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文學經典怎麼讀:從IB中文到批判性閱讀 > 前 言 >

前 言

「文學經典」 「批判性閱讀」,我們常把這些大詞掛在嘴邊,但真正被問起這些詞什麼意思,我們中的很多人怕是答不上來。我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以為「文學經典」指的就是那些封皮上印有「名著」或「中學生必讀書」字樣的書,而除了把它們囫圇吞棗式地讀完,掌握一個故事梗概,熟練報出主人公的名字,自以為很有文化之外,我並不知道什麼是閱讀,遑論批判性閱讀。真正摸到閱讀和詮釋的門徑,並且懂得如何領學生走進文本,是我成為IB中文教師以後的事。在此,我想分享我的經驗,邀你們加入這趟文學旅程,體會曾讓我和我的學生身心搖曳的喜樂與滿足。

一、IB中文:讀經典,讀大部頭書

在我讀書的年代, 「國際課程」是個我聞所未聞的名詞,我上的是傳統語文課,通過高考的選拔,入讀復旦大學中文系。大學畢業那年,一次偶然的機會,我來到上海世界外國語中學參加IB中文教師的筆試,當時我全然不知IB中文為何物,但人生中頭一回愛上了考試題目。我還記得有一部分的題目大略如此:

請寫出你對以下作家和作品的認識和評價,請不要給出文學史教科書中的綜述,而是盡量基於你個人的閱讀體會給出你個性化的認識和評價:

詹姆斯·喬伊斯、加西亞·馬爾克斯、弗吉尼亞·伍爾夫、 《追憶似水年華》 《紅樓夢》 《史記》 《浮生六記》、張岱

當時的我深深被這些題目吸引,我的水筆彷彿自己獲得了生命,在紙上跳著迷人的迴旋舞。交上試卷後,我已經確信,這份工作正是我夢寐以求的。

我是高考體制的獲益者,在傳統語文課中,我的閱讀分析和作文都時常得到語文老師的讚許,但IB中文的課程體繫於我而言是視野的拓展和對傳統語文學習的有益補充,我從中得到的是一種文學思維的激發,這對培養學生終身的閱讀興趣和批判性思維至關重要。

話說到這裡,大家一定都疑惑IB中文課上什麼,和傳統的中學語文課有什麼區別。

以IB中文的文學課(普通水平)為例,學生的學習內容和考核形式大致如下。

IB中文的文學課共由四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叫作「翻譯作品」,主要是閱讀和分析經典外國文學作品的中譯本。IB的官方會有指定書目,每所學校在這個書目中作選擇。

和中學語文課本的閱讀選文不同,IB要求學生讀整本書,比如《局外人》 《簡·愛》等。這個部分IB有規定的教學流程,不再由老師給學生講課,而是學生需要在讀完作品後自行選定一個和文學有關的論題,然後組織一堂討論課,撰寫反思和當堂作文,最終發展為一篇1 800字以內的小論文,寄到校外的IB考官處評分。

就以夏洛蒂·勃朗特的《簡·愛》為例,或許大家很熟悉這部經典名著了,簡·愛到羅切斯特家中做家庭教師,一直聽見這家中有奇怪的女人的笑聲傳出。後來直到她答應羅切斯特的求婚,才得知那個關在三樓閣樓裡的瘋女人就是羅切斯特的妻子。

我只是複述了這部小說最基本的故事梗概,就好比烤鴨店裡將鴨片皮後的那個鴨架,比起香脆多汁的鴨皮、鴨肉以及配合著一塊吃的餅皮蘸醬,完全屬於「雞肋」,所以更精彩的內容還希望大家去讀這本書。為了舉例的方便,我就先用這個「鴨架」 「做湯」:一個很容易想到的選題可以是分析小說中羅切斯特的妻子——藏在閣樓上的那位瘋女人。組織討論的學生可以帶領全班同學一同思考為什麼勃朗特不讓這個人物出現。如果借用戲劇學的概念,這個人物會被稱作「暗場人物」,不讓她出現到底有什麼好處?討論課的形式可以很靈活,組織討論的學生甚至可以佈置預習作業,讓同學們試著幫助羅切斯特的妻子從閣樓裡「越獄」出來,出現在某些重要場景裡,甚至在課堂上演一演!打個比方,當簡·愛和羅切斯特兜兜轉轉,好容易捅破了那層窗戶紙,互訴衷腸,就在這一刻,羅切斯特的妻子不知怎麼跑了出來,站在簡·愛的後面,活像一個鬼魂,羅切斯特臉色大變… …或許大家會感慨,這樣一改好像把《簡·愛》變成了一部現代狗血電視劇了!這樣,學生們就能切身體會到勃朗特或許不希望這部小說會變成這樣子。

