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清晰表達的藝術:打造高效的職場溝通 > 第二章 清晰表達不等於口無遮攔 >

第二章 清晰表達不等於口無遮攔

清晰表達可以通過三個步驟起作用:一、辨別,確定問題到底是什麼。二、自我思考,是否有自己的想法。三、讓建議盡可能精準地直奔重點,並且在所有人已經瞭解的時候結束話題。

曾經有一個有趣的實驗:人們把動物園裡的猴子和裝著各色顏料的罐子放在一起,旁邊放著鋪開的紙。猴子們很聰明,它們真的開始「畫畫」了。它們用手指從罐子裡蘸上顏料,並在紙上肆意發揮著。

這個實驗重複了多次,其中最有趣的是:部分猴子的作品與一位20世紀世界著名抽像藝術家的畫作驚人地相似。甚至在reverent.org網站出現了一個測試,您可以投票選出某幅展示圖是由誰所畫:人還是猴子。這判斷起來一點都不容易!

這個實驗推動了另一個試驗的產生。這次更加大膽了一些,人們把猴子畫的最好的作品掛在了一家時尚畫廊裡,並邀請客人們來參觀。當然,沒有人對他們透露任何與猴子有關的信息,而是聲稱,所有展出的畫都是一名至今仍沒有名氣、如流星般一閃而過的畫家的作品。於是,人們站在畫作前讚歎著:「哇哦!」「啊哈!」「好棒!」「多麼前衛啊!」「多麼富有表現力!」……片刻之後,當面紗被揭開,客人們都感到很生氣。沒有人再對這些畫有任何興趣了。

問題來了:為什麼人們如此失望?好吧,他們被騙了,這並不好。然而,他們先是覺得畫很棒,然後突然就不這樣認為了。這些畫上除了附加「猴子的作品」這個信息外,沒有任何改變。當「一幅抽像畫究竟是由猴子還是由一個落魄藝術家完成」這樣的問題,可以使人們產生如此大的態度轉變的時候,我們應當想想,其中的差異在哪裡。我最終得出的結論是:藝術家是通過有意識的行為來完成藝術作品,而猴子則不是,儘管最終結果是相同的。

有人會問,這個故事和清晰表達有何聯繫呢?很簡單:有些人講話的時候是有意識地決定要不要清晰明確,而有些人則是渾然不覺地、下意識地有話直說。就拿我自己來說,我那些直截了當的發言都是無意識的,並非事先打好草稿的。約亨·施韋策也是如此。當我為了寫這本書去他的公司採訪他的時候,他問我:「你當真認為有人會買一本關於清晰表達的書嗎?」我回答:「是的。」然後約亨搖了搖頭,說:「愚蠢的想法。」

與約亨·施韋策交談之後我完全明白了,為什麼他本人不需要關於清晰表達的書,甚至,為什麼在他的整個公司裡都沒有人需要一本這樣的書。約亨·施韋策一直都是有話直說而不多費腦筋。他的員工也是同樣清晰明確。不僅是同事之間,在面對老闆的時候也同樣如此。在我瞭解的人中,施韋策當然只是個特例:一個「清晰表達」的榜樣,存在於一個「清晰表達」的公司當中:他只有和工作夥伴在一起時這樣,反過來,員工們對他也是如此。約亨·施韋策是在有意識地督促自己講話直截了當。

比較自我印象和外界印象

人們總是對自身有虛假的印象,所有人都如此。「虛假」的意思是指,某人對自己的看法與別人對他的看法是完全不一樣的。假設某支不知名樂隊裡有位歌手,相信他是未來的羅賓·威廉姆斯或者賈斯汀·汀布萊克 [19]。之後他登上了「尋找超級明星大賽」 [20]節目,被迪特·波倫和其他評委迎頭痛批。最後,他只能回到老家,對著樹林怒吼發洩怨氣。

但過段時間,也許他會感謝這次挫折,因為通過那些清晰直白的反饋他會意識到:他的自我印象和外界對他的印象是不相匹配的。因此,他必須做出改變。最終他會有意識地變得更好,並獲得更好的機會。

