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安全感 > 第6節 依戀關係:基礎安全感的根據地 >

第6節 依戀關係:基礎安全感的根據地

你也跟我媽美得一個人似的。

——平兒

母親是第一個照顧我們的女人,父親是第一個我們認同的男人。和父母的互動,是自己一生的預演。在這個時候我們會定義好「我」(I)是什麼,從而設定一個模式,之後的每個生命環節,都在重複(或試圖修正)這個模式,不管你感覺得到還是感覺不到,願意還是不願意。弗洛伊德在《自我與本我》中把它叫無意識動機。

例如我們發現有這樣的人,他們所有的人際關係都會落入相同的結果。如一個施惠者在其每一次恩舉之後總要被他的受惠者憤怒地拋棄,各種各樣的受惠者都會這樣,因此他彷彿注定要嘗遍所有忘恩負義的痛苦。又如有一個人,他所有的友誼都會以朋友的背叛而告終……有一個婦人,連續嫁過三個男人,每個丈夫都在婚後不久身染重病,並且臨終前都得由她來照料。

先說和母親的互動。梅蘭妮·克萊因在弗洛伊德的基礎上把嬰幼兒期劃分得更加詳細,闡述得更加深刻。她說,0~6個月是子宮的延續期。嬰兒剛剛從它安全、溫柔、自給自足的小宇宙裡脫胎而出後,認為宇宙仍然是他那個小小的宇宙,他還不知道存在另外一個大世界,他甚至不知道自己和母親已經分開了。在他看來,他自己就是宇宙,母親就是宇宙,母親是自己四肢的延伸。總之,我=母親=宇宙。他認為自己是創世的神明一般的存在。

如果嬰兒發現:哎,一哭就抱我,一哭就抱我,於是他會認為:我是被這個世界/母親/我自己接受的,這個世界/母親/我是安全的。當母親如此對待他的時候,他心裡最初的那個空洞就被填滿了,也因此擁有了生命最初的生長力量。弗洛伊德說:「我發現,那些認為自己被母親喜歡或偏愛的人,在生活中會展示對自己的信心、無法撼動的樂觀,常常顯得英勇,而且總能獲得真正的成功。」

如果母親對嬰兒的需要不敏感,他受到驚嚇或做噩夢時沒有得到及時的背後輕拍和語言撫慰,需要自己哭得沒勁兒了拉倒,恐懼就會在幼小的心裡烙下一個痕跡,「現實比噩夢更可怕」的信念儲存在日益發展的腦組織中。他就會得到一個根本性的定論:宇宙/母親/我是恐怖的,是不安全的,是令人不舒服的。於是他總想鑽回母親的子宮中去,回到自己曾經的安全狀態中去。但是鑽回去意味著停止生長,甚至死亡,所以,生的本能會強烈反對這個意向,於是引起極大的心理衝突。固著在這個階段,人會抑鬱,還會患幽閉恐懼症,所以喜歡逃跑(四處流浪、頻繁跳槽等)。但是逃到哪裡去呢?那個企圖折回子宮的「我」一直如影隨形,跟著長大的「我」走到天涯海角,於是我們會用一生去自動演繹一個早就定好的預言:宇宙/母親/我是不安全的,我要逃避或躲開。

嬰兒認為自己和母親是一體的,為了獲得真正的出生,它要經歷一個和母親先分裂再統一的精神過程,瑪勒把6個月以後稱為「分離&個體化期」。6個月以前,嬰兒的知覺統合能力還沒有發展起來,他感知到的都是光影、聲音的碎片,而不是完整的物體;6個月後,他的知覺統合能力漸漸發展起來,可以把外界的碎片組織成一個個獨立的整體,但當他看清媽媽的第一眼時,忽然有了一個重大的發現:原來自己和母親不是一體的,母親並非我們自己的一部分,而是另外一個個體。

多麼痛的領悟啊!他從獨立的神明一般的存在,一下子分裂了。這是宇宙發生的第一次分裂,他第一次感覺宇宙不是一體的,母親是一個非我(other)個體,她才是存在的宇宙,那麼,我是誰啊?總之,母親≠我,宇宙=母親。

