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蜥蜴腦法則 > 行為與態度,哪個更容易改變? >

行為與態度,哪個更容易改變?

事實上,行為比態度更易改變。

人們總認為行為源自內心深處的某些品質,但我們對自己的行為往往有迥然不同的解釋。我們會覺得我們的行為是環境促成的,如果環境變了,我們就會改變自己的行為,但我們依然會保留著原有的態度。

人們的行為是態度與環境雙重影響的結果。環境對我們行為的影響比我們認為的更強烈。態度會抗拒改變,而環境則是多變的。如果你能改變人們所處的環境,你就能改變人們的行為方式。

為了讓你推薦的選項更有說服力,請盡力想想家中、工作場所、學校或商店的環境可以做出哪些改變。

一個從事銷售的說服者可以通過改變商店中物品的價格、銷售方式或貨物位置等環境因素來改變我們的購買選擇,同時又不觸及我們的態度。儘管我們可能更喜歡玉米片,但脆谷樂(Cheerios)買一贈一的活動也許會使我們選擇購買後者。通過改變銷售方式,銷售者避免了觸動我們的「智力抗體」。

比起凱馬特超市(Kmart),我也許更願意去沃爾瑪購物。但如果我的附近有一家凱馬特超市開張的話,我很可能會經常光顧凱馬特,但這並不能改變我更喜歡沃爾瑪的態度。環境改變了我的行為,但我的態度依然未變。

改變環境比買一贈一或建一個超市要容易得多。平時你可能更愛吃曲奇餅乾,而不是梨子。但當你餓了,梨子就放在手邊,曲奇卻沒有,那麼你選擇梨子的可能性要高得多。你的行為變了,但對曲奇的偏愛沒變。

我們的許多行為並不涉及有意識的態度。我們的內在蜥蜴,即我們的自動式思維繫統,主宰著我們大部分的行為。我們常常在沒有仔細考慮的情況下就開始行動,也不會細想我們的行為是否符合我們的態度。

著名的美國哲學家和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早在1899年就說過,我們99%的活動都是純粹自髮式的活動。最新的心理學研究也證實了他的這一見解,我們的多數行為都是環境影響而非深思熟慮的結果。

如果超市收銀台旁邊的架子上放著一籃蘋果,作為回家路上的零食,我可能會買一個蘋果而不是一支棒棒糖。但這並不影響我對蘋果或棒棒糖的態度。

當你說服別人的時候,不要從問「我該怎麼改變人們的想法」開始,從問「我該如何改變他們的行為」開始吧。改變人們的行為可能與改變他們的想法有關,但也同樣可能無關。

泰勒和桑斯坦合著的暢銷書《助推》提供了大量機構和政府通過改變人們的決策環境來幫助人們更好地決策的例子。更好的決策並不要求先轉變態度,但它們可能會使態度跟著自己的決策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