不要描述問題,直接說答案

一個年輕的企業家打電話給我說:「多米尼克,你必須幫幫我,我要絕望了。」於是我傾聽了他的問題。他想在聯邦中央稅務局查詢稅款,但查詢過程非常複雜:他必須首先在線輸入數據,在得到了登錄密碼之後,必須要再次上線輸入密碼,然後才可以進行接下來的操作。這是一套相當複雜的手續,只有官僚主義的腦子才能想得出來。我對這個企業家充滿了同情。在這套煩瑣程序的最後他應該獲得一個證書,才代表一切都已完成。只不過,他沒能進行到最後一步就卡住了。他待在那裡不知道該怎麼做,也搞不懂是因為什麼。這時他才想起給稅務師打電話詢問。

他的稅務師是怎麼反應的呢?他把整個流程從頭到尾對企業家解釋了一遍,就好像打開了話匣子一般。可是委託人只是卡在了流程中一個很明確的位置而已,他只是想要一個答案,可是到最後他卻聽了一堆毫不相干的內容,只能打電話給我:「請直截了當地告訴我,這是什麼意思?」我承認,我也必須先仔細地想一想。但我與稅務師的做法不同,並沒有把想到的一股腦全拋出來,而是首先開始說那些我知道的答案。所以,對待問題的正確方式是:不要描述問題,而是直接給出答案。

如果這個故事不是那麼典型的話,我是不會拿出來講的。有些人將所知道的一股腦倒出來,卻根本沒意識到哪些是對方問到的,哪些不是。在會議中這種狀況尤為突出。通常占主導地位的是兩種類型:第一種類型是在會議中從頭到尾什麼都不說,他們更願意挪動椅子,使自己被其他同事的身影遮住而不被老闆看到,並且期盼著自己不要被問到。第二種類型則是不停地發言,描述問題。本來大家希望通過會議找到一個解決方案的,但他總是從很多不相干的問題上講起,滔滔不絕地分析其中與當前問題的聯繫。

毫無疑問,我對第一種類型更加有好感。至少他知道自己沒有見解,在這種情況下他做了唯一正確的事,就是閉緊嘴巴。而第二種類型雖然也沒有見解,但完完全全地缺少對於自身的覺悟。他相信,如果我們盡可能長時間去討論,那麼眼下的問題就會像它自然而然出現時那樣,也會自然而然地消失。可是他完全沒有意識到,強迫大家花幾個小時聽他喋喋不休,這會耗光在場所有人的精力,甚至已經妨礙了企業的運營。

清晰表達的三個步驟

清晰表達可以分為三個步驟:一、辨別。確定問題到底是什麼。二、自我思考。是否有了自己的想法。但注意,自己的想法不代表可以重複別人剛剛說過的話。三、讓建議盡可能精確地直奔重點,並且在所有人已經瞭解的時候結束話題。

有些企業的管理者在第一步的時候就已經失敗了。他們從一開始就無法確認正確的問題是什麼。近期我在和一個企業合作,這個企業最近決定建造一個新的公司總部。建築用地和建設許可證都已經準備好了,現在的問題是,應該選擇哪一位建築師。但我在那都聽到了什麼?人們竟然開始討論應該用什麼顏色的地毯!這只會使人想起身離去。

第二步也並非沒有必要:清晰表達包括了之前我所定義的、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經過獨立思考的觀點。但也許當人們在食堂裡和同事邊吃邊聊的時候,才會把獨立的想法拿出來與別人切磋一下,然後被大多數人的意見所同化。又也許像之前所說的,僅僅是將剛剛別人發表的觀點進行簡單複述,只不過用的是自己的表達方式罷了。必要的瞭解應當首先以清晰明確為基準,而那些大家都已經知道了的內容對此並沒有什麼幫助。當還沒有形成自己意見的時候,則應當沉默、傾聽和持續的思考。

