的現實。

當公司處於「不平衡」的狀態中,有問題也不會被談起。只有當「明確性」成為企業文化之後,才會有人願意針對之前積存下來的種種不合理狀況暢所欲言。每家公司都必須對危機和錯誤心中有數,同樣包括機遇。只有所有人對企業狀況都十分瞭解的時候,才會發生改變,而且變革計劃也更容易提上日程。不要鼓吹「因為沒有人清晰表達,所以企業狀況變壞了」這種論調。不同的企業陷入危機的觸發點各有不同。但當某一不利現象被察覺的時候,往往會被忽視,並且大家心照不宣、閉口不談。這種情況大多會經歷一段較長的時間,導致企業員工都會以各種方式妥協。

在這些企業中,大多都會產生很多好的想法和解決方案,但幾乎沒有人會將其實現。員工對企業的問題視而不見,其實他們心裡很清楚,如「幾年前在企業裡還是可以公開地談論某些狀況的」之類的言論是很常見的。然而,在困難的局面下,員工們往往壓抑著清晰表達的意願,雖然他們非常需要這樣的表達。企業應該怎樣擺脫困難局面?通過清楚談論問題的方法,來做到明確地表達。我從來不相信問題可以被避免,因為我們生活的意義就是為了解決問題。只有當所有參與者清楚地知道障礙在哪裡,才能找到更好的前進方向。這就是一種明確的企業文化。

明確度對於修正一個問題的複雜性是非常重要的。必須將不同的主題逐個分離,並按照優先級分門別類。首先集中精力處理最緊迫的任務,隨後按照層級完成接下來的任務,如此一步一步進行下去。此外,複雜性是無法避免的。

通常情況下,管理層要盡可能地降低複雜性。但更重要的是,要能把握這種複雜性。如果做不到這一點,最終面對災難的時候,特別是同時還伴隨著艱難的財政狀況時,是很難挺過去的。答案還是要回到明確性上來。當人們放棄明確性,採取了委婉表達和逃避責任,又或者以含糊不清的意圖進行解釋的時候,企業最終將滑向破產邊緣。與其放任混亂產生混亂,我會在一開始產生苗頭的時候就將其避免。

在複雜的商業環境中最有效的解決問題方法是指明一個方向:「沿著這條路走下去!」可往往還是要經受困難。以前通常的做法是老闆指明一個方向,而其他人都要遵從這個指示。有時老闆是正確的,而有時則是完全錯誤的。現在的公司採取了不同的決定方式。決策過程中相關人員都有責任參與其中。至關重要的是,最終所採用的方法是被大多數人所支持的。這就要求員工對於決定必須負起責任,進而對員工進行有意識地整合。在一個確定的時間點必須要得出一個決定,而不要在某件事上喋喋不休。在保證明確性的情況下,公司中的每個人都應該知道這個由我們共同做出的、指示著未來發展方向的決定。在保持明確性的情況下,澄清所有問題。順便一提,「澄清」也是包含在「明確性」這個詞當中的。

員工們應該對將面臨的阻礙和絆腳石有清晰的瞭解。我稱其為「戰略」,儘管這已經是教科書上經典的概念了。但為什麼雖然使用了戰略,卻只流於表面而沒有真正理解,沒有達到足夠的清晰和具體,最終導致失敗?

因為缺乏明確性會產生大量的協調費用,為此必須在不同的部門中瞭解員工們的想法和觀點,可能還要向專家咨詢確認,進而導致各種會議!來來去去無休止的討論,決策過程舉步維艱,最終形成與明確化完全相反的結果。事實上,有著嚴重問題的公司往往有著特別多的會議,他們的員工會由此感受到巨大的壓力。

我們也可以選擇完全相反的做法:讓企業擁有一個明確的架構,減少會議,通過明確度來減少多餘的溝通,讓企業裡的每個人都知道任務是什麼。

清晰的企業架構會提高工作效率。減少的會議量意味著自動增加了工作時間。時間是企業中最珍貴和稀缺的資源。這意味著那些重新獲得的時間,可以被利用在例如探索生產過程、產品種類和加工工藝的革新上。

在缺少「清晰表達」的企業文化下,不正確的溝通佔據上風,寶貴的時間也都被浪費。然而,眼前迫切需要的是定義新的市場或者開發具有競爭力的產品。情況的發展不會等人。真正糟糕的是,當結局近在眼前的時候才被發現,無法成功的原因是缺少革新的力量,因為原因與結果被相互混淆了!這家公司只過分專注計較自身的事情,卻忽略了那些顯而易見的事。真正的原因在於缺乏透明度和缺少對公司未來發展方向的展望,特別是缺少明確性!

缺乏革新動力的另一個可能性是令人困惑的企業運作方式。在企業中,很多情況會造成不必要的流程,這必將形成干擾。就如同,到了要將貨物交付給客人的時候,卻沒能完成,因為企業沒有控制管理自己的工作進度。不要驚訝,他們確實沒有時間!企業內部的流程變得模糊和混亂,進而就會發生阻塞。對此我們首先應該進行流程優化,以重新獲得明確性。只有這樣,對「創新」這個主題才能進行更深入的討論。但在創新的起始階段,所有人都全心全力為日常業務操勞的話,是沒有太多益處的。缺乏創新能力可能是因為惡劣的市場狀況,但這原因之下的根本,是要從管理方式上消除不明確的因素。所以,我們應該從因果關係上進行分析。

如何達到「清晰表達」這個目標?或者說,怎樣才能使一個企業擁有這樣的文化?最基礎的一步,就是要領導者以自身清晰明確的態度做出榜樣。第二步,必須要求所有的員工接受這種文化。這不是勸告或者推薦,而是所有人「必須」去做,因為直言不諱往往不是那麼讓人舒服的。

做不到直言不諱往往是由於很多人認為這是私人問題。但在企業順利發展的路上這是一塊絆腳石。在我們的人性中,經常有太多像含羞草一樣過於敏感的態度阻礙著清晰表達的進程。因此,想要創建清晰表達的企業文化,有一點是不能忽視的,就是必須學會尊重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