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 > 年齡與適應能力的關係 >

年齡與適應能力的關係

在布魯姆的研究中,所有120名傑出人物都是在孩提時代開始了向巔峰的攀登。但人們經常問我,如果某個人等到後來才開始練習,他成為傑出人物的可能性有多大。雖然具體的細節可能依行業或領域的不同而各異,但關於成年以後才開始練習的人們到底有沒有可能成就一番事業,幾乎沒有絕對的限制。事實上,練習上的限制(比如,能夠每天擠出四五個小時的時間進行刻意練習的成年人,幾乎找不到)通常比起生理或心理上的局限更重要。

然而,在某些領域或行業中的專業特長,對於那些不從孩提時代開始練習的人們,永遠無法練成。理解了這些限制,有助於你確定你可能想在哪個行業或領域中發展。

身體適應能力受年齡影響大

最明顯的是那些涉及體能的領域。對一般人而言,體能大約在20歲時達到頂峰。隨著年齡增長,我們身體的柔韌性開始下降,變得更容易受傷,而且一旦受傷,需要更長時間痊癒。我們的速度也下降了。在這些指標上,運動員往往在20多歲時達到巔峰。隨著訓練技術的進步,職業運動員可以在30多歲甚至40歲出頭時依然保持競爭力。事實上,人們可以有效地練習,一直練到80多歲。隨著年齡的增大,人們的技能出現退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減少或停止了練習;有的人儘管年齡大一些,但依然定期參加練習,結果,他們的技能水平並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大幅下降。在田徑比賽中,有些賽事是按年齡來分組的,參賽者年齡可達80歲甚至更高,而為了參加這些比賽而練習的人,與比他們年輕幾十歲的人,往往採用完全相同的方法練習,只是練習的時間短一些,強度小一些,因為隨著年齡的增大,受傷的風險也更大,身體從練習中恢復所需的時間也更長。慢慢地,人們意識到,年齡並不是大家一度認為的參加體育比賽的限制,於是,越來越多年長的成年人比以前練習得更刻苦了。事實上,過去幾十年裡,經驗豐富的運動員已經證明,他們在運動成績上取得的進步,比更加年輕的運動員幅度大得多。例如,在如今60多歲的馬拉松跑步愛好者中,大約1/4的人有望在比賽中擊敗一半以上年齡為20~54歲的競爭對手。

參加這些分年齡段比賽的年歲最大的人名叫唐·佩爾曼(Don Pellmann),2015年,他成為在27秒內跑完100米且年齡超過100歲的第一人。在同一次田徑比賽中,也就是聖迭戈老年奧林匹克競賽中,佩爾曼還創造了另外四個年齡組的紀錄,包括跳高、跳遠、鐵餅和鉛球。還有許多運動員與佩爾曼在同一個年齡組中競爭,包括那些年齡為100~104歲的人,競爭的項目包括了任何田徑比賽中的絕大多數項目,含馬拉松。[在這一年齡組中,馬拉松這個項目的世界紀錄是8小時25分17秒,由英國人華嘉·辛格(Fauja Singh)於2011年創造。]儘管這些運動員在比賽中耗時可能長一些,跳遠的距離可能短一些,跳高的高度可能低一些,但他們依然在堅持下去。

如果人們不從兒童時代開始訓練,除了伴隨年齡增大而出現體能緩慢下降之外,一些身體技能也無法提升到卓越的水平。人類的身體在青少年時期直到17~18歲或者20歲出頭時成長和發育,但到了20多歲以後,骨架結構很大程度上已經確定,這對我們一些能力的培養有一定的限制。例如,如果芭蕾舞演員想要練習經典的外開動作,也就是旋轉臀部以下的整條腿,使兩個腳尖直接朝向旁邊,那麼,她們必須從小開始練習。如果等到臀部和膝關節鈣化之後再來練習,也許永遠也練不好完整的外開動作了。而臀部和膝關節的鈣化,通常出現在8~12歲。棒球投手等運動員的雙肩也是這種情況。棒球投手在投球時,需要做一個將手越過頭頂的動作。只有那些小小年紀便參加訓練的運動員,才會具備像成年人那樣必要的活動範圍,使得投球的那只胳膊能足夠伸展到肩膀的後部去,以做出經典的繞臂投球動作。網球選手在發球時運用的動作也是一樣,只有那些從年幼時開始訓練的人才能做好完整的發球動作。

從幼年時期開始訓練的職業網球選手,還會使他們用來握拍的那隻手的前臂過度發育,不僅僅是肌肉過度發達,連骨骼也會過度發育。網球選手專門用來握拍的那條手臂的骨骼,可能比另一條手臂的骨骼粗壯20%。這種巨大的差距,使得握拍的手臂能夠承受住由於擊打高速飛來的網球而產生的震動。網球的飛行速度有時高達80千米/小時。不過,即使是在年齡較大的時候開始訓練的選手,比如在20多歲時才開始訓練,在某種程度上依然能夠適應,但適應能力不像那些從小開始訓練的選手那麼強。換句話講,我們的骨骼會保持其改變的能力,來很好地應對青春期過後的壓力。