如果誰做到了第三步,那就真的為目標的達成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現在要做的是抵制住誘惑,把答案(或想法和觀點)用最有可能吸引別人關注的方法包裝起來,也就是說,要麼用形式新穎的方式來敘述,或者在最終切入正題前再次扼要地回顧一下整個問題討論的經過。

對於很多德國中小企業的領導者們來講,清晰表達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他們既不在拐彎抹角上浪費時間,也不在於問題無關的描述上被干擾。他們對剛剛發生的問題有一定瞭解,而且渴望答案。至少在小範圍內他們可以做到清晰明確地交談。在我看來,清晰表達是他們成功的秘訣。

然而相當一部分企業家、管理者與員工卻並不能做到這樣。他們少有精闢的發言,卻聲稱自己是最喜歡直截了當的人。他們這麼說可能有兩個原因:要麼他們所謂的「喜歡傾聽清晰明確的意見」只是對待別人時的一種姿態,是純粹的自我表演;或者,雖然他們真誠地想要做到有話直說,但他們的同事卻並不喜歡這麼做,這是一種「單行道現象」。

那些「故作姿態者」和「偽清晰表達者」——他們擁有極度的虛榮心。而這類人又可以分為兩種類別:第一類在面對公眾時選擇有話直說,因為他們覺察到這樣感覺很好,而在其企業內部時又是另外的樣子。員工完全不瞭解他想要的是什麼,最終他也沒有對公眾做到直言不諱,這些只是一場表演。這種人知道他應該說什麼,也知道怎樣通過刻意的刺激獲得媒體的關注度。他想要成為焦點,被關注的中心。他們與那些在會議中毫無觀點而又廢話連篇的員工有著一樣的心態。

第二種類型只能對別人直言,卻不能接受別人的直言。他們手下的人只能不斷地聽到譬如「胡說八道」「傻瓜」或者「廢話」這樣的字眼。但是反過來,如果員工非常直接地對他說,他的某個想法完全是廢話,那麼這位員工的飯碗也就保不住了。不是清晰明確,最多也就是口無遮攔,或者說居高臨下地叫板。這種類型的人大多是獨裁者。在他們身邊只會讓您不斷積聚負能量。

此外還有一種人,他們不是「故作姿態者」或者「偽清晰表達者」,只是純粹地忽略了這個問題。他們沒有意識到,不是只有作為上司的他們要明確地表達,他們的員工也要做到有話直說。時至今日還有許多員工存有一種要對領導極度尊重的等級觀念,無法做到有話直說。如果領導想要尋求改變,想要讓全公司的溝通都清晰明確,那他就必須要求所有人都這樣去做,否則沒有任何意義。

自省+坦率=創造性

當一個企業中所有人可以做到自我思考,並且毫不膽怯地將自己的觀點表達出來,並與他人進行意見交換的時候,那麼這個企業就會更加富有創造力,更加成功,當然也就能掙到更多的錢。這樣的企業在面對危機時,可以更好地武裝自己,也使員工更加有滿足感。企業越大,清晰明確的表達也就越重要。但恰恰有那麼一些企業,反其道而行,總是通過更加狡猾的辦法來迴避問題。嚴重的等級制度通常存在於一些日益變糟的企業中,老闆們只想依賴於員工們明確的表達,但他們是不可能以這種方法將面臨的所有問題都解決掉的。

例如,一家公司的員工仍然在使用一款非常老舊的電腦軟件,而他們的老闆因為整天都在關注其他的事情,所以完全沒有注意到這些細節。最初,雖然沒有員工抱怨,但其實所有人都在一邊繼續使用那款老舊的軟件工作,一邊等待著升級更新。漸漸地,有些人開始惱怒,可能在午餐時間裡,某些人就會一股腦地發洩出來:「我們必須用那些老舊玩意工作下去嗎?」於是所有員工的心情都變得很糟糕。其實這種情況完全可以避免。老闆只是不知道員工真實的需求,這種管理層太依賴於員工的傾訴了。

