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無價:洞悉大眾心理玩轉價格遊戲 > 第18章 你真的相信便宜和更便宜嗎 >

第18章 你真的相信便宜和更便宜嗎

「廉價」這個詞在 CheapTickets網站的主頁上出現了45次(不包括窗口標題和URL裡出現的3次)。我可以親自證明CheapTickets商標的催眠魔力。我真的相信他們的票價更便宜嗎?不……呃……說不清。

航空公司是率先倡導區別定價的——基於不同的支付意願,對不同的消費者收取不同的價格。在美國航空公司擔任過CEO的羅伯特·克蘭德爾(Robert Crandal)曾說:「要是某條航線上我有2 000名旅客和400種價格,那我顯然還少了1 600種價格。」互聯網能讓消費者快速、便捷地進行價格比較,本來事情應該變得容易。可它並沒有起到這個作用,CheapTickets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它的網站不顯示西南航空或捷藍航空公司等廉價航線的票價。由於這些航空公司素來有著票價最低的名聲,CheapTickets的承諾就成了空頭支票:你得到了最低的票價,可它來自最昂貴的航班。

也難怪不少人直接上了西南或捷藍航空公司的網站。我剛才核對了從洛杉磯到鳳凰城一線的票價,這是西南航空公司最繁忙的一條航線。西南航空公司網站上最低的往返票是98美元另加稅費。在 CheapTickets上,英國和美國航空公司也為同一行程提供了相同的票價,98美元。

廉價承運商的收費確實更便宜,可惜它們也有不便宜的時候。有時,它們的價格比普通航空公司的最低票價要高得多。這些更貴的飛機票是廉價承運商賺錢的關鍵。諷刺的地方就在這兒,由於西南和捷藍航空公司建立起了票價最低的好名聲,所以它們能夠收取更高的費用。便宜是相對的,它取決於環境。這是西南航空和捷藍航空不在主流旅行網站上的一個重要原因:它們寧願顧客們不作比較。

其實,所有的航空公司都是這麼想的。這是一門有趣的生意:大多數旅客會根據價格和時段任意選擇一趟航班。(想想看,酒店行業要是也像這樣會是怎樣一番情形:旅客只按如家連鎖酒店的價格付錢,多一個子兒也不肯出。)機票的價格敏感性令航空公司採用了分拆的做法:托運行李收錢,充氣枕頭收錢,吃飯收錢,咖啡收錢,電話預訂收錢,紙質機票收錢,選擇座位收錢,還有其他所有慣例是免費的設施,只要你用就都收錢。「三四年前,航空公司厭倦了自己的機票像菜市場賣的大白菜一樣收費,所以它們設計了一套策略,好讓自己的價格不那麼透明。」FareCompare.com的CEO裡克·西恩尼(Rick Seaney)說。率先搞分拆的承運商是歐洲的航空公司。在美國,到2008年5月,航空公司為了報復才開始對首件托運行李收取15美元的費用。憤怒的旅客立即咬牙切齒地說再也不飛去美國了。可他們的決心沒能堅持太久。隨著其他航空公司也開始加收托運行李費,並為從前免費的設施收費,這種決心馬上土崩瓦解了。

消費者把分拆服務看成不相干的瑣碎小事,以為這部分費用是淨利潤。實際上並非如此,至少競爭航線上不是這麼回事。分拆的真正目的和捆綁銷售一樣——是讓人難於比較價格。附加費用差異很大:一家航空公司托運行李最便宜,另一家則提供划算的充氣枕頭和軟性飲料,還有一家允許你免費打電話預訂機票。要比較一趟行程的真實價格,現在的收費項目太多,卻又沒有方便的電子錶格(有些網站能幫上點兒忙)。但大多數旅客的做法正中航空公司的下懷:他們把雜費拋到一邊,單純根據某種東西來作出選擇——我說的「某種東西」是什麼都可以,反正不是最低的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