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彷彿若有光:女主播抑鬱症日記 > 警惕!這些表現也是抑鬱症的信號 >

警惕!這些表現也是抑鬱症的信號

正如我們在蔣術的日記中所看到的,她能正常工作,好像抑鬱症並沒有影響她和他人的關係,但是那種痛苦的、自責的、自殘的、彷彿已經到達生命絕境的感覺不知向何人訴說,說了好像也沒人能懂,只有她自己知道……

抑鬱症的反面不是快樂,而是活力,是感知一切情緒和立即付諸行動去改變的能力。比如,高興、憤怒、悲傷、興奮時,你都能馬上笑、發脾氣、哭泣、興致勃勃;而當自己處於一種糟糕的情境中的時候,會馬上決定下一步怎麼做,並迅速著手實施。抑鬱狀態則恰好相反,抑鬱不是悲傷,而是喪失了活力,因此而變得麻木、遲鈍、做事拖延。每一天,身體是行屍走肉,而內心卻自我折磨、痛苦萬分……由於內耗過大,總是感到非常疲憊,像是有什麼東西用厚厚的帷幔將自己和世界隔開了,而且不停地摧毀和傷害著自己。

以下心理信號同樣也需要引起你的警惕。

1.情感隔離:隔離就像是在你的經歷和感受之間拉上了一道閘門,你能意識到門外發生的事情,但是你卻感受不到隨之而來的情緒。或者是你故意不去感受它,此時,這種隔離就像是一種自我保護。在一些缺乏愛的家庭裡,多年來家庭成員之間不僅不去表達情感,就連相互之間表達情緒的能力也好像喪失了。這是因為長期以來的家庭氛圍讓他們感覺到,向自己的父親、母親或是伴侶表達情感和情緒是危險的,有可能遭到親人的言語攻擊,甚至親人有可能日後舊事重提,傷害了自己。因此,家庭成員把自己都變成離開了水的魚,盡量不去表現生命活力,就那麼半死不活地待著,這樣反而是安全的。但如果一個人的童年長期陷於這樣不健康的家庭氛圍裡,看到每個家庭成員都戴著「面具」彼此隔離著,從不相互表露真實的情感和情緒,只是湊合地活著,那麼這樣的孩子在成年後產生「習得性無助」的概率會大大增加,而這種非常具有破壞性的家庭氛圍,也會增加每個家庭成員患抑鬱症的風險。

2.不明原因的軀體化症狀:這是病人在用身體表達憤怒,這些總也檢查不出來病因的難受的症狀其實是心理信號,和真實的身體狀況沒有什麼關係。我們都見過這樣一些人,或者我們自己就是如此:總有難以緩解的疼痛,不是腰酸腿疼就是肩膀疼;或者總是感覺很疲憊,休息後依然覺得疲憊;容易因各種刺激而發脾氣;或者動不動就嘔吐、眩暈、胸口悶、心慌心悸、拉肚子或者腸胃不好;有時候喉嚨裡像是堵著什麼東西;去醫院反覆做各種檢查,結果又確實沒什麼問題。其實這是病人在用身體表達「你幫不了我」或「你對不住我」「我病了,所以你應該優待我」「我病了,所以你不能對我期待更多」。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弱勢控制」,雖然病人的身體是不自覺地表現出莫名其妙的不舒服,他自己也確實感到不舒服,但這只不過是「內在憤怒的軀體化」,與身體無關,而是與心理有關。其實這是在傷害自己,也在傷害親密關係,而且自己還不需要為傷害負責——都是別人害的。

3.拖延:在現代社會,隨著社交網絡的出現,拖延症患者的數量越來越多。明明前三天能從容做完的事,一定要拖到最後三小時才手忙腳亂地拚命趕;明明事先安排好的計劃,一定要拖到最後一分鐘才去實行;明明知道有那麼多事情堆在眼前,但就是要東瞅瞅西轉轉,一會兒瞄兩眼pad,一會兒刷刷朋友圈;好不容易打開電腦了,又逛會兒淘寶,上會兒貼吧,再看看微博上誰跟誰又打起來了,然後……你困了!可這一晚你什麼也沒幹。後來你發現自己幹什麼都拖,拖到自己忍無可忍時還在拖,你終於在日復一日的與自己的對抗中,將你的拖延症由早期拖成了中晚期,成為來自「拖拉星球」的「超級名磨(磨蹭)」。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資深心理咨詢師簡·博克說:「全世界拖延者的數量越來越多,互聯網是罪魁禍首。……網絡越來越成為人類逃避工作的首要借口和避風港。網絡觸手可得,一天24小時,一周7天永不停息,隨時可供打發時間,任何時候都可以在上面衝浪、聊天、看電影、玩遊戲,這比工作要容易得多。」

拖延症的形成也有著很複雜的心理因素,仔細看來,這些因素和形成抑鬱症的心理原因真的很相似。

A.由於生活目標長期沒能實現而產生的自我挫敗感;

