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 > 有目的的練習的四個特點 >

有目的的練習的四個特點

有目的的練習具有定義明確的特定目標

我們假想的音樂學生如果確定了類似下面這樣的練習目標,可能會比他漫無目的的練習要成功得多:「連續三次,不犯任何錯誤,以適當的速度彈奏完曲子。」如果不制訂這樣一個目標,就沒有辦法判斷練習是不是成功了。

在史蒂夫·法隆的案例中,我們並沒有制訂長遠目標,因為我們都不知道他可能記得住多少個數字,但他有一個極具針對性的短期目標:每次都比上一次多記住一個數字。他好比一位極具競爭力的長跑選手,而且,他把長跑的態度帶到了實驗之中,即使他只是在和自己競爭。從一開始,史蒂夫就逼著自己每天都增加一個數字,使自己能夠記住。

有目的的練習,主要是「積小勝為大勝」「積跬步以至千里」,最終達到長期目標。如果你平常週末都去打一打高爾夫球,而你想將你的差點[1]降低至5桿,那麼,這對總體目標十分有益,但還不是一個定義明確的具體目標。定義明確的具體目標,可以有效地用於引導你的練習。要把目標分解,並制訂一個計劃:為了將差點降至5桿,你得做些什麼?其中的一個目標可能是增加把球打入平坦球道的次數。這是一個合理的具體目標,但你甚至還得將它進一步分解:為了成功地把球打入平坦球道,你到底要做些什麼?你得搞懂,為什麼你有那麼多次沒能把球打到平坦的球道上去,並且解決這個問題,比如說,想辦法糾正你總是勾球的毛病。怎麼做到?可以請一位教練來教你怎樣以特定方式改一改你的揮拍動作。諸如此類。關鍵是接受那個一般目標(並且日漸精進),並將其轉化成一些具體目標,使你能達到切合實際的進步的期望。

有目的的練習是專注的

史蒂夫·法隆不同於奧爾描述的那位音樂學生,而是一開始就非常專注於他的任務,隨著實驗的一步步進行,記住越來越長的數字串,他的注意力也更集中。你可以聽一聽他在第115次訓練時的錄音帶,就可以對他的專注有所感受。第115次練習恰逢我們的實驗進行到一半。當時,史蒂夫一般能夠記住接近40個數字的數字串了,但還不能穩定地記住40個數字,而他真的很想在這一天做到。我們首先從35個數字開始,那對他來說已經很容易了,於是,他開始迫使自己增加數字串的長度。在我讀出39個數字的數字串時,他對自己說了一句鼓舞士氣的話,聽起來跟他正接近完成的任務沒有什麼關係。他說:「我們今天在這裡完成突破!……我不會錯過這次突破的機會,不是嗎?當然不會……這將是轉折的時候!」我花了40秒讀出那些數字,他一直保持沉默,但那時,隨著他仔細在腦海中回顧那些數字,記住它們不同的分組以及出現的不同順序,他幾乎控制不住自己了。好幾次,他大聲地拍著桌子,還經常拍手,顯然是在慶祝他記得這一組或那一組數字,或者記得它們在數字串中處在什麼位置。他一度大聲喊出來:「絕對正確!我很確定!」當他說出最後一個數字時,回頭看我。我告訴他說,他真的背出來了。於是,我們接下來開始背40個數字。這一次,他又開始自言自語:「這次,大任務來了!如果我過了這一關,就全都結束了!我必須過了這個關卡。」在我讀數字的時候,他再度保持沉默,接著,輪到他背誦時,他又發出興奮的嘈雜聲,並且在他想出來之後,大聲地歡呼:「哇……來吧!……好的!……繼續!」他又一次背出來了,事實上,這一次的練習已經成為他能夠經常背出40個數字的練習了,儘管他再背不了更多。

如今,並非每個人都通過高聲叫喊和拍桌子的方式集中注意力,但史蒂夫的表現說明了我們可以從有效練習的研究中獲得一條重要洞見:要想取得進步,必須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任務上。

有目的的練習包含反饋

你必須知道某件事情自己做得對不對,如果不對,你到底怎麼錯了。在奧爾的例子中,音樂學生在學校的表演測試上得了個C,這是一種遲到的反饋,但他在練習時,似乎沒有人給他提供任何反饋,也就是說,沒有人聽他練習並指出他的錯誤,而這位學生看起來根本不知道他的練習是不是出了錯。(「你有多少次正確地彈奏了曲子?」「唔,我不知道……一次或兩次吧……」)