從宇宙中分裂出來,又找不到自己存在的證據,讓他感到震驚和痛苦,難以適應。他第一次感到存在危機,感到自己並非自給自足的神明,自己只是作為宇宙母親的參照物而存在,也許自己只是一個影子。自我和母親的分離,是一個很重要的發現,從此,生活中的其他發現接踵而來,都是這第一個發現的變體,每一次分離都讓他感到痛苦。

這時無法協調的焦慮,會讓嬰兒整夜地啼哭,他不接受這個現實,他不認同自己和非我斷裂的事實。當他拒絕認同非我的存在,也就是在拒絕承認自己的存在;當自己不存在了,死亡焦慮開始發作。為了調和這種痛苦,他開始依戀母親,離不開她,看不見她就彷彿整個世界都沒有了,因為自己只是一個影子。

當嬰兒意識到自己不是母親,分離的焦慮迫使他進行一個妥協性的選擇,開始把非我的母親做精神上的內化處理,以她來定義自己的存在。這要經歷三個階段:喜歡→認同→同化。如果母親的反應敏感,能夠通過積極的撫觸來平息它的焦慮,他就開始喜歡非我,認為自己不是一個影子,而是一個和母親一樣的個體,他第一次有了「我」的概念。

這時他會獲得一個概念:雖然我(I)和非我(other)是分離的,但分離可以不痛苦,非我(other)是安全的、溫柔的。當他覺得非我是安全的,就開始認同我(I)可以獨立完整地存在,並把自己的內在世界加到所幻想的非我世界/母親身上,內化母親這個非我宇宙。這是和母親分裂之後,人進行的第一次整合和統一,以後的每次整合和統一,都帶著這第一次的影子。自此,母親雖然物理上不是我,但精神上是我的一部分,所以她成了生命中第一個重要他人,她決定了整個宇宙的基調。愛上任何一個其他人,都帶著這第一次戀愛的影子。

依戀(attachment)是嬰兒個體和母親發展起來的一種特殊的、積極的情感紐帶,就像一條無形的臍帶。嬰兒總是試圖維持與母親的接觸,當母親不在時,嬰兒煩惱,嬰兒和母親在一起會更加輕鬆快樂,而與其他人在一起則焦躁不安。依戀會從根本上決定人的情緒、情感和社會性行為,形成其人格特徵以及對人際關係的基本態度。依戀是3歲以前建立起來的,而大腦在3歲時的腦重平均已經達到1000~1100克,基本上到了成人的3/4。如果成長過程中沒有發生太大的變故,一個人基本上就初步定型了,尤其是安全感這種東西。弗洛伊德也認為:在性蕾期(幼兒園階段),人格就已基本定型。沒有和母親建立正常的依戀關係,就無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更無法建立良好的情感關係,對世界充滿不信任,投射到自己身上,就是最基礎的、揮之不去的不安全感。

母親對嬰兒所發出的信號是否敏感,在依戀中起著關鍵的作用。如果母親對啼哭的孩子產生疏遠,他就會對媽媽/非我宇宙產生矛盾的情感,既愛又恨。當他無法協調交織的愛恨,就會陷入極度的抑鬱;或者他會把母親/非我宇宙分裂成兩個,一個是好的,一個是壞的。這個壞的非我宇宙,是不安全的,未來的所有不安全感,都是這份不安全感的變體和回溯。這種分裂還是精神分裂的雛形。

哈利·哈羅(Harry Harlow)是美國歷史上最具創造性和毀滅性的心理學家之一。為了研究嬰兒和母親(主要照顧者)的關係,哈羅用恆河猴做了一系列血腥的實驗。他給小猴子做了兩個代理母親:一隻毛茸茸的,一隻冷冰冰的。毛茸茸的那只外面蓋著軟墊,但是沒有奶;冷冰冰的那個由鐵絲做成,但胸部有管子,可以喝奶。

小猴子會愛哪個母親呢?小猴子會抱住毛茸茸的媽媽,開始晃(在羊水中它也是晃的,它感到不安全,想回去)。餓得不行了,就跑去喝口奶,喝完後立即跑回來黏著毛茸茸的媽媽。

哈羅說:看,「有奶便是娘」是不對的。孩子要喝奶,但還有更重要的生理需要,不然它會焦慮,這種焦慮是物質無法消除的。哈羅把小猴子需要的這個東西,叫作撫觸(contact comfort),也就是肢體觸覺的溫柔感知。

