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 > 偶然的盲棋大師 >

偶然的盲棋大師

儘管阿廖欣早年時有興趣下盲棋,並在他12歲時就和別人下過盲棋,但在一生之中,他的絕大多數訓練並非專門針對下盲棋,而只是為了提高棋藝。

阿廖欣出生於1892年10月,7歲時開始下棋。他在10歲那年就開始參加對抗賽,儘管他當時在上學,但依然每天花很多時間來詳細分析自己的棋。由於他不能把棋盤帶到學校,因此,他會把自己研究的棋招寫在紙上,並且在學校的時候把它解出來。有一次,阿廖欣正上著數學課,猛然間站了起來,臉上掛著滿足的微笑。老師以為他解答出了課堂上剛剛佈置的作業,於是問道,「嗯,你已經解出來了嗎?」他答道:「是的!我把馬讓給對方吃,用象去進攻……最後,白棋贏了!」

阿廖欣在參加對抗賽的同時,開始對盲棋感興趣。1902年,美國的國際象棋冠軍哈里·尼爾森·皮爾斯布裡(Harry Nelson Pillsbury)在莫斯科進行了一場表演賽,創下了同時對陣22名挑戰者的世界紀錄。這次活動激發了阿廖欣對盲棋比賽的興趣。阿廖欣後來回憶,他的哥哥阿列克謝當時就是皮爾斯布裡那天盲棋比賽的22名挑戰者中的一個,不過從我們如今掌握的關於那場比賽的記錄中,並沒有找到阿列克謝的名字。但不論是以哪種方式,那場表演賽在年輕的阿廖欣心中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幾年後,他自己也開始下盲棋。他後來在回憶錄中寫道,下盲棋的能力,是他習慣在課堂上思考象棋招法自然而然的結果。起初,他會把招法勾畫出來,然後使用自己畫的草圖來思考最佳招法,但到最後,他發現自己可以不用那些圖來研究招法了,他可以完全憑記憶記住整個棋盤,並且在腦海中思考招法,嘗試不同的對弈局面。

隨著時間的推移,阿廖欣能夠不看棋盤,光在腦海中思考整盤棋了,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受到皮爾斯布裡的鼓舞,開始嘗試著同時下好幾盤盲棋。17歲那年,他可以同時下四五盤盲棋,但他並沒有在這方面追求更大進步,而是著重提高他在標準比賽中的棋藝。顯然,到這個時候,如果他足夠努力的話,他有可能成為世界上最優秀的國際象棋大師。而阿廖欣對自己的棋藝從不缺乏信心,他並不局限於「最優秀國際象棋大師之一」的稱號。他的目的是成為最傑出的大師,也就是奪得國際象棋世界冠軍。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阿廖欣在他通往世界冠軍的路上可謂順風順水,但恰在此時,他的事業中斷了。也正是這次中斷,重新點燃了他對盲棋的興趣。1914年8月初,阿廖欣和其他許多國際象棋大師正在柏林參加一項重要的錦標賽,恰逢德國宣佈與俄國和法國交戰。很多外國選手都被扣留,阿廖欣因此住進了德國的監獄。在監獄裡,阿廖欣發現,俄羅斯另外六七名最優秀的國際象棋選手也在那裡,但他們弄不到棋盤。因此,等到他們被德國人釋放,重返俄羅斯,時間已過去一個多月,在此之前,大師們只能靠盲棋比賽打發時間。

一回到俄羅斯,阿廖欣就開始在紅十字會中為軍隊服務,被派往澳大利亞前線,但在1916年,他的脊柱受了重傷,而且被澳大利亞人俘虜了。由於他的後背受傷了,澳大利亞人把他用鐵鏈鎖在醫院的病床上,一鎖就是幾個月。他又一次成天無事可做,只能靠國際象棋來打發時間,娛樂自己,而他也邀請了許多當地的棋手來醫院和他對弈。在那段時間,也許是為了讓一讓當地那些棋藝不高的對手,阿廖欣經常下盲棋。等到他回到俄羅斯,他再次忽略了盲棋,潛心研究標準的國際象棋,一直到1921年時他移居巴黎。

此時的阿廖欣努力朝著國際象棋世界冠軍的頭銜邁進,在此過程中,他得採用某種方式來支持自己。他為數不多的選擇之一是進行國際象棋表演賽,因此,他開始同時和好幾位挑戰者下盲棋。第一場比賽在巴黎舉行,他對陣12位挑戰者,而在此之前,他只和七八位挑戰者同時下過盲棋。到1923年底,他來到蒙特利爾,決心打破北美洲盲棋比賽的紀錄。當時,北美洲盲棋比賽的紀錄是同時迎接20位挑戰者的挑戰,該紀錄由皮爾斯布裡保持,因此,阿廖欣決定同時下21盤盲棋。他下得很順利,因此,他決定去創造世界紀錄,那時的紀錄是25盤。所以,才有了我們在本章開頭介紹的在阿拉瑪克酒店的那場比賽。

在接下來的幾年,阿廖欣又打破了兩次紀錄,一次是在1925年同時下28盤盲棋,一次是在1933年同時下32盤盲棋,但他總是聲稱,他下盲棋不過是為了吸引人們對國際象棋比賽的關注,當然也是為了贏得人們對他自己的關注。他並沒有特別努力地提高自己的盲棋技能,而是下定決心付出百倍的努力去掌握國際象棋,並成為世界最佳的國際象棋大師。

最終,阿廖欣達到了他的目標,在1927年時擊敗了何塞·拉烏爾·卡帕布蘭卡(JoseRaul Capablanca),成為世界冠軍。他連續多年保住了這一頭銜,但在1935年被其他大師擊敗,後來他又在1937~1946年奪得世界冠軍頭銜。在許多的排名中,阿廖欣被列為有史以來最出色的十大國際象棋棋手之一。但當人們為史上最偉大的盲棋棋手排名時,阿廖欣的名字通常也能排在名單的前列,儘管盲棋一直都不是他的奮鬥目標。

如果我們觀察盲棋發展的整個歷史,便會發現,大多數盲棋棋手也像阿廖欣這樣,不經意之間就培養了卓越的盲棋技能。他們致力於成為國際象棋大師,覺得自己幾乎沒有,或者完全沒有付出額外的努力下盲棋。乍一看,如此眾多的大師提高了他們下盲棋的能力,但這不過是一種技藝罷了,只能算是為國際象棋的發展史留下了有趣的腳注。但如果你更深入地觀察就會發現,這種關聯實際上是一條線索,它指向一些特定的心理過程。正是這些過程將國際象棋生手與大師區分開來,並且使大師們擁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能力來分析棋子的位置,並將注意力集中在最佳招法上。此外,在所有行業或領域的傑出人物中,我們也可以發現他們身上具有同樣這些經過高度發展的心理過程,我們可以將它們作為理解卓越專家傑出能力的鑰匙。

不過,在深入研究這一現象之前,讓我們首先更為詳盡地觀察國際象棋大師那種記住棋盤上棋子位置的記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