當然,這只是一個簡單的例子,在IB的課堂裡學生將以此為起點,從這裡開始討論勃朗特的陰暗風格和哥特小說的聯繫,又或者他會發現後來有小說家簡·裡斯為《簡·愛》寫了前傳《藻海無邊》,它們之間有何關聯?學生會這樣帶著問題走進圖書館,尋找解答,撰寫論文。這篇論文占總分100分中的25分。

第二部分叫「精讀作品」,就中文而言,主要的學習對象是古典文學,如《史記》 《聊齋誌異》。雖然是選讀,但對閱讀量有一定的要求,不是僅只一兩篇,而是可能要讀五六篇甚至七八篇。對於選擇中文高水平的學生而言,還必修古詩詞。

這部分的考核方式是口頭評論。學生會從學過的選段中抽取其中一個,並在20分鐘的準備時間裡寫下提綱。20分鐘一到,他會被請進錄音室就這個選段進行全面評析,而後考官會就他的分析未盡之處向他提問。所有過程將被錄音,接受IB考官的審查。這部分佔100分中的15分。

第三部分是「同體裁編組的作品」。每個學校的選擇不同,有的學校選戲劇,有的選詩歌,有的選散文,有的選短篇小說。以短篇小說為例,學生可能會接觸魯迅、白先勇、張愛玲等作家的作品。這部分的閱讀量比較大,一般是整個經典的選集都要求精讀完畢。

這部分的最終考核形式是試卷二,是在高三下學期時的5月份參加全球統考,試題不針對具體的篇目,而是理論性很強的文學考題,比如:

作家呈現的世界總是淘洗掉現實的渣滓,最終引讀者向善、向美。

就你所學的作品,談談你是否同意這個論斷,為什麼?

IB的考核非常強調學生須活學活用,對文學理論有基本的知識儲備,並且對所學作品十分熟悉,最終在理解的基礎上回答問題。這部分佔25分。

第四部分是「學校自選作品」。這部分沒有官方指定書目,可由學校自行選定,一般會有一個主題。以「城市與文學」主題為例,學生可能會學《長恨歌》與上海、 《城南舊事》與北京。

這部分會要求學生就自己感興趣的論題做一個10~15分鐘的口頭表達,評分也要考慮學生的口頭表達是否運用了足夠的手段(如多媒體、手勢、神態等)吸引觀眾,占15分。

除此之外,高三下學期時的5月份統考還會考試卷一。試卷一是什麼呢?學生將面對兩個陌生的文本,一首詩和一篇現代文小說或散文,選擇其一,然後撰寫論文進行全方位評析。這個考試形式上有點類似中考的閱讀分析,要抓到文本的主旨,鑒賞其中的文學手法,但內核還是有所不同,考官期待看到學生的深度解析和個性化批評(能讀出其他同學讀不出的意味)。試卷一的成績占20分。

二、 《青蛙王子》並沒有看起來這麼簡單

IBDP被公認為全球最難的高中課程,或許和大家關於國際課程的中文課程很簡單的印象恰恰相反,IB中文的課程要求簡直堪比大學中文系一年級的難度要求,這也是IB高水平的學科成績可以抵掉國外大學基礎課學分的原因。

但是,在多年的教學經驗中,我很少看到學生「知難而退」,反而看到這些挑戰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慾。這主要和IB中文的核心課程理念有關:我們沒有參考答案,只要學生言之有理,無論他的答案是什麼!