B.由於過分追求完美而導致的心理壓力:一直想做到最好,於是一直開始不了;

C.由於不能承受試錯而產生了心理壓力。害怕被抱怨和被指責,因此表現出自信心不足的特點。

拖延症有可能是抑鬱症的前奏。假如你陷入「拖拉星球」無法自拔,建議你找心理醫生做做抑鬱症測試量表吧。

4.生活漫無目的,並為此感到內疚:我們常常聽到有人歎息「活著可真沒勁」,可事實上你看到他的狀態往往是懶散著什麼都沒做。真正的懶人不會因為自己的「懶」而有內疚感,懶漢往往自得其樂;但是有抑鬱傾向的人,往往因為自己「打不起精神」,不能投入地熱愛生活,找不到生活的動力和價值而對身邊的至愛親朋感到萬分愧疚和抱歉,進而不停地自我指責——你看我都這麼懶了,你們還對我這麼好,你們應該放棄我,這一切都是我的錯。

5.停不下來的自我虐待和被動攻擊:常常強迫自己拚命工作,覺得只有忙起來才能找到價值感,不敢停下來,停下來就覺得空虛、混沌,甚至絕望,比如我們很常見的「工作狂」;常常故意把自己的生活搞得很亂,或者故意破壞親密關係、故意做出令親人傷心的事,然後跟自己生氣,不停地埋怨自己「沒辦法,我就是這麼差,我是個衰人、爛人、霉人,我不能改變自己,我就是沒有辦法好好生活」,比如那些令人頭疼的家庭中的「問題少年」;常常在他人面前表現出旺盛的鬥志和所謂的「正能量爆棚」,整個人猶如打雞血一般亢奮——「歐耶,我是最棒的!」不停地催眠自己「我很強大」,可是又在獨自一人時陷入虛空悲傷的感受裡,自歎自憐,覺得自己弱小、無助,甚至卑微如螻蟻;一會兒目空一切,一會兒妄自菲薄(這也是典型的雙相情感障礙的表現);有強迫行為出現,強迫自己一次只能完成一件事,強迫自己完成任務的順序不能被打亂,頭緒一多就完全不知所措,並伴有恐懼感;時常有虐待自己的行為或有受虐傾向,允許他人用暴力或冷暴力的方式長期虐待自己,而對此非常麻木,並不感到憤怒。

6.消極的自我對話和被動的狀態:「我不行!我沒用!我糟糕之極!」「我有毛病!我活著對不起很多人!」「我的人生沒有希望了!我厭惡我自己!」

一旦生活出現了波折或者不順,抑鬱症患者的內心就會首先出現這些自我指責的聲音,彷彿是腦袋裡藏了一個停不下來的批評者。這些批評的聲音如背景音樂一樣,吵得人無法專注於解決問題,使人陷入沮喪的情緒中,無法自拔,更無力行動!

因此他們總是被動的,彷彿被更強大的某種力量或者某個人的意志所操縱,不可能對自己的生命和生活狀態真正地負起責任來。其實那個操縱他們的聲音,是他們對自己的「不接納」。

7.不斷否定他人:一個人對自己充滿指責,就不能對他人表現出真正的寬容和友善,即便表現出「與人為善」的好脾氣的樣子,也不過是一種討好,並不是對他人的真正接納。我們常常見到很多對孩子非常嚴苛的父母:孩子做什麼都是錯的,孩子怎樣表現都不能令她完全滿意。孩子考了99分,她會因為那失去的1分而對孩子大加指責;孩子永遠都不如鄰居家的「小明」懂事聽話,甚至成年後孩子給她買禮物也都會被斥責是在亂花錢。總之,無論如何,孩子的表現都不能令其滿意。還有一些伴侶的關係也呈現出非常挑剔的破壞性,比如,有些妻子永遠挑剔丈夫:不思進取、不求上進、不懂浪漫、不負責任、不夠愛自己、對家庭的付出不如自己多。她們不停地將自己的丈夫跟別人的丈夫相比較,不斷地表現出對婚姻的失望透頂,總之就是這輩子跟這麼個人結婚實在是虧大了。但是她們又將不肯結束關係的原因歸為「為了孩子,湊合唄」,而自己並不去經營和改善關係,只是自顧自地尋求道德上的滿足感,將自己活得不幸的「罪魁禍首」由丈夫轉嫁給了孩子,最後將自己不幸福的人生完全歸結為:你們毀了我,都是你們害的!

8.其他具有破壞性的行為:比如,暴力或冷暴力、暴飲暴食、嗜睡、拒絕運動、濫用藥物、酒精成癮、上網或遊戲成癮、性成癮、吸毒……

以上這些都是你的行為向你發出的求救信號——「快,幫我,別被表面現象迷惑,我可能是有抑鬱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