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 > 心理表徵有助於高效學習 >

心理表徵有助於高效學習

一般來講,心理表徵並不只是學習某項技能的結果;它們還可以幫助我們學習。對於這一點,一些最好的證據來自音樂表演領域。一些研究人員著重研究了將最優秀的音樂家與不太優秀的音樂家區分開來的因素,結果發現,兩者之間的主要差別之一是,最優秀的音樂家能創建高質量的心理表徵。在練習某件新作品時,新手和中等水平的音樂家往往對這件音樂作品聽起來應當是什麼樣子缺乏好的、清晰的想法,而最優秀的音樂家往往對音樂作品有著極為細緻的心理表徵,他們用這些表徵來指導自己的練習,到最後,指引他們在演出作品時的表現。特別是,他們用心理表徵為自己做出反饋,以便知道自己有沒有準確地把握好作品,以及還需要做些什麼,從而表現得更優秀。新手和中等水平的學生對音樂作品的心理表徵可能很粗糙,使得他們只能分辨自己是不是演奏了錯誤的音符,但必須依靠導師的反饋,才能辨認出更難察覺的錯誤和缺陷。

心理表徵質量與音樂練習效果

甚至在剛剛開始上台表演的音樂系學生中,某件音樂作品的心理表徵質量的差別,與他們在練習時的效果怎樣也有很大關係。大概15年前,澳大利亞的兩位心理學家蓋瑞·麥克赫森(Gary McPherson)和詹姆斯·倫威克(James Renwick)開展了一項研究,對許多7~9歲的孩子進行了研究。孩子們當時正在學習演奏不同的樂器,如長笛、小號、短號、豎笛以及薩克斯管,等等。部分研究是當孩子在家練習時用視頻記錄,然後分析他們練習時的情況,以瞭解孩子都做了些什麼,使得練習的效果產生差別。

特別是,研究人員計算了學生第一次和第二次練習音樂作品時所犯的錯誤數量,以及第一次到第二次之間有些什麼改進,以這兩個方面作為學生練習有效性的衡量指標。他們發現,學生們的改進程度之間,存在著廣泛的差別。

在參與研究的所有學生之中,有位演奏短號的女生在學習該樂器的第一年,所犯的錯誤次數最多:在練習時首次彈奏某件作品時,平均每分鐘犯11次錯誤。在第二次演奏同一作品時,她犯的錯誤次數依然達到第一次演奏時所犯的同樣錯誤的70%,也就是說,在每10次錯誤中,她僅僅注意到並糾正了其中的3次。

相反,最優秀的那位學生,是個演奏薩克斯管的男孩,他在第一次演奏某件作品時,平均每分鐘只犯了1.4次錯誤。而在第二次演奏時,所犯錯誤的次數只佔到第一次所犯次數的20%,也就是說,在每10次錯誤中,他糾正了其中的8次。這種糾正錯誤次數的百分比之間的差別格外引人注目,因為演奏薩克斯管的那位男孩已經在演奏時犯了比別人少得多的錯誤,因此,他改進錯誤的空間也小了許多。

所有學生都有端正的態度,而且有志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因此,麥克赫森和倫威克總結道,學生之間的差別,在很大程度上最有可能取決於他們能多敏銳地察覺自己所犯的錯誤,也就是說,他們對音樂作品的心理表徵有多麼有效。研究人員說,一方面,薩克斯管的演奏者對音樂作品有清晰的心理表徵,這使他能意識到自己所犯的大多數錯誤,下一次演奏時依然記得這些錯誤,並糾正它們。另一方面,短號的演奏者似乎並沒有對自己演奏的水平創建良好的心理表徵,她不具備和薩克斯管演奏者同樣的那些改進方法。

麥克赫森和倫威克並沒有試圖理解心理表徵的精確特點,但另一項研究表明,那些表徵可能有幾種不同的形式。其中一種是聽覺表徵,也就是說,對某件音樂作品聽起來應當是什麼樣子,有著清晰的認識。水平各異的音樂家使用這些表徵來指導他們的練習與演奏,越是優秀的音樂家,就有越發細緻的表徵,不僅僅包括音高和要演奏的音符長度,而且包括它們的音量、升降調、音準、顫音、震音,與其他音符的和諧關係等,其他音符包括由其他音樂家在其他樂器上演奏的音符。優秀的音樂家不但能辨別樂聲的所有這些不同特點,而且知道怎樣在他們的樂器上演奏出這些聲音,也就是說,他們知道,這需要他們對樂器產生自己的心理表徵,這反過來與聲音本身的心理表徵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麥克赫森和倫威克研究的學生,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創建了心理表徵,這些表徵將樂譜上的音符與他們演奏這些音符必需的指法聯繫了起來。因此,如果演奏薩克斯管的學生在演奏某件音樂作品時,不慎把手指放在錯誤的位置上,他不僅可能由於薩克斯管發出了錯誤的聲音而產生注意,還可能由於指法錯誤而產生注意(即他的手指所放的位置),因為這與他對自己的手指應當放在哪裡的心理表徵並不相一致。