我們的課堂上有一句名言,來自法國著名的文學批評家羅蘭·巴爾特:作品完成,作者已死。也就是說,如果學生得出一個和權威觀點截然不同的結論,只要他能夠找到充分的文本證據說服同學和老師,他的觀點就必須得到認可。

口說無憑,我以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青蛙王子》為例,看看IB中文課和傳統語文課的學習理念究竟差別在哪裡。

這個故事有多個版本,我不知道大家最初讀的是哪個版本,我兒時讀到的版本是這樣的:

國王有好幾位公主,每個公主都很美,但她們中最小的公主最美。她最喜愛的遊戲是到森林的一口水井邊,把一隻金色的球拋起來再接住。

但是有一天,她把這只球拋起來後,哎呀,糟糕!球掉落到井邊,接著一滾,掉到井裡去了。小公主眼巴巴看著心愛的金球掉下去,無能為力,於是就傷心地哭起來。

就在這時,有個聲音對她說: 「什麼事讓您這麼傷心,小公主? 」

她扭頭去看誰在說話,一瞅,發現是只醜陋的青蛙。

小公主把發生的事情告訴了青蛙。青蛙說: 「沒關係,我可以幫您把球找回來。但是您如何報答我呢? 」

「您要什麼報答都可以,衣服、珠寶、頭上的王冠,都可以! 」小公主說。

青蛙說: 「這些我都不要。但是如果您願意把我當作您的同伴,親吻我一下,那我就潛入水底,替您把金球拿上來。」

之後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青蛙把金球取回來,小公主本來撿起金球就要走的,但是在青蛙的懇求下,公主彎下腰,在這個滑唧唧的動物的臉蛋上親了一下。一瞬間,青蛙變成王子,而後,王子和公主結了婚,永遠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我想問大家,如果讓你總結這個故事的主旨或中心思想,你會得出什麼結論?或者說,如果這是一篇傳統語文考試的閱讀分析試卷,最後一道試題問你:為什麼小公主最終能夠得到王子的愛(美好的結局)?你將如何作答?

答案很明顯,因為小公主善良、守信。

我們會得到單一的結論,對這一題來說,這就是參考答案。這個結論存在什麼問題呢?這裡至少有兩個基本的問題: (1)這個版本是經過後人改動並簡化的,我們剛才得到的非常明確的道德教諭就是後人加進去的; (2)孩子們不需要長很大,就會說「童話都是騙人的」,意思不僅是生活中不一定總有美好的結局,更是指我們得到的這些單一的結論往往不是現實。童話教會我們,善良、守信的小公主一定會嫁給英俊的王子,或者通俗地說,好人有好報,但現實常常與此背道而馳。那麼,既然好人不一定有好報,我們就不要去做好人?當然不是。所以,這個單一的結論實際上在教我們功利地看待道德。時間會教會我們,做好人不是為了獲得報酬,相反,做一個好人比得到任何報酬更重要。

這是我個人對提供單一參考答案的試題所持的一些保留看法。那麼IB中文的思維會如何看待《青蛙王子》這個文本呢?

首先,作為一名IB教師,我知道剛才的這個版本不是收錄在《格林童話》裡的最終版本,所以我會建議學生去閱讀格林兄弟整理的版本,尋找兩個版本的差異。說到這裡,想必大家很好奇,格林兄弟整理的版本和剛才我所敘述的那個版本究竟有什麼不一樣呢?

仍然是國王最美麗的小公主,仍然是她每天都去井邊玩她的金球,金球掉落到井裡,青蛙為她撿回來,到這裡幾乎都一致。

只是,青蛙提出的交換條件不是要公主親吻它,而是「要是您喜歡我,讓我做您的好朋友,我們一起遊戲,吃飯的時候讓我和您同坐一張餐桌,用您的小金碟子吃東西,用您的小高腳杯飲酒,晚上還讓我睡在您的小床上,要是您答應所有這一切的話,我就潛到水潭裡去,把您的金球撈出來」。

