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無價:洞悉大眾心理玩轉價格遊戲 > 第15章 移動電話資費套餐的秘密 >

第15章 移動電話資費套餐的秘密

價格變得越來越煩人了。2007年,蘋果的iPhone問世,消費者們對電話賬單的長度感到震驚。匹茲堡的博主賈斯汀·伊薩瑞克(Justine Ezarik)8月份的電話賬單是拿盒子寄來的——有整整300頁。賈斯汀乾脆給它拍了一段視頻,傳上YouTube,成了大熱門。她的iPhone一連上互聯網,電話公司就要對傳輸數據計費,可使用數據又是免費的。也就是說,這份羅列了上千個項目的賬單說的只不過是:您的數據使用費是0.00美元。

在過去的一代,我們大多數人逐漸接受了這樣的看法:我們的電話消費、有線電視費、上網費;飛機票費、租車費、酒店費;醫療保險費、汽車保險費、人壽保險費;健康俱樂部和鄉村俱樂部會費;信用卡消費和抵押貸款等,是我們永遠沒法子完全搞懂的。運算法則取代了價格。要是你能弄到一個簡簡單單的價格,那可就貴了。

電話賬單那麼複雜,SKP 公司至少要承擔一部分責任(說是榮譽歸它也行)。他們負責給T-Mobile、沃達豐、德國電信、瑞士電信等企業提供定價咨詢。如今紛繁複雜的電話賬單,是以前景理論為基礎演化出來的一套精妙哲學。按普通商學院的說法,價格只是一個數字罷了。價格下降,銷售量就上漲,必定有一個價格X能令利潤最大化。故此對於解得X,SKP 的顧問所受的訓練則是,要從價格結構的角度去想。孤零零的一個價格不行,要有一整套的公式,說明每一項消費行為的費用是多少。

消費者通常都會選擇這一公式(「收費方案」)。表面看來,價格結構很慷慨:「如果你的通話時間較長,這裡有一種不限時套餐。」選項更多,意味著可以自由選擇,常識告訴我們這是一件好事。其實,消費者既是刀俎,也是魚肉。由於偏好是根據羅列的選擇來構建的,所以額外的選項也意味著受人操縱。較之沒有選項的情況,提供額外的計費方案可能讓消費者願意支付更高的價格,或是買得更多,甚或兩者皆然。

「最優化」的價格一般指的是更複雜的價格。赫爾曼·西蒙講了德國鐵路採用過的一套成功的宣傳手法。他們引入了鐵路卡,一種價值400歐元的打折卡——有了這種卡,消費者全年買火車票都能打半價。打折卡本身並不值錢。你不能用鐵路卡本身來乘車出行。

這張卡值400歐元嗎?全看情況。唯一可以確定的是,經常出行的旅客可以節省很多錢。「鐵路卡每年有300多萬的用戶,這一手段大獲成功,」西蒙說,「但只有少數消費者知道跟正常票價相比的盈虧平衡點在哪兒。」

不知道盈虧平衡點在哪兒,正成為後現代的一種現實環境。SKP的一份公告說,定價的關鍵就是管理消費者有限的注意力。公司需要回答如下幾個問題:在消費者眼中,哪些定價因素最為重要?在消費者查看報價單時,他的眼睛會往哪兒看?他們是更注意一次性收費、月租費,還是每次下載的價格、硬件補貼,或者其他什麼因素呢?要給消費者看重的要素定個具有吸引力的價格,好把他們拉攏過來,至於消費者不怎麼看重的東西,則可以維持較高的、沒什麼吸引力的價格水平。移動電話的定價要素實在是花樣繁多:有一次性的安裝費、月租費、每分鐘的通話費(繁忙時段、非繁忙時段、週末時段),還有結算週期。這樣一種複雜的定價挑戰,又能給消費者留下什麼樣的自由度呢?

心理定價中最有力的一種工具是統一費率偏愛。消費者喜歡統一的費率,哪怕他們會出更多的錢。2009年非營利組織「效用消費者行動網絡」(Utility Consumers』 Action Network,簡稱UCAN)在一份研究報告中聲稱,聖地亞哥地區的手機用戶每分鐘通話費平均為3.02美元。這個價格,是用計費總價除以通話的總分鐘數得到的。每分鐘的通話費這麼高,是因為有許多消費者儘管打不了那麼多電話,也還是選了統一費率的套餐。泰勒解釋說,這是前景理論帶來的結果。電視購物節目把產品切成許多小獎品,相對的,你也應該把所有的損失打包成一大堆。票價90元並不見得比票價30元糟糕三倍,但一次性地出90元卻比三天裡每天都花30元感覺要好。

由於所有產品的費用都是一種損失,所以把費用弄成統一的會顯得沒那麼痛苦。每個結算週期只支付一次,其他的就不用管了,所有人幾乎都傾向於這種選擇。「免費」食物是度假游輪的一大賣點,儘管有點兒莫名其妙。度假者知道自己的船票是包含了食物價格的,而且並不便宜,但他們還是感覺它們是免費的。偏愛統一費率,還有助於界定美國中產階級。美國人喜歡有自己的房子和車子,討厭租房或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其實,倒不見得是自己有車比租車更便宜,只不過是租車用成本更明顯。很多城裡人發現,把SUV賣了,去哪兒都打車反倒更便宜。但一想到打車去超市要花15美元,就難免覺得不合理。沒有人會喜歡盯著出租車的計價器噌噌地跑。

不少人認為,視頻租賃服務商Netflix大獲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定價的結果。它以郵寄的方式提供影碟租賃服務,月租費多種多樣,在4.99美元到47.99美元不等。除了最便宜的月租套餐,其他收費方式都允許無限制地租用。要是 Netflix按次收費,那它就免不了要和傳統音像店拼價格。理性的消費者在考慮是否選用Netflix服務的時候,必須估計自己每個月會看多少部電影。可學術研究卻表明,消費者總是傾向於極大地高估自己對各項服務的使用程度。出於這一傾向,Netflix的顧客們大多希望改變自家的收視習慣。有了「免費」的DVD,以及退還時便捷的收方付郵費制度,人人都會看更多的電影——至少會以為自己會這樣。電影愛好者可能會得出結論:不管價格到底是多少,Netflix的定價都合理。消費者的支付意願如此模糊,以至於Netflix 的價格波動範圍非常大,傳統音像店卻不是這樣。西蒙還有一個例子:

某家電影連鎖店為消費者提供免費會員卡。該卡記錄顧客的訪問次數。每個月頭一次來看電影,連鎖店收取一個價;第二次來,收一個較低的價;第三次來,價格更低。這樣的定價十分巧妙,它鼓勵消費者靠看更多次電影來「省錢」。但顧客根本沒省錢。有了上述收費安排之後,電影票銷售量增加了22%,平均票價上漲了11%,該連鎖店的利潤增長了37%。

西蒙說,這樣的進步,靠單向度的漲價或降價是辦不到的,只有靠經過精心研究的全新定價結構才能做到。

按如今價格顧問的說法,他們的目標是設計出一種價格結構,提煉出每個顧客的最低支付意願。消費者慾望的柔軟線條是什麼樣兒,定價方案就比照著它裁剪成什麼樣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