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安全感 > 第5節 關鍵期&固著:安全感的滯留階段 >

第5節 關鍵期&固著:安全感的滯留階段

我總感覺自己還是那個頂著風、冒著雨、騎著自行車馱你去第二教學樓上自習的小伙兒。

——馬翁

1920年,在印度加爾各答東北的一個小城,發現了一頭母狼領著兩個裸體的女孩,其中大的七八歲,小的兩歲。小的很快就死了,大的一直活到1929年,名叫卡瑪拉。

她們剛被發現時,行為和狼一樣:爬著走路,白天睡覺晚上活動,怕火、光和水,不讓人替她們洗澡,只知道餓了就吃飽了就睡,只吃肉——放在地上用牙齒撕開吃,不會說話,每到午夜後就像狼似的引頸長嚎。不過她們很快學會了向女主人索要食物和水,就像家犬一樣。

七八歲的卡瑪拉,只有6個月嬰兒的智力,2年後才學會直立,6年後才學會了行走,但跑時還得四肢著地,4年裡只學會6個詞,聽懂幾句簡單的話,7年裡只學會了45個詞並勉強學會說幾句話。卡瑪拉死時已約17歲,但智力只相當於三四歲的幼兒。

卡瑪拉的發育說明,身心發育有一個關鍵期,發育不好就會停滯在那個階段,錯過去之後其實很難再補回來。

腦的重量,新生兒平均約為400克,約為成人腦重的1/4;1歲時大腦重約600克,約為成人的1/2;3歲時增至約1000~1100克,7歲兒童約為1300克,基本達到成人的平均腦重1400克。大腦一旦成形,改變起來也只是邊邊角角的縫縫補補了。所以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是絕對有道理的。在兒童階段,人類逐步學會了正常的思維和感情,並將這些思維和感情變成相應的腦組織加以保留,錯過了每個階段的關鍵期,那塊大腦就不會再有太大機會重新塑造了,二度發育其實非常困難。

精神分析總會追溯到人的嬰幼兒時期。在不同的成長階段,人的主要生活經驗是不同的,每一階段都有集中而特定的需要,有自己需要滿足的情感體驗。從嬰兒到成人的心理發展階段以力比多精神原能的投放部位來劃分,可以分成「口欲期」「肛欲期」「性蕾期」「潛伏期」和「生殖器期」5個時期。

弗洛伊德的人格發展五階段

力比多的投放區域需要被滿足,是否被滿足所形成的無意識記憶最為深刻,對人格結構、心理過程、個性特點形成的影響是根本性的。如果缺乏滿足,沒有順利度過相應的關鍵期,精神就會固著在那個階段,形成情結。固著的心理能量會阻止後期的經驗加工、心理建構與人格的發展,導致個體很難向下階段繼續發展。從此,人有一半就停留在了這個階段,另一半則隨著身體的成長離開。

兩個分離的半靈魂總是企圖再次融合。長大的一半一生都在企圖回到固著點,重新體驗並讓這個階段的力比多重新釋放一次,方可開始真正的精神成長,並一次次以失敗而告終。時間錯位的滿足尋求往往是失敗的,挫敗感會帶來進一步的壓抑。最後,所有被壓抑的情緒都會變形成另外的樣子以更加醜惡的形式表現出來,拒絕(冷漠)、攻擊和情感勒索等成了本能,完成焦慮的投射,一生持續釋放負能量。受害者變成了施害者,尤其針對自己最親近的人。

遭遇重大挫折時,人還會倒退(regression),比如吮吸手指。倒退是面對創傷性事件時的不健康防禦方式,人會退回曾經的安全時期,也就是固著點之前的某個階段。吸吮手指是因為他內心中有一股強大的力量,總渴望著退行到嬰幼兒狀態,繼續在媽媽懷裡吃奶。因為他知道:退回到那個時候,人們是愛他的,包容他的,他是安全的。如果母親並沒有給嬰兒安全,那麼發生倒退時,人就會倒回子宮時期,那裡才是安全的。倒退回子宮,就如同進入墳墓,這就是抑鬱和自殺傾向的根源。

埃裡克森的畢生發展八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