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人是如何學習的 > 譯者序 >

譯者序

世界進人以信息技術為中心的高新技術發展時期,繼信息高速公路之後,一種新的經濟形態——知識經濟已經給人類社會各個領域帶來了衝擊。為了迎接挑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四種基本「學會」作為21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和學會生存。可以說,學習已經成為當今研究的熱門話題。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受美國教育部教育與改進辦公室的委託,由16位美國學習研究專家組成的學習科學發展委員會對人類學習的科學基礎及其在教育中的應用進行了分析研究。該研究歷時兩年,最後以論著的形式表——《人是如何學習的:大腦、心理、經驗及學校》。第一版出版後,國家研究院(NRC)成立了第二個委員會,即學習研究與教育實踐委員會,目的在於繼續前一研究項目,探索更好地將學習科學方面的研究發現與實際的課堂教學連接起來的關鍵的問題。《人是如何學習的》(擴展版)是國家研究院(NRC)行為與社會科學以及教育兩個委員會的研究成果,是在原來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地擴充第一版中提出的一些基礎研究項目的結果。

本書的新穎之處在於吸收了認知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神經科學、人類學等領域的重要觀點和例證。認知心理學的研究加深了人們對能力表現的本質和知識組織原則的理解,而這是構成人類解決學科問題的能力基礎;發展心理學的研究向我們展示了兒童能夠理解大量的生物學基本原理、自然界因果關係、數字概念、故事和個人的意圖;學習和遷移的研究揭示了構建學習經驗的重要原理,這促使人們在新的情境中積極運用以往的經驗去組織信息、建構理解;社會心理學和人類學的研究成果清楚地表明,所有的學習離不開特定的文化模式、社會規範和價值期望,這些情境以強有力的方式影響著學習和遷移;神經科學的發展日益為從實驗室研究中獲得學習原理提供證據,揭示了學習是如何改變大腦的生理結構和大腦的組織機能的;對學習環境設計和評價的合作研究為教師瞭解不同情境的教學本質提供了新見解;技術的研究使創設真實的學習情景和對話空間成為可能,為支架式學習鋪平道路。這些真知灼見開闊了我們的視野,加深了我們對「人是如何學習的」的理解,使我們能夠更加從容地面對學習革命的挑戰。

人們對有效學習的觀念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教學研究的重點已從如何教轉向如何學,從結果轉向過程,從機械操練轉向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學生不再被看成是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知識的建構者和生成者。學習者帶著豐富的先前知識、機能、概念、信仰和習慣進人正規教育,而這些已有知識極大地影響著他們的記憶、推理、解決問題、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教師只有把學習者帶到學習任務中的已有知識和觀念作為新學習的起點,並給予學生多一點學習和建構的機會,才能促進學生的學習。本書並不否認事實對於思維和問題解決的重要性,但是研究也清晰地說明了「有用的知識」並非是對無關事實的簡單羅列。專家的知識是圍繞重要概念或「大觀點」來聯繫和組織的,直接指向知識的應用場景,支持理解性學習和知識的遷移,而不僅僅局限於對事實的記憶。既然人們重視理解,那麼他們就必須學會把握理解和獲取更多信息的時機。他們應該學會自我調控,學會評價他們對他人意圖的理解,選擇支持他人觀點的理據,並能依據現象提出假設和驗證理論。

對學習環境的設計意味著人們需要重新考慮教什麼,怎樣教以及怎樣評價學習的問題。有效的教學始於學習者帶入教學環境的已有知識,包括文化實踐和信仰,也包括學科內容知識。人們也許獲得了知識,但是卻不能在特定的環境中有效地激活所學知識。學習者中心環境試圖幫助學生把其先前知識和當前的學習任務聯繫起來。評價問題也代表了看待學習環境設計的重要視角。反饋對學習來說是最基本的,但是課堂上的反饋並不常見。學生的測驗和論文可能得到分數的評定,但這些都是學習結束時的終結性評價,還需要形成性評價,為學生提供修正或改進思維和理解的機會。

本書強調技術是人類學習革命的重要成分和催化劑。由於許多技術都具有交互性,因此現在我們可以很容易地創設教學環境,在這種環境中學習者能夠通過實踐來學習、獲得反饋和不斷地改進個人理解以及建構新知識。技術能夠幫助人們把那些難以理解的概念直觀化,如區別熱度和溫度。學生們還可以使用校外環境中使用的類似工具——直觀性軟件和建模軟件來提高他們對概念的理解,並使學校環境向非學校情境遷移成為可能。技術為我們打開了通向巨大的信息源的通道,人們可以從數字圖書館、數據庫,以及其他能夠提供信息、反饋和啟示的人那裡獲得大氈的信息。技術還可以促進教師、管理人員和學生的學習,增強學校、社區與家庭之間的聯繫與溝通。

本書認為未來的學習研究應關注學習科學的研究基礎、科學學習的基礎、學習科學的新方法論、學習科學研究中的合作、學習技術的研究和教師的專業發展。在學習科學的研究基礎方面,建議加強認知、學習、教學方面的基礎研究,技術、神經認知、社會文化因素、學習與學習環境、教與學之間的相互關係的研究,以及形成性評價體系的研究。在科學學習的基礎方面,建議關注研究性課程以及在真實環境中影響研究知識向有效教學方法轉換的因素,幫助學齡前兒童發展表徵結構,組織合作學習環境,確定能夠有效測量科學學習的評價類型。在學習科學的新方法論方面,建議開發一些原創性的(特別是以加強學習科學方法論基礎為目的)支持性機制。在學習科學研究中的合作方面,建議政府機構和研究基金組織應明確地支持在學習科學領域進行多學科的合作。在技術的研究方面,建議建立國家數據庫以鼓勵合作。在教師的專業發展方面,需要研究來決定各種類型的專業發展活動的效能,包括職前、在職研討、工作坊、暑期學院等形式。我們還應該開發和測試新的課堂教學工具,培訓教師和管理者的技能,進一步研究人的學習以及應用技術。這些能夠提供動力機制,來把人是如何學習和教學的研究進展融人不斷協調和改進的循環體系中。從改進教育的利益出發,通過這些合力把研究和實踐結合在一起。

總而言之,過去的十年見證了人類有史以來學習理論發生的最本質與革命的變化,人類已經進入創建學習科學的新紀元。正如高文教授所描述的當今世界正面臨著一場『學習的革命』,我們將徹底改革幾個世紀以來人們已經習以為常的、舊的、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模式,創造出一種在真正意義上尊重人的主體性、激發人的創造性、相信並注意開發人的潛力、便於人與人交際與合作的嶄新的教育觀念和學習模式。」

本書譯者的具體分工如下:譯者序,程可拉撰寫;再版前言、志謝,孫亞玲譯;第一章,王旭卿譯;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程可拉譯;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孫亞玲譯;第九章、第十章、委員會成員的個人簡歷,王旭卿譯;第十一章、索引,程可拉譯。最後由程可拉整理,高文教授統校。

程可拉

2012年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