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 > 第3章 心理表徵 >

第3章 心理表徵

1924年4月27日下午,時鐘即將敲響2:00,在紐約市阿拉瑪克酒店的一間大房裡,俄羅斯國際象棋特級大師亞歷山大·阿廖欣(Alexander Alekhine)端坐在舒適的真皮座椅上,準備接受當地26位最優秀的國際象棋棋手的挑戰。挑戰者坐在阿廖欣背後兩張長方形桌子前,每位挑戰者前面都有一個棋盤,上面擺著與阿廖欣下的棋。阿廖欣看不到任何一個棋盤。挑戰者每下一步,都由一位工作人員大聲念出那步棋,使阿廖欣能夠聽得見,然後,一旦阿廖欣說出了自己的應招,工作人員會把這步棋擺到相應的棋盤上去。

累計有26盤棋,832個棋子,以及棋盤上1664個方格。所有這些,都不能做筆記,或借助任何其他輔助記憶工具,然而,阿廖欣卻游刃有餘地應對著。這次的表演賽持續了超過12個小時,中間只吃了個簡單的晚餐,等到最後一盤棋下完,已是凌晨2點,阿廖欣贏了其中的17盤棋,輸了5盤,和了4盤。

這種其中一位選手(有時候是對局的雙方)無法看見棋盤,並且必須根據記憶來下棋的國際象棋比賽,被稱為「盲棋比賽」,即使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盲人參與。象棋大師下盲棋的歷史已超過千年,很大程度上是作為一種表演,有時也作為和棋力較低的對手下棋時使雙方機會均等化的比賽方式。這些經驗老到的國際象棋大師,有的甚至同時和兩個、三個或四個對手下盲棋,但直到19世紀末,只有少數幾位大師開始認真對待這種比賽方式,一次性和十多位或更多對手對弈。當前,盲棋的記錄是由德國的馬克·朗(Marc Lang)在2011年創造的,他同時和46位對手對弈,共贏了25盤,輸了2盤,和了19盤。儘管如此,人們依然認為,1924年時阿廖欣的同步盲棋表演給人留下了最為深刻的印象,因為他的挑戰者水平都很高,而且,他在激烈的競爭中依然贏了17盤棋。

刻意練習可以將下棋水平提高到什麼樣的程度,盲棋比賽可謂是最戲劇性的例子。稍稍瞭解一下盲棋比賽,可以讓我們清楚地知道,這樣的練習可以使神經系統怎樣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