觸覺上的舒適是所有情感建立的基礎,是嬰兒健康的認知模式的開端。母親的撫觸,會讓嬰兒經歷情感高潮,血液把營養和精神快感一起運往並儲存在迅速發育的大腦組織中。情感高潮是大腦和神經系統發育的基礎。如果撫觸被剝奪,就很難發展腦組織,腦組織不健全,人格中就沒有溫暖的載體,於是世界自然會變得冷漠和不安。這時的冷感會為之後所有的感覺奠定基礎。孤兒院的孩子的腦成像明顯異於正常兒童,所以如果你有時間,不如去那裡給予擁抱,這種比食物和金錢更加重要的東西。

母親的撫觸還會決定我們的身體狀況。在一個分實驗中,有些小猴子只有鋼絲母親外加奶水,有些小猴子則有柔軟母親外加奶水,結果發現,鋼絲母親養大的小猴子,消化牛奶困難,胃口不好,大便較稀,經常拉肚子。哈羅說:缺乏身體的撫觸,對嬰兒來說會造成精神壓力和緊張,並轉移到身體上,當然也會轉移到智力上。而醫學心理學發現,缺乏撫觸,會減少嬰兒的皮質類固醇,無法生成各種激素,導致身體和大腦組織發育異常,還會使免疫系統受損。

失去和母親的連接後,基礎安全感幾乎立刻跌到冰點。當那些塵封的記憶都沉澱到潛意識最底層的時候,我們不會記得自己當時是怎麼焦慮不安的,我們只是知道自己就是個焦慮不安的人,並用一生去演繹這份焦慮不安的自我預言,不管你願意不願意,知覺得到還是知覺不到。

如果一切發展順利,非我的母親被順利整合進「我」,嬰兒會再次變得完整。這個合二為一、再次自成一體的嬰兒,開始遇到了人生另一個重要的發現。他發現:原來,母親並不是全部的非我,在母親之外,還有另一種更大的非我。總之,我=母親,宇宙=我/母親+非我。

他對這個新的非我的世界充滿了好奇(這時他還不懂得恐懼,恐懼是後天激活並培養的),開始不斷嘗試接觸非我世界,並把自己的內在世界加到所幻想的非我世界上,試探其是否安全,如果安全,就再次內化。

於是,他開始了自己的探索。他開始嘗試從母親身邊爬開或蹣跚地走開,暫時離開母親去探索未知的非我世界,然後在累了或哭了之後,他們會回來,再次回到她的懷抱——我——裡面來,回到自己的基地和根源中來。他需要並可以忍受和母親的暫時分離,其他所有的分離能力,都從這次分離而來。

母親是安全感的基地,在哈羅的實驗中,小猴子把柔軟的母親作為自己的基地,到處探索,一遇到驚嚇或新鮮事物,就會縮回來,尋求安慰和保護。把小猴子放到一個新的環境中,它會感覺有點害怕,會先抱著這個柔軟的母親,但是又由於好奇的天性,會到處探險,探索未知的環境。一嚇到,它就跑回柔軟母親的身邊,一會兒才會再出來。如果柔軟母親不在,它就會嚇得幾乎癱瘓,縮成一團,吸自己的手指。

在恐懼試驗(fear test)中,哈羅給小猴子呈現一隻嚇人的亂叫的泰迪熊,代理母親不在的時候,小猴子會縮成一團,根本不敢看這個怪物。但是當柔軟母親在場,它就不怎麼害怕,而且,經常會去動動那只熊,有時還攻擊它,撓它一下就往回跑。

母親是一種精神上的存在。古希臘神話中的安泰,是海神波塞冬和大地母神蓋亞之子,他從來都不會受傷和疲憊,他的身體一接觸到大地就能瞬間滿血。後來赫拉克勒斯把他舉在空中殺死了。母親從來都是人力量的源泉。女孩抑鬱了、生病了,就和母親同睡幾個晚上,基本上就緩過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