公主當然答應了,可是在青蛙把球尋回給她後,公主把之前的許諾忘得一乾二淨,拿了球就往家跑。

青蛙跟在她身後大喊: 「別跑,別跑,帶上我呀,我可跑不了您這麼快! 」

但公主不理睬他,一回家,完全把青蛙拋在腦後。

之後的故事是這樣的:

第二天,小公主跟國王和大臣們剛剛坐上餐桌,才開始用她的小金碟進餐,突然聽見啪啦啪啦的聲音。隨著聲響,有個什麼東西順著大理石台階往上跳,到了門口時,便一邊敲門一邊大聲嚷嚷: 「小公主,快開門! 」聽到喊聲,小公主急忙跑到門口,想看看是誰在門外喊叫。打開門一看,原來是那只青蛙,正蹲在門前。小公主見是青蛙,猛然把門關上,轉身趕緊回到座位,心裡害怕極了。國王發現小公主一副心慌意亂的樣子,就問她: 「孩子,你怎麼會嚇成這個樣子?該不是門外有個巨人要把你抓走吧? 」

「啊,不是的,」小公主回答說, 「不是什麼巨人,而是一隻討厭的青蛙。」

「青蛙想找你做什麼呢? 」

「唉!我的好爸爸,昨天,我到森林裡去了。坐在水潭邊上玩的時候,金球掉到水潭裡去了,於是我就哭了。我哭得很傷心,青蛙就替我把金球撈了上來。因為青蛙請求我做他的朋友,我就答應了。可是我壓根兒沒有想到,他會從水潭裡爬出來,爬這麼遠的路到這兒來。現在他就在門外呢,想要上咱這兒來。」正說著話的當兒,又聽見了敲門聲,接著是大聲的喊叫: 「小公主啊我的愛,快點兒把門打開!愛您的人已到來,快點兒把門打開!您不會忘記昨天,老椴樹下水潭邊,潭水深深球不見,是您親口許諾言。」

國王聽了之後對小公主說, 「你決不能言而無信,快去開門讓他進來。」小公主走過去把門打開,青蛙蹦蹦跳跳地進了門,然後跟著小公主來到座位前,接著大聲叫道: 「把我抱到您身旁呀! 」

小公主聽了嚇得發抖,國王卻吩咐她照青蛙說的去做。

青蛙被放在了椅子上,可心裡不太高興,想到桌子上去。上了桌子之後又說: 「把您的小金碟子推過來一點兒好嗎?這樣我們就可以一塊兒吃啦。」顯然,小公主很不情願這麼做,可她還是把金碟子推了過去。青蛙吃得津津有味,可小公主卻一點兒胃口都沒有。終於,青蛙開口說: 「我已經吃飽了。現在我有點累了,請把我抱到您的小臥室去,鋪好您的緞子被蓋,然後我們就寢吧。」

小公主害怕這只冷冰冰的青蛙,連碰都不敢碰一下。一聽他要在自己整潔漂亮的小床上睡覺,就哭了起來。

國王見小公主這個樣子,就生氣地對她說: 「在我們困難的時候幫助過我們的人,不論他是誰,過後都不應當受到鄙視。」

於是,小公主用兩隻纖秀的手指把青蛙挾起來,帶著他上了樓,把他放在臥室的一個角落裡。可是她剛剛在床上躺下,青蛙就爬到床邊對她說: 「我累了,我也想在床上睡覺。請把我抱上來,要不然我就告訴您父親。」

一聽這話,小公主勃然大怒,一把抓起青蛙,朝牆上死勁兒摔去。

「現在你想睡就去睡吧,你這個醜陋的討厭鬼! 」

誰知他一落地,已不再是什麼青蛙,卻一下子變成了一位王子:一位兩眼炯炯有神、滿面笑容的王子。直到這時候,王子才告訴小公主,原來他被一個狠毒的巫婆施了魔法,除了小公主以外,誰也不能把他從魔法中解救出來。於是,遵照國王的旨意,他成為小公主親密的朋友和伴侶,明天,他們將一道返回他的王國。第二天早上,太陽爬上山的時候,一輛八匹馬拉的大馬車已停在了門前,馬頭上都插著潔白的羽毛,一晃一晃的,馬身上套著金光閃閃的馬具。車後邊站著王子的僕人——忠心耿耿的亨利。亨利在主人被變成一隻青蛙之後,悲痛欲絕,於是他在自己的胸口套上了三個鐵箍,免得他的心因為悲傷而破碎了。

