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無價:洞悉大眾心理玩轉價格遊戲 > 第33章 百萬美元俱樂部 >

第33章 百萬美元俱樂部

1997年,通用電氣的一家子公司一反常態,給出了一筆極端慷慨的工資。傑裡·宋飛(Jerry Seinfeld),NBC電視台熱門喜劇的明星,宣佈自己打算辭職。他那時每拍一集《宋飛正傳》(Seinfeld),能掙到100萬美元,這已經是個天價了。NBC聽說他萌生去意之後,主動提出把每集的報酬漲到500萬美元——只要他答應再多拍一季。

這個提議相當夠意思。NBC每年能從《宋飛正傳》的廣告和各地聯合播出權力掙大約兩億美元。這就是說,這出電視劇每季22集,每集能帶來大約900萬美元的利潤。為了不丟掉這棵搖錢樹,NBC寧肯選擇「超公平」的做法——把半數的利潤都拱手奉給大明星。

宋飛不屑一顧。儘管他的節目依然搞笑,他還是鐵了心地要辭職。不可避免地,NBC開價的消息傳了出去,很快就上了各地的娛樂新聞。廣播電視台的大佬們肯定指望所有人都以為宋飛是個特殊的例子,遭到拒絕、未能兌現的500萬美元開價並未成為先例。

各層食物鏈上的演員們卻不這麼想。接下來的幾年裡,明星以及各色配角的加薪要求前所未有地白熱化了。2002年,《老友記》(Friends,又譯《六人行》)的主角們集體開價,要求薪水漲到每集100萬美元。這可是6位「老友」每人100萬美元哪!《人人都愛雷蒙德》的雷·羅曼諾(Ray Romano)要求每集80萬美元,《歡樂一家親》(Frasier)的主演凱爾希·格蘭莫(Kelsey Grammer)要價160萬美元。詹姆斯·甘多費尼(James Gandolfini)拒絕繼續出演《黑道家族》(The Sopranos),致使劇集草草收尾,因為他發現自己的收入才跟《歡樂一家親》裡的管家一樣多。一個電視明星值多少錢?從這個意義出發,建築工頭、棒球手或者美國總統又該值多少錢?勞務經濟學把工資看成人才的供給和需求之間理性權衡的結果,要不,就當成是就職者在閒暇的慾望與購物金錢的慾望之間深思熟慮的選擇。可到了最近,行為經濟學家收集了一批案例,說工資有可能跟價格一樣,是隨心所欲定下來的。「我們懷疑,掙工資的人面對消費與閒暇的權衡,對自己的時間值多少錢並沒有準確的認識,甚至也不清楚自己在別家公司能掙多少,」阿雷利、魯溫斯坦和普雷萊克寫道,「換句話說,工人關心工資的變化,但對工資的絕對水平以及它相對於其他公司同類工人的薪資水平如何,他們是比較遲鈍的。」他們指出,有一句老話心照不宣地說明了工資的任意連貫性:所謂富人,就是總能比自家連襟多掙100塊的傢伙。

按通脹調整後,收入最高群體的所得相差極大。以 CEO為例,經濟政策研究所算出了一個廣泛採用的比例數。根據他們的數據,2005年,美國高層企業管理人員的收入是英國同行的1.8倍,是日本同行的4倍。另一個指標是美國CEO收入與普通工人的比率(見圖33-1)。2007 年,這個數字是275。變化夠大的,裡根時代才不過50上下,20世紀60年代是25。

20世紀90年代初,參議員特德·肯尼迪(Ted Kennedy )帶頭哀歎這一變化趨勢。上一代人,普通工人不過勉強跟上了通貨膨脹的速度,CEO的收入卻翻了一倍。美國國會作出反應,在1993年制定了一部法律,取消了百萬美元收入門檻之上的若干稅收減免。

此舉非但沒有起到限制 CEO薪酬的作用,反倒把百萬美元的門檻弄得像是錨點了。它對著企業世界腳步稍慢的大部隊高聲嚷嚷:7位數的薪水是可以的(為啥我沒掙到呢)。 1989年,該法律頒布的4年之前,CEO與普通工人的收入之比是71。2000年,它已經躥上了300。「要是評選無意識後果的排行榜,」管理監督小組 「企業圖書館」(Corporate Library)的內爾·米諾(Nell Minow)說,「這部法律肯定排名最靠前。」

圖33-1

勞動者和管理層之間的階級鬥爭打開了新戰線——管理層和股東鬧開了。為回應股東對不合理的CEO高薪的關注,證券和交易委員會頒布新規定,要求對高管薪酬曝光。「我絕對認為『高管薪酬』會下降,因為曝光多叫人尷尬啊!」曝光規定的設計師格拉芙·克裡斯托(Graef Crystal)回憶說,「可事實證明,要是有人的收入高高盤旋在兩億美元之上,他是絕不會尷尬的。」

身為蘋果公司的CEO,史蒂夫·喬布斯的薪水是1美元。他的真正報酬主要來自公司給他的限制性股票。2006年,這筆錢達到了6.47億美元,約占蘋果56億美元利潤的11.6%。蘋果製造的每一樣東西,都向喬布斯納了什一稅。[1]