此時,雖然聽到了員工的抱怨,老闆卻依舊不明白究竟出什麼問題。員工們只是說出了「我們需要一款新的軟件」,卻並沒有說出為什麼需要,目的是什麼,怎樣才可以變得更好。當我在公司裡確定需要某些東西的時候,我會勇敢地說出自己的需求,只有說出來,才能得到準確的回復。

為什麼這種事總是要持續那麼久,直到所有的員工對此都有了意見?因為只有引發了公眾的批評,使企業發展受到了阻礙,管理層才願意收起自我中心的想法,開始有意識地明確溝通。急切地想要尋求改變,可是為時已晚。越是以自我為中心,他們就越是相信,自己對公司或部門的一切擁有掌控權。在他們的小王國中,每個批判性的觀點都被自動地視作一種攻擊,一次造反。

誰能收起自大的心態,誰就能意識到自己既不是無所不知的,也不是對所有事情都可以未雨綢繆的,更不是一直都聰明絕頂的。上層們可以嘗試在平等的基礎上與員進行明確的討論,以便及時發現問題並將它解決。

還有一種始終存在的危險,就是對企業缺點的盲目無知。有些問題其實已經很明顯,只是人們對此已經麻木,失去了辨別的意識,有些人甚至已經完全視而不見了。

在這裡我非常想要插入一個極端的例子,來反應有些高管們是多麼有眼無珠。我與一家公司合作過,這家公司的生產部門估計有100名員工,其中有6人來自於殘疾人福利中心。也就是說,這6名員工與福利中心簽訂了工作合同,每天早上他們來到車間與其他94名員工一起在這裡工作。我馬上注意到,車間裡幾乎所有的員工都穿著一件印有公司徽章的T恤衫——唯獨那6位來自福利中心的員工沒有。難以想像,這6人從3年前就在這裡工作,不顧身體的殘疾,堅定地成為團隊的一部分,卻連一件工作服都沒有。

我和管理者們,包括上層領導者、人力資源等每個部門的經理都交談過,詢問為什麼那幾位來自福利中心的員工沒有得到印有公司徽章的T恤衫。您猜我得到了什麼樣的答案?管理者們異口同聲地說:「這不可能!我們這裡所有人都有那件衣服,包括那幾位殘疾人。」

事實上,他們並沒有看到這個問題!更重要的是,他們固執己見地相信這是不可能的,是不會發生的。在週一的晨會上他們當然已經注意到,這些福利中心的員工們沒有穿著公司要求穿的服裝,但他們什麼也沒有想到,或者即使他們想到了,也從來沒有採取措施,最終變得習以為常。

我有一個針對企業的信息收集法,叫作「清晰表達普查法」。有一次,一個汽車經銷商想要對品牌做些改進,進一步擴大知名度。他們已經做得非常規範,走進他們的公司向任何一個人詢問,會發現一切都井井有條。他們只有一個很小的方面還可以有所作為,那就是哪怕已經面臨著極為窘迫的情況,在這家公司裡也很難聽到自我評價。

首先我們安排了一次研討會。兩個小時以後我說:「夠了,停,這沒有意義。」因為我們一個解決辦法都沒有得出。這家銷售商從來沒考慮過如何對他們的品牌做出改進。

於是我說:「現在我們開始試試『清晰表達普查法』。」這種方法的本質是通過一系列的採訪,與不同的人進行交談,從而得到不同的信息。我和三組人員進行了交談,即普通員工、客戶和汽車產業相關的非客戶人員。

當「普查法」的結果出爐以後,最吸引管理層的內容是客戶和汽車產業相關的非客戶人員說了什麼。這對我是真正的當頭一棒,因為在我看來,最應當首先引起關注的當然是員工們都說了什麼。員工們所反映的內容才是管理者應該優先知道的事情。

而管理者在看到員工的意見反饋時,反應果然和之前殘疾工人的T恤衫那件事中管理者的反應一樣:「這不可能!」

只有盡早瞭解員工的意見,提出具體的改進方法或者其他促進發展的方法,才能讓企業運營得更好。我必須說明:採用「清晰表達查法」收集不同人群的意見是百分之百行之有效的。當員工們在紙上對各種實際情況打下1~5星評價的時候,他們是感到滿足的。如果管理者真的想要瞭解或改變什麼情況,那麼可以多次使用這個方法,效果會越來越好。在我所合作過的企業中,使用這種方法進行內部交流溝通後,大部分問題都得到了解決。在此之前他們只是缺少清晰明確的表達。