雖然麥克赫森和倫威克開展的研究在極其個人的層面上具有優勢(當我們做完這些研究時,我們差不多覺得自己已經認識那位短號演奏者和薩克斯管演奏者了),但它同時也有一種劣勢:只觀察了一所學校中的少數幾位音樂家。幸運的是,英國研究人員開展的另一項研究,支持了麥克赫森和倫威克的研究成果。英國這項研究對3000多名音樂學校的學生進行了觀察,其中有些是新手,有些是準備進入大學音樂學院深造的高才生。

研究人員發現,成就最傑出的音樂學校學生,能夠更好地確定他們什麼時候犯了錯誤,並能更好地辨別作品的哪個部分最難演奏,這需要他們聚精會神。這意味著,這些學生都對他們即將演奏的音樂作品以及自己的表現創建了良好的心理表徵,這使得他們可以監測自己的練習,並發現錯誤。此外,學生的演奏水平越高,其訓練方法越有效。這裡的含義是,他們正在運用自己的心理表徵,不僅為了發現錯誤,而且為了將適當的練習方法與音樂的難易程度緊密地匹配起來。在任何一個行業或領域,不只是音樂表演領域,技能與心理表徵之間的關係是一個良性循環:你的技能越嫻熟,創建的心理表徵就越好;而心理表徵越好,就越能有效地練習,以磨煉技能。

知名鋼琴家如何運用心理表徵

美國康涅狄格州立大學心理學家羅格·查芬(Roger Chaffin)與來自新澤西州的國際知名鋼琴家加布裡埃拉·因瑞赫(Gabriela Imreh)曾長期合作開展研究,兩人在研究成果中更加詳盡地描述了傑出人物如何運用心理表徵。多年來,兩人通力合作,以瞭解當因瑞赫學習、練習和演奏某件音樂作品時,頭腦裡都在想些什麼。查芬與因瑞赫的大部分研究成果,讓我們想起了我怎樣監測史蒂夫·法隆為記住數字串而創建和完善心理表徵的。查芬在因瑞赫學習彈奏某件新的音樂作品時,觀察她的表現,並且讓她說明,當她在決定如何彈奏這件作品時,心中到底是怎麼想的。查芬還把訓練的情形用視頻錄製下來,以便掌握更多其他線索,來觀察因瑞赫如何一步步接近她的目標。

在一系列的訓練中,當因瑞赫花30多個小時來練習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意大利協奏曲》第三樂章時,查芬進行了追蹤觀察。當時,因瑞赫打算首次演奏。當她第一眼看到這部作品時,首先就創建了查芬所說的「藝術形象」,也就是說,對自己在彈奏這部作品時聽起來應當是什麼聲音而形成的心理表徵。如今,因瑞赫並沒有忘記這部作品,她聽過許多次了,能通過簡單地看一遍樂譜便對這部作品形成心理影像,這一事實表明,她已為這部鋼琴作品創建了非常良好的心理表徵。我們大多數人只會在樂譜上看那些音樂的符號,而因瑞赫卻在自己的腦海中聽那些音樂。

從那時起,因瑞赫大部分的功夫花在思考如何彈奏這部作品上,使之與她腦海中的「藝術形象」相匹配。她首先在腦海中認真想了一遍整部作品,並確定了應當用什麼指法來彈奏。只要有可能,她會運用鋼琴家為特定的系列音符而確定的標準指法彈奏,但有些音符的彈奏,需要採用與標準不同的指法,因為她想以特定的方式彈奏特定的章節。她嘗試不同的選擇,最終確定其中的一種選擇,並在樂譜上做出標記。她還識別了曲子中的不同時刻,查芬稱那些時刻為「令人印象深刻的轉折點」。例如,在某個時刻,她會將彈奏風格從輕快活潑轉變為中規中矩和嚴肅認真。後來,因瑞赫在樂曲中挑選一些線索,也就是在轉折點到來之前的短章節,或者是技術上有難度的章節,當她彈奏到這些地方時,把那些線索作為提示,讓自己做好準備。她還挑選了一些不同的地方,在那些地方,她會為音樂增加一些有細微差別的解釋。