在我們的記憶研究中,每次嘗試之後,史蒂夫便會得到簡單而直接的反饋,如對還是錯,成功還是失敗。他總是知道自己的位置。但最為重要的反饋,也許是他自己給自己提出的。他密切關注那些他記不住的數字串。如果把這樣的數字串背錯了,他通常知道到底是什麼原因,以及他漏背了哪些數字。即使最後他終於背出來了,他事後也會告訴我,哪些數字讓他感到難以記住,以及哪些數字完全沒問題。他意識到了自己的弱點在哪裡,便可以適當地轉變他的關注焦點,並提出新的記憶方法來彌補那些弱點。

一般而言,不論你在努力做什麼事情,都需要反饋來準確辨別你在哪些方面還有不足,以及怎麼會存在這些不足。如果沒有反饋(要麼是你自己給自己提出的,要麼是局外人給你提出的),你不可能搞清楚你在哪些方面還需提高,或者你現在離實現你的目標有多遠。

有目的的練習需要走出舒適區

這也許是有目的的練習最為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奧爾的音樂學生並沒有逼迫自己走出熟悉和舒適的區間。相反,學生的話似乎表明,他在練習中,只是毫無條理地進行了一些嘗試,並沒有努力去迎接新的挑戰,僅僅是做那些他已經感到很容易的事情。而這種方法是不管用的。

我們的記憶實驗在設計之初就避免讓史蒂夫感到太舒服。隨著他增強自己的記憶能力,我會用更長的數字串來挑戰他,以便他總是能在離自己的能力極限不遠的地方發揮出自身的能力。特別是,每次他背出來了,我便增加數字的數目;他沒背出來,我便減少數字的數目。這樣一來,我把數字的數目恰好保持在他能夠背得下來的程度,同時也總在促使他記住只比之前多一個數字的數字串。

對於任何類型的練習,這是一條基本的真理:如果你從來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適區,便永遠無法進步。比如,業餘鋼琴愛好者在十幾歲的時候就開始上鋼琴課,等到30年過去了,他還在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彈奏著那些同樣的歌曲,看起來,在那段時間裡,他已經積累了數十萬個小時的「練習」,但他絕不會比30年前彈得更好。事實上,可能還比年輕時彈得更差。

同樣,這種現象放在醫學上,也是這個道理,而且,我們有特別有說服力的證據。研究界對許多專家進行過研究,結果發現,已訓練三四十年之久的醫生,在一些客觀績效指標的測量上,比那些剛從醫學院畢業兩三年的醫生更差一些。這表明,那些醫生中的大多數在他們的日常練習中並沒有精進自己的業務,或者也沒能保住他們的能力;他們沒有給自己設置太大的挑戰,或者沒有將自己推出舒適區。出於這一原因,我在2015年參加一個共識大會時,辨別了一些醫學繼續教育的新類型,這些教育將給醫生出難題,並幫助他們保持和精進他們的技能。我們將在第5章詳細探討這一話題。

關於這一點,我最喜歡的例子也許是本傑明·富蘭克林的國際象棋棋藝。富蘭克林是美國第一位著名的天才。他是一位科學家,因其對電的研究而名聲遠揚;又是一位受歡迎的作家和出版家,出版了《窮理查智慧書》(Poor Richard抯Almanack);還是美國第一家公共借閱圖書館的創始人、卓有成就的外交家、發明家等,我們還知道跟他有關的事物是雙焦眼鏡、避雷針和富蘭克林火爐。但他最癡迷的是國際象棋。他是美國第一位國際象棋棋手,曾參加過最早的國際象棋比賽,並在那裡廣為人知。他下了30年國際象棋,老了的時候,他把更多的時間花在下棋上。他在歐洲的時候,和當時最著名的棋手下過棋。儘管他曾給大家提過「早睡早起」的建議,但他自己下起國際象棋來,往往下到早上6點,直到太陽升起。

因此,本傑明·富蘭克林那麼聰明,而且又花了數千個小時來下棋,有時候還和當時最佳的棋手過過招。他是不是讓自己成了最偉大的國際象棋棋手?沒有。他的水平只能說是中上等,從來沒有強大到能與歐洲優秀棋手相提並論的地步,更別說最優秀了。在國際象棋上的失敗,令他感到異常氣餒,但他從不知道,為什麼自己的棋藝無法精進了。如今我們都明白了其中的原因,那便是:他從來沒有逼一逼自己,從來沒有走出過舒適區,也從來沒有進行數小時的刻意練習,而那種練習正是提高棋藝所需要的。他就如同一名在30年的時間裡一直以同樣的方式彈同樣一些曲子的鋼琴家。這種做法,是使自己停滯不前的「訣竅」,而不是使自己技藝精進的秘訣。

[1] 指高爾夫運動中給弱者增加的桿數。——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