清晰表達的三個階段

在企業中,清晰表達並不是規定,也經常被人與心直口快相混淆。怎樣做才是恰當的呢?如何才能解決問題或者讓情況變得更好?根據不同的情況答案也是不同的。對一家還沒有明確發展方向的企業來說,清晰表達意味著在擁有了關於發展的初步預想之後,應當列出具體的計劃書,並最終由某些人去執行。當每一個人對不明白的事都能清楚明瞭地去詢問,直到沒有什麼情況需要瞭解,沒有什麼行動受到質疑的時候,那麼無論是解決問題還是企業進步,都指日可待了。

企業內無法做到清晰表達,往往是由於沒有抓住核心問題。例如,在一家公司中人們面紅耳赤地討論著關於廣告宣傳單的問題。有人說:「這份宣傳單完全不可行。」還有人說:「美工設計太差了!」一個人認為文字介紹太長了,而另一個又覺得格式不正確。

但沒有人提出真正重要的問題,即這份廣告單本來的目的和用途是什麼?我們要用它來做什麼?事實是,他們不知道這次宣傳具體的意圖是什麼,公司現在的問題是什麼。是庫存過多,想要把它們都銷售出去,還是通過宣傳單擴大品牌影響,又或者通過一系列的宣傳,最終傳達企業的新形象?不論是哪一個,都應該用對於核心問題的思考,來取代那些關於版面設計的膚淺爭論。

假定宣傳的目的是推動銷量,那麼問題就應該是: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讓產品更多地銷售出去,而不是:我們下一張宣傳單應該是什麼樣子。

也許有些人會認為我覺得他們很愚蠢,因為我所講述的都是很基礎的知識。對此我只能說:我在這裡寫下的內容,是在企業中每天都會發生的事情。就在剛剛我還聽到一場從一開始就走錯了方向的討論。這再次證明,80%的企業在清晰表達這個問題上表現不佳。

根據清晰表達的實施狀況我將企業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如果硬要我評價的話,那他們已經無藥可救了。清晰表達在這裡是不受歡迎的,一個人在口無遮攔地發表意見,而全場也只有他在講話。其他人要麼腦袋空空,要麼只知道沉默和服從命令。

第二階段:在這個階段,清晰表達是有可能的,但並不是隨處可見,而且明確的實話總是來得太遲,只有當危機發生了才會被想起來。很多討論走向了錯誤的方向,太多人對自己所處的立場沒有自信。清晰明確在這裡也不是真的被人們所期望。

第三階段:在此階段,清晰表達已經是慣例,已經形成了一種文化。通常情況下沒有人認為有話直說是多麼偉大的一件事,它在這裡是理所當然的,是被人們所期盼的。

處在第一階段的企業領導往往是持有者型的。也就是說,創始人(或者他的繼承者)決定所有事,有時他甚至是如國王一般的存在。這種管理者信奉一條座右銘,正如德國前總理施羅德 [21]所說:「夠了!照著我說的去做!」

注意:有時這種類型的人是天才,典型的人物如史蒂夫·喬布斯 [22]。對此每個員工都要想一想是否天才的獨裁是正確的。

「清晰表達」練習

處於第二階段的企業佔了所有企業的80%,而就是為了這80%我才寫了這本書。他們非常需要清晰明確的溝通,但卻缺乏勇氣,也不知道如何去做。這些企業從手工作坊到大型集團企業,涵蓋了所有的規模和行業。對此我給出的建議是,先建立清晰明確的意識。在開始的時候,多多進行自我檢視與意見交流,將自我印象與外界印象做比較校準。再做一些諸如「清晰表達普查法」之類的練習。保持對清晰明確地溝通的渴求。要有信心,沒有人會因為直言不諱而受到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