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 > 成年人也可培養出完美音高 >

成年人也可培養出完美音高

成年人的大腦可以怎樣找出相應的辦法來學習,這裡有一個例子,大家想一想完美音高,也就是我們在本書開篇時闡述大腦適應能力的那個例子。如我已經討論的那樣,完美音高的培養,似乎有一個年齡界限,超過這個界限了,即使並非不可能,也很難培養了。如果你在6歲之前進行了適當的訓練,便更有可能培養完美音高。如果你等到12歲時還沒開始培養,可能就不那麼走運了。至少,這是許多人信奉的標準說法。但事實證明,關於這些說法,還是有一些轉折的,而且是非常富有啟迪的轉折。

先鋒個案

1969年,在老貝爾電話公司的實驗室工作的研究人員保羅·布拉迪(Paul Brady)開始了一項研究,在當時大多數人看來,這項研究完全不切實際。當年他32歲,在音樂領域浸淫了多年。他自7歲開始彈鋼琴,12歲開始在合唱團中唱歌,甚至還為自己的大鍵琴調過音。但他從來沒有完美音高,或者說,從來沒有接近過完美音高。一直以來,他總是分辨不出鋼琴或大鍵琴彈奏出來的調子。由於他已經成年,根據當時人們對完美音高的瞭解,似乎他已經沒有機會再去培養完美音高了,也就是說,在當時的人看來,不論他有多麼努力,絕不可能培養出完美音高。

但布拉迪並不是那種輕易相信人們所說的話的人,即使有很多人這麼說。他在21歲的時候,試圖教自己辨別調子。他花了兩個星期的時間在鋼琴上彈出A調,並嘗試著記住這個調子聽起來是什麼聲音。不走運。當他過了一段時間再來練習時,他已無法從B調或C調或升G調中分辨出A調來了。幾年時間已經過去,他再度用類似的方法試了一次,但依然是類似的結果。

布拉迪到了32歲時,決定再試一次,這次,他發誓不達目的不罷休。他嘗試了自己可以想到的一切:他花好幾個小時來思考曲調,並在自己的腦海裡彈出它們,試著聽一聽這個調子與另外的調子有什麼區別。不管用。他又試著在不同的鍵上彈奏鋼琴曲,寄希望於自己能夠學會如何分辨鍵與鍵之間的區別。還是不管用。三個月時間過去了,他還和剛開始時一樣,根本沒有完美音高。

後來,他受到一篇論文的鼓舞,該文章描述了一種訓練方法,稱這種方法可以幫助那些不具備完美音高的音樂家學會辨別單音調。布拉迪開始用電腦製作了一些隨機的純音,這些音調與鋼琴上的調子不同,前者只有一個單一的頻率,而後者有一個主頻率,同時還有許多其他的頻率。隨後,他用那些純音來練習。起初,他在C調的頻率上隨機製造了大部分音調,從理論上講,如果他可以學會辨別C調,便能以此為基礎,通過其他調子與C調的關係來辨別其他曲調。隨著時間的推移,他越來越擅長辨別C調,電腦也開始減少C調的產生,一直到所有的12種曲調都以相同的頻率來產生。

布拉迪每天花半個小時,用電腦上的純音發音軟件來練習,兩個月過去了,他可以辨別出12種調子中的任何一種了,而且沒有錯誤。於是,為了測試是否真的把自己訓練成了具有完美音高,他設計了一個測試,測試要用到鋼琴。每天,他的妻子會在鋼琴上隨意地彈出一個曲調,讓他試圖辨別。妻子連續幫助他測試了近兩個月,準確地說是55天,到最後,布拉迪看一看自己做得怎麼樣。他準確地辨別了37次,出錯了18次,但這些錯誤,只錯了半個調,比如說,把降B調弄成了B調。另外還有2次錯誤地辨別了一個調。並非十分完美,但也極為接近了。此外,完美音高的技術性定義,實際上允許人們出錯半個調,只要不超過一定百分比就可以,而且,研究人員認定為具有完美音高的大多數人,在實際辨別音調的過程中,也會出那些錯誤。因此,無論是從完美音高的字面定義來看,還是從它的實際定義來看,布拉迪通過兩個月的適當訓練,便擁有了完美音高。

後來,布拉迪寫了一篇文章來描述他的這一成就,但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他並沒有獲得人們太多的關注,可能是因為他只是一個人,而且靠自己來完成的實驗,而研究人員仍然斷言,並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能證明成年人可以培養完美音高。

實驗證據

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一位名叫馬克·艾倫·拉什(Mark Alan Rush)的研究生開始對這一斷言進行實驗,他進行了一個經過謹慎控制的研究,試圖在一組成年人中培養完美音高。他決定運用戴維·盧卡斯·伯奇(David Lucas Burge)設計的體系,後者還提供了一門培訓課程,聲稱可以幫助任何人培養完美音高。該課程今天依然在市場上銷售,討論了不同曲調的「顏色」,並且要求學生在傾聽調子時不要去關注諸如聲音大小或者音色之類的特點,而是關注它們的顏色。拉什招募了52位音樂專業的本科生,其中一半人選擇上伯奇設計的課程,試圖培養完美音高,另外一半人則什麼也不做。拉什在為期九個月的實驗開始之前和結束之後,對所有52位實驗對像辨別音調的能力進行了測試,別忘了,其中有一半學生在上伯奇設計的課。

嚴格地講,拉什實驗的結果並非是認可伯奇的方法,但卻提供了令人鼓舞的證據,證明了提高人們辨別音調能力的可能性。到9個月的實驗結束時,控制組的得分與他們之前的得分幾乎完全一樣,這是意料之中的。但在另一個小組中,許多學生提高了他們對音調的判斷力。實驗總共涉及120種音調,拉什既追蹤觀察了學生們準確辨別了多少種音調,也密切追蹤了他們在辨別錯的音調上,錯得有多麼離譜。

進步最大的學生,也是開始時辨別音調較為準確的學生。在120種音調中,那些學生在第一次測試時準確辨別了其中的60種,在第二次測試時準確辨別了越過100種,這已經足夠好了,可以認為具有完美音高。但那些學生在接受訓練之前,本來辨別音調的能力就不錯。另有三名學生在第一次測試的時候相對較差,第二次測試時水平大幅度提高,準確辨別的次數翻了兩倍或者三倍,並且,明顯的錯誤也減少了很多。其餘26名學生的水平稍有提高,或者在原地踏步。但從這種進步模式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成年人(至少是某些成年人)實際上可以訓練出辨別音調的技能,如果訓練繼續下去的話,或者說,如果採用了某種更有效的方法的話,那些研究對像中,有大多數人可能已經練就了完美音高。

這一觀點與傳統觀點迥然不同。傳統的觀點認為,完美音高是非此即彼的命題:如果不從兒童時代開始訓練,永遠不可能練出來。訓練完美音高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可能某些成年人依然永遠也培養不出來,但如今很顯然,至少有些成年人可以培養完美音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