心理適應能力比身體更強

當我們在觀察我們的年齡與身體適應壓力或者其他刺激的能力時,一而再再而三地見證了這種規律。和成年以後相比,我們的身體和大腦在童年時期和青少年時期具有更強的適應能力,但在許多方面,在我們整個一生之中,它們依然能夠在某種程度上適應環境的變化。這取決於你到底在思考適應能力的哪些特性,年齡與不同適應能力的關係,有著很大的差別。也就是說,如果你對比身體的適應能力與心理的適應能力,那麼,它們與年齡的關係差異很大。隨著年齡增大,身體的適應能力可能差了許多,但心理的適應能力依然十分強大。而且,心理和身體的適應模式,也是完全不同的。

音樂訓練可能以多種方式影響大腦。一方面,研究表明,音樂家的大腦中的某些部位比非音樂家的同樣那些部位大一些,但是,只有當音樂家從小就開始學習音樂時,才可能是這種情況。例如,在腦胼胝體(它連接大腦左右兩半球,並且作為兩個半球之間的通信通道組織)之中,研究人員發現了這方面的證據。成年音樂家的腦胼胝體比起成年的非音樂家的腦胼胝體,明顯大得多,但經過更加密切地觀察,我們可以發現,只有在那些7歲之前開始練習的音樂家裡,腦胼胝體才真正大於非音樂家的腦胼胝體。這些研究成果最初發表於20世紀90年代,自此以後,研究還揭示了音樂家比非音樂家在大腦的其他眾多部位更大一些,但只有在音樂家從某個特定年齡開始訓練時,才會出現這種現象。那些部位中的大部分與肌肉控制相關,比如感覺運動皮層。

另一方面,在大腦中涉及運動控制的某些部位,比如小腦,音樂家比非音樂家更大一些,不過,在那些較晚開始訓練和較早開始訓練的音樂家之間卻沒有差別。我們不知道究竟小腦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但這些現象的含義似乎是,音樂訓練能以可辨別的方式影響人們的小腦,即使訓練是在童年時代結束以後開始的。

成年人的大腦怎樣學習,是一個相對較新和令人十分興奮的研究領域,而且,它顛覆了這樣一種傳統的理念:一旦我們的青春期已過,大腦就會變得靜止。一條普遍的經驗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一定能夠學習一些新的技能,但由於我們年歲變大,學習那些技能的特定方式也會發生改變。人類大腦在青少年早期擁有最多的腦灰質(也就是包含神經元,將神經元連接起來的神經纖維,以及神經元的支持細胞等組織),自那以後,腦灰質的數量就開始減少。而神經細胞之間的關節(也就是突觸),會在人生早期達到最大數目;兩歲孩子的突觸比成年人大約多了50%。這些具體的細節對我們來說並非那麼重要,因為存在這樣一個普遍的事實:在我們一生中的前幾十年,大腦會持續發展和改變,而學習得以發生的背景也在不斷地改變。因此,一個6歲兒童的大腦應對學習的方式,與一個14歲少年的大腦應對學習的方式,以及一個成年人的大腦應對學習的方式,都是不相同的,即使他們全都在學習同樣的知識。

當我們在學習多門語言時,大腦會發生怎樣的變化?眾所周知,會說兩門或更多門語言的人,其大腦的一些部位之中,腦灰質含量更多一些,特別是在人們已知的、在語言學習方面發揮著作用的下頂葉皮層區中。而人們越早學習第二門語言,那個部位的腦灰質也越多。因此,在人生的早期學習語言,似乎至少是通過增加腦灰質實現的。

但科學家對那些後來成為同聲傳譯、學習了多門語言的成年人開展過一項研究,結果發現,語言學習對大腦產生了截然不同的效應。這些同聲傳譯人員的大腦,實際上比那些學習了同樣數目的語言、並未從事同聲傳譯工作的人的大腦,腦灰質反而少一些。從事這一研究的研究人員推測,這種差異是由於語言的學習發生在不同的皮層。兒童和青少年在學習語言時,是在增加腦灰質含量的背景下進行的,因此,他們學習更多的語言,可能是通過增加腦灰質而發生的,但當成年人繼續著重學習多門語言時,是在修剪突觸的背景下進行的,而且,這一次著重強調的是同步翻譯。所以,在成年以後進行的語言學習,可能更多的是通過除去腦灰質而發生的,也就是說,除去某些無效的神經細胞來加快進程。這可能解釋了同聲傳譯人員比其他學習多門語言的成年人的腦灰質更少的原因。

此時此刻,關於各個年齡層次的人的大腦在學習時會產生怎樣的差異,我們的疑惑和問題更多,知道的確切答案較少,但出於本書的目的,可以從中吸取兩條經驗:首先,儘管成年人的大腦可能在某種程度上不像兒童或青少年的大腦那樣具有較強適應能力,但它依然能應對學習和改變。其次,由於成年人大腦的適應能力與未成年人的大腦不同,因此,成年人的學習很可能通過與未成年人稍有不同的機制來發生。但如果我們成年人也足夠刻苦,我們的大腦也會找到相應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