因瑞赫把所有這些不同的要素都整合到一起,想方設法從全局和細節兩方面對樂曲和自己的彈奏進行掌控。她形成了整部音樂作品聽起來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印象,同時對樂曲的細節形成了清晰的印象,這些都是她在彈奏時需要密切關注的。因瑞赫的心理表徵將她對樂章聽起來應當是什麼聲音與她自己推測要怎樣發出那種聲音結合了起來。雖然其他鋼琴家的心理表徵可能在細節上與因瑞赫的不同,但他們的總體方法可能極為相似。

因瑞赫的心理表徵還使得她能應對任何一位古典鋼琴家在學習彈奏某部音樂作品時面臨的進退兩難局面。一方面,音樂家練習並熟記樂曲,以便能夠幾乎自動地演奏出來,是至關重要的,這樣一來,各個手指都能彈奏出正確的音符,幾乎或者完全不需要有意地思考。以這種方式,鋼琴家便能在觀眾面前毫無瑕疵地演奏樂曲,儘管他在台上時感到緊張或興奮,也能做到游刃有餘。另一方面,鋼琴家必須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得自然,以便與觀眾建立聯繫、形成溝通。因瑞赫運用她對音樂作品形成的心理地圖來做到這些。由於她總在不斷地練習,手指的動作因而得到了良好的排練。她總能準確知道自己彈到了樂章中的哪一部分,因為她辨認出了作為標記的各種各樣的轉折點。有些轉折點是演奏過程中的標記,例如,它們會告訴因瑞赫,馬上就要改變指法了;而另一些轉折點查芬稱之為「昂貴的標記」,這些標記告訴因瑞赫,彈到了樂曲中的哪些地方,她應當改變自己的彈奏手法,以捕獲一種特定的情緒,這取決於她自己的感覺以及觀眾對此的反應。做到了這些,她在現場觀眾面前彈奏一首複雜的樂曲時,就能夠保持流暢和自然。

體育運動也是心理活動

正如我們從幾項研究中發現的那樣,音樂家依靠心理表徵來提高他們的專業實踐與認知。對於我們認為是純粹身體活動的那些活動,心理表徵至關重要。

在有些活動中,一個人的身體定位和動作是不是適合相應的藝術表現形式,要由評委來評判。比如,想一想體操、跳水、花樣滑冰或舞蹈等。這些活動的心理表徵極其重要。運動員或表演者必須創建清晰的心理表徵,想像他們的身體應當怎樣做動作,才能產生良好的藝術效果。

但即使在另一些領域,比如游泳和跑步等,儘管成績並非由評委來評判,但以格外有效的方式來訓練身體的動作依然十分重要。游泳運動員要學會怎樣在每次划水時產生最大的衝力和最小的阻力。跑步運動員則要學會以怎樣的頻率和幅度來邁步,既能保存體力應對長距離的奔跑,又能使跑步的速度勝過其他人。撐竿跳高運動員、網球選手、武術運動員、高爾夫球員、棒球運動中的擊球員、籃球運動中的三分投手、舉重運動員、雙向飛碟射擊運動員以及滑降滑雪運動員等,對所有這些運動員來說,正確的形式是取得傑出成就的關鍵,而創建了最佳心理表徵的運動員,往往具備其他人不具備的優勢。

在這些領域,還有一種良性循環在起主導作用,那便是:磨礪了技能,可以改善心理表徵;而改變心理表徵,也有助於磨礪技能。在這方面,有點類似於雞和蛋的關係。以花樣滑冰為例:如果你不去做兩周半跳這個動作,便很難就這個動作給你帶來什麼感覺而創建清晰的心理表徵;同樣,如果你沒有創建清晰的心理表徵,便難以做好這個動作。這聽起來有點兒自相矛盾,實則不然。你一步一步地嘗試著做這個動作,在此過程中,也就積累了心理表徵。

這類似於你一邊攀爬樓梯,一邊搭建新的階梯。你攀爬的每一步階梯,都讓你來到了需要搭建新階梯的地方。然後,你搭建了新的階梯,爬上去之後,你又得準備搭建下一步階梯了。如此循環往復。你現有的心理表徵在引導你的表現和績效,並使你既能監測又能判斷自己的表現和績效到底是優還是劣。隨著你迫使自己去做一些以前沒做過的事情,比如說,去培育一項新技能,或者磨礪一項已有的技能,那麼,你也在拓展和優化自己的心理表徵。心理表徵得到了拓展和優化,你便能夠出色做好以前從未做過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