「獨行俠理論」(Lone Ranger theory)說,公司的股票市值,CEO負主要責任。對喬布斯和蘋果公司,這一點倒不難相信;在公眾心目中,他倆簡直是同義詞。2008年冒出一連串的謠言,開了好多電話會議,說是喬布斯的健康狀況堪憂,蘋果的股價於是遭受重挫。一些統計學研究聲稱執行官與股票價值存在有力的聯繫,就算是公眾並不熟悉的普通CEO也一樣。

接受獨行俠理論,CEO的薪水支票開得再大也可以想像了。典型的例子是傑克·韋爾奇。他執掌通用電氣公司20多年,公司的市場價值從 140億美元膨脹到5 000億美元。「取得了如此成就的CEO值多少錢呢?」喬治梅森大學的經濟學家沃爾特·威廉斯(Walter E. Williams)最近問道,「倘若韋爾奇只拿相當於通用電氣公司1%價值增幅的一半,那他的報酬總額也差不多有25億美元了,但他實際上只拿了寥寥幾千萬。」獨行俠理論的問題在於,你很難判斷通用電氣公司的發展有多大部分歸功於韋爾奇,多大部分歸功於運氣(這裡提到「運氣」,是因為我一時找不到更合適的字眼)。1981年到1991年,光是通貨膨脹,就讓通用電氣的價值翻了倍。在這一點上,韋爾奇大概說不上有什麼功勞吧!同一時期碰上股票牛市,標準普爾股票翻了9倍,對此,他也說不上有什麼功勞。韋爾奇還在合適的時間退了休——就在「9·11」事件前5天——運氣實在好得叫人沒法相信。「9·11」事件之後,世貿中心向保險公司提出賠償,而相關的保險公司恰為通用電氣所有。這一下,通用損失了6億美元,接下來的幾年裡更是損失了幾十億。不過,這可就不是韋爾奇要頭疼的問題了,21世紀初慘淡的股市自然也跟他毫無關係。到韋爾奇的繼任者傑夫·伊梅爾特(Jeff Immelt)手上時,通用電氣的市場價值已減少到960億美元左右。你可能會說,伊梅爾特是個倒霉蛋。他一上任,通用電氣80%的股東財富就化為了泡影。按獨行俠理論來說,這一切全是伊梅爾特的錯。

這當然十分荒唐。伊梅爾特是個有天賦又苦幹的經理人,有人說他和韋爾奇一樣優秀。伊梅爾特恐怕接受不了這樣的提議:別從通用電氣領工資了,直接賠償股東們的損失吧!他會堅決地指出,通用電氣股票價值下跌是時機不好,運氣糟糕。那麼,韋爾奇的成功又有多大的運氣成分呢?有什麼辦法能判斷出來嗎?

2006年,韋爾奇在 MSNBC電視台的《硬球》(Rigid Sphere)節目上亮相,援引了企業界最愛的平民風格比喻。「CEO們就好像棒球選手,」韋爾奇說,「這些人有什麼比率嗎?人人都掏出支票本和錢包想簽下個明星球手,經紀人樂得開了花。他們有三個星期的斡旋時間。」

主持人克裡斯·馬修斯(Chris Matthews)也很幫忙,他回憶了貝比·魯斯(Babe Ruth)[2]說的俏皮話。人家問魯斯為什麼掙得比總統還多,他回答道:「我去年幹得比他漂亮。」

其實,球員的薪水跟CEO 的一樣叫人覺得神秘。1922年,貝比·魯斯成為頭號球手,每年賺5 萬美元。這差不多相當於現在的64萬美元。2000年,亞歷克斯·羅德裡格斯(Alex Rodriguez)簽下一份10年合同,隊裡每年給他2 500多萬美元。倘若按通貨膨脹加以調整,羅德裡格斯也比貝比收入高49倍。為什麼會這樣呢?不可能光是因為類固醇。羅德裡格斯和棒球比賽在流行文化上的腳印,也比不上貝比那個時代的輝煌。自20年代以來,美國人口增加了差不多3 倍,電視增加了棒球觀眾和廣告收入。然而,如今要打發閒暇時間,方式真是太多了。

假設我們把棒球球手的薪水根據通貨膨脹加以調整,再除以貝比·魯斯1922年按通貨膨脹調整後的薪水。所得的結果,我們就叫它「貝比·魯斯比」好了。下表顯示,儘管棒球在體育比賽和娛樂方式裡所佔的比例越來越小,球手們的薪水卻在一個勁兒地飛漲。

工資結構存在很大的一致性。大聯盟球手比小聯盟球手掙得多,伊梅爾特掙得比他手下的副總裁多,副總裁掙得比生產線上裝燈泡的傢伙多。薪水的任意性到底有多大,我們看不太清。我們都喜歡這麼想:勇氣勝過運氣,「明星」人才能扭轉球隊或跨國企業的敗局。但這很難被證實,給它安什麼價格就更難確定了。

實踐當中,頂級薪水是留待少數人判斷的,剩下的人只能聳聳肩,覺得那數字恐怕不會不合理。這不光是供給和需求,更是錨定和調整。

[1] 源起於舊約時代,由歐洲基督教會向居民徵收的一種主要用於神職人員薪俸和教會日常經費以及賑濟的宗教捐稅。這種捐稅要求信徒按教會當局的規定或法律的要求,捐納本人收入的1/10供宗教事業之用。——編者注

[2] 美國20年代最著名的棒球選手。——作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