馬車來接年輕的王子回他的王國去。忠心耿耿的亨利扶著他的主人和王妃上了車廂,然後自己又站到了車後邊去。他們上路後剛走了不遠,突然聽見辟里啪啦的響聲,好像有什麼東西斷裂了。路上,辟里啪啦聲響了一次又一次,每次王子和王妃聽見響聲,都以為是車上的什麼東西壞了。其實不然,忠心耿耿的亨利見主人是那麼地幸福,因而欣喜若狂,於是那幾個鐵箍就從他的胸口上一個接一個地崩掉了。

讀完以後,不難發現《格林童話》裡這個稍微複雜一些的版本和先前那個簡化的版本存在本質上的差異:前面那個故事是公主的一個吻解除了巫婆的詛咒;後面那個故事是一個暴力行為解除了詛咒。我們不難理解前面那個行為的寓意:愛可以解除詛咒。但是對於後面那個故事,我們要如何解釋呢?小公主明明言而無信,甚至忘恩負義,這麼糟糕的人,怎麼還能得到王子的愛呢?

為了解答這個疑問,需要對後面那個文本進行細讀,我們會看到故事的進展中青蛙有這樣一些訴求:

(1)讓我做您的好朋友。

(2)讓我進門。

(3)讓我和您一同用餐。

(4)讓我睡在您乾淨整潔的小床上。

這些訴求有什麼暗示?西方有專門研究《格林童話》的學者指出:這裡暗指婚姻的進程。

文本中還有什麼細節支持這個結論?我們來看小公主邂逅青蛙的場景,小公主在玩金球。什麼年齡段的人會沉浸於這類遊戲?孩子。

所以,這裡可以產生另一種解讀,即國王最小的公主眼看已經到了適婚的年齡,但還是沉溺於孩童階段,不願離開父母,走向獨立。

如果我們以這個解讀作為前提,那麼青蛙的醜陋可以解釋為:在小公主眼中,獨立生活是可怕的,婚姻和丈夫都是讓她恐懼的對象。按照這個邏輯,我們如何解釋最後的結局——把青蛙扔出去反而讓青蛙變成了王子呢?

大家記不記得小公主父親的指令是什麼?

「你決不能言而無信」 「在我們困難的時候幫助過我們的人,不論他是誰,過後都不應當受到鄙視。」是小公主的父親要求她讓青蛙進門,和她一同用餐,進入她的臥房。青蛙最後要求睡到小公主的床上也是以「要不然我就告訴您父親」作為要挾。在這個意義上,把青蛙「朝牆上死勁兒摔去」是故事中小公主首次違反父親的指令,而執行自己的意願,也就是對父親說「不」的行為,意味著成長和獨立,也因為如此,她不再恐懼婚姻和丈夫(青蛙變王子)。

三、IB思維:不斷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

我們已經得到一個完全不同的看待文本的角度。同時,結論有著紮實的文本細節作為支撐,所以完全可以被採納,這也就是我前面所說,言之成理,結論就可以接受。但是,IB的課堂上文本是開放的,學生仍然可以表達對這個解釋的不滿,比如,有學生可能會感到這個父親的教諭在故事裡顯得很生硬,又或者,最後那個大團圓結局也顯得很牽強。

如果你也有類似的直覺,我首先想說的是,你的直覺高度準確。確實,在格林兄弟搜集並整理民間故事的過程中,小公主父親的這些教諭是他們添加上去的,原來的故事裡沒有。或許大家聽說過《格林童話》中的故事在民間的原始版本更像「黑童話」,是格林兄弟加上了道德教育,甚至他們的宗教觀, 「淨化」了這些「黑暗」的部分。比如說,在《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的故事裡,為了彰顯白雪公主是個好孩子,格林兄弟會加上白雪公主在睡覺前還專門讀了一會兒《聖經》的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