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 面具之下的面孔 >

面具之下的面孔

擁抱完整的自我,追求內心的安寧,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只要你肯側耳聆聽內心深處的聲音,願意釋放心中積壓的負面情感,追求更加自由的生活,就可以讓這個過程一直持續下去。我們必須卸下偽裝,懷著平常心去看待那些曾讓我們恐懼或憎恨的東西。海倫‧舒曼(Helen Schucman)在《奇跡課程》(A Course in Miracles)中寫道:「我心中的怨恨,使我看不到世界的光芒。」不要陷入這樣的狀態。

要從表層的、虛假的自我中解脫出來,需要心靈的寧靜,因為只有在寧靜中,你才能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在我們每個人的面具之下都潛藏著無數張面孔,每一張面孔都有自己的個性,這是因為每一張面孔都是我們的一種亞人格(sub-personality),都代表了我們的某種特質。如果我們能夠承認和接納自己的所有特質,就可以跟這無數個「自己」自由交流,並從中獲得無比寶貴的經驗。

我在沒有學會與自己的亞人格交流之前,總是期待著別人替我解決問題,找出我身上不對勁的地方。我嘗試過各種各樣的心理治療,也曾相信算命術和占星術。每當我感到憤怒或悲傷的時候,就會覺得自己有些地方不對勁,於是花錢去見各種各樣的「專家」,請他們指出我的問題所在。如果他們的解釋是我樂意聽到的,我就會覺得他們很聰明。如果他們的解釋是我不願意接受的,我就會再去找其他的「專家」,直到聽到我想要聽的解釋為止。

其實我一直都知道,這樣的生活方式非常糟糕,一定還有更好的方式。難道我就不能自己瞭解自己,非要通過別人的解釋來認識自己嗎?現在我已經認識到,我們的內心原本就有非常強的自我恢復能力,只要一點點引導,就可以讓我們找回完整的自我。與自己內心深處的亞人格談話,就是一種非常好的自我引導方式。

我們首先要鑒別和區分自己心中的各種亞人格,然後再與之交流,最後才能重新承認和接納這些亞人格所代表的特質。要做到這一點,我們不妨給自己的亞人格取名,因為名字是鑒別一種東西的最好辦法。綜合心理學的創始人羅貝托‧阿薩吉歐利(Roberto Assagioli)曾說:「如果我們把某種東西認做我們自己的一部分,就會為它所控制。如果我們能鑒別這種東西的性質,並且把它與我們自己區分開來,就可以控制它。」例如,我無法接受自己身上有好發牢騷的特質,所以就把代表這種特質的亞人格命名為「好發牢騷的旺妲」,這樣一來,我不僅不再覺得這種特質不可接受,而且還會覺得「旺妲」是一個很有趣的人,願意跟她聊上幾句。一個簡簡單單的名字,就可以讓「好發牢騷」這種特質經歷從第一人稱(「我」)到第三人稱(「她」)的轉變,讓我能夠用更客觀、更平和的態度看待這種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