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無價:洞悉大眾心理玩轉價格遊戲 > 第11章 普拉達的「托兒」 >

第11章 普拉達的「托兒」

普拉達門市經理們的嘴皮子上經常掛著「錨點」這個心理物理學術語。在奢侈品行業,它指的是一種價格高得令人咋舌的東西,展示它的主要目的是擺佈消費者。錨點本身也供出售——但要是沒人買它,沒關係,它擺在那兒就是用來作對比的。跟它一比,其他所有東西就都顯得買得起了。「這種手法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紀,」帕可·安德希爾最近說,「你賣一樣東西給國王,但朝廷上的每一個人都必須另有一件稍微差些的配套貨。櫥窗裡有500美元的皮包,你選件新T恤走總不算過分吧?」

如今,這一手法或許會用在5位數的手袋和7位數的手錶上。置身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最嚴峻的經濟衰退時期,拉爾夫·勞倫卻叫賣起了14 000美元的鱷魚皮手袋。愛馬仕有一種售價33萬美元的手錶,如果你有100萬美元整,則可以買到恆寶(Hublot)的「黑色魚子醬創世紀」表,上面密密麻麻地鑲嵌了322顆黑色鑽石,讓你看不到一點兒金屬底盤(被鑽石遮住的金屬是18K白金)。誰會花100萬美元買只手錶呢?這正是你該捫心自問的問題。接下來的問題則是,你願意花多少錢買一隻非常好的手錶呢?這非常類似錨定實驗裡提出的問題,說不定也會有著同樣的結果。

錨點的價格就像史蒂文斯實驗裡的耀眼白色光環。跟它一比,購物狂們相中的東西就顯得像是便宜貨了。高價格還能起到跟「托兒」一樣的作用。它們叫顧客相信,肯定有人會掏出那麼多錢(要不然,幹嗎把它們擺出來呢)。這不一定是正確的結論。恆寶只生產了一隻100萬美元的手錶(並小心地把它標成是「特殊訂單」)。愛馬仕33萬美元的表只做了兩隻,而超貴的手袋一般連旗艦店裡也只有一個。儘管這類東西的供需市場是徹頭徹尾的幻覺,在《羅博報告》(Robb Report)和名人八卦的推波助瀾下,它們卻顯得極其逼真。有人拍下了伊娃·朗格麗亞[1](Eva Longoria)背著亮藍色蟒蛇皮「米蘭達」教練包的照片!當然了,她到底出過這筆錢沒有跟這裡的論點沒有任何關係。

就算是在經濟最好的時候,奢侈品商店也不過是面子工程,是用來叫雄心勃勃的物質主義者們相信,這個世界是比實際上更為富裕、更愛揮霍的。「感官邏輯」(Sensory Logic)的營銷顧問丹·希爾(Dan Hill)說,成功的商店利用高價物品來創造「混合著憤怒與幸福的複雜感受」。中產階級消費者感到憤怒,因為他們買不起店裡陳列的、穿在名人身上的東西,但他們又因為買了其他東西而下意識地高興起來。

行為定價理論的重要見解之一是,不賣的東西可以影響正在賣的東西。特沃斯基喜歡講下面這個故事:

在以所售產品質量好、價格高而出名的威廉斯-索拿馬(Williams-Sonoma)廚具連鎖店,有一種神奇的烤麵包機,售價279美元。他們後來新增的一種稍微大些的型號,售價429美元。猜猜後來怎麼樣?

429美元的型號滯銷得一塌糊塗。你又不是開寄宿學校的,要一台更大的麵包機來幹嗎?可279美元的型號銷量差不多翻了一倍。

顯然,有人早就對威廉斯-索拿馬賣的高質量麵包機念念不忘了。只可惜價格叫他們望而卻步。279美元看起來有點貴。可等店裡新增了429美元的型號,279美元的機器就不再那麼像奢侈品了。人們可以給自己找理由說:這是一台有用的機器,429美元型號能做的事情它全能做,而且它的價格還更便宜。新增了另一個價格點,儘管幾乎沒人會選它,它卻提高了消費者願意為麵包機支付的價格。

按特沃斯基的判斷,威廉姆斯-索拿馬並不是預先安排好這麼做的。打那時起,零售商對價格的對比效應就漸漸開竅了。1992年,特沃斯基和伊塔瑪·西蒙森(Itamar Simonson)發表論文,擴展了休伯和普多的研究成果,指出了操縱性零售的兩大原則。

第一條原則:避免極端。他們通過調查(對像包括美能達照相機、高仕鋼筆、微波爐、輪胎、電腦和擦手紙)表明,在消費者不確定的時候,他們會避免購買價格最貴或者最便宜、質量最好或最差、型號最大或最小的物品。大多數人傾向於走中庸之道。故此,要想賣出800美元的鞋子,方法就是在它旁邊擺雙1 200美元的鞋子。西蒙森和特沃斯基寫道,就感知和判斷領域而言,對比效應無處不在,同樣的圓圈,如果周圍圍的是小圈,它會顯得大一些;而要是周圍圍的是大圈,它又會顯得小一些。同樣道理,同一種產品,倘若有吸引力較為遜色的產品映襯,它會顯得更迷人;而在吸引力更強的產品映襯下,它則會顯得沒什麼特色。我們建議,對比效應不光要用在大小或吸引力等單一的屬性上,還要用在各種特性的權衡上。由此,他們提出了第二條原則:權衡對比。走進一家批貨店,店裡會擺有數十種手袋,按任何人的標準,這些貨色都不是什麼最高水準的精品。一種比較實用,一種更為時尚,另一種顏色則要有趣些,還有一種打六折。厭惡損失的消費者,對如此複雜多樣的選擇感到不舒服,她擔心自己選了甲又後悔沒選乙……

權衡對比原則認為,倘若甲物明顯比較差的乙物要好,消費者會傾向於購買甲——哪怕還有許多其他選項,哪怕根本沒辦法判斷甲是不是所有選項中最好的。光是甲比乙好這個事實就是一個賣點,它承載著遠比理性更大的份量。很明顯,購物者想選擇一個(對自己、對朋友、對仔細盤查她信用卡賬單的配偶來說)合乎情理的東西,緩解自己的焦慮。她可以告訴自己,買甲物是因為它比乙物要好得多。

權衡對比在奢侈品貿易中尤其重要,各品牌都有只賣自家商品的旗艦店。此外,擁有強勢品牌的零售商在價格上有很大的靈活性(一個非買周仰傑牌高跟鞋的購物者,對其他品牌賣什麼根本不在乎)。西蒙-庫徹事務所的顧問們發現,他們老是責備客戶把價格定得太低。「奢侈品的價格和任何成本都沒有直接的關係,」一份SKP的市況報告乾巴巴地宣告,「奢侈品定價的藝術,就是要量化產品對消費者的價值,不考慮成本、競爭對手或市場價。」

蔻馳對自己的每家旗艦店只分配一兩個超昂貴的手袋。它們陳列得漂漂亮亮,並用一種端莊、好認的大號字體標示其價格。這些手袋蔻馳賣不了許多,但就算一個都賣不出去,它說不定也挺高興。舉個例子,他們有一種7 000美元的鱷魚皮包,還有一種樣子很相似的包,只不過是鴕鳥皮的,賣2 000美元。大多數消費者很難猜出哪種是7 000美元的,哪種又是2 000美元的,甚至還有人覺得鴕鳥皮的比鱷魚皮的更高級。要讓權衡對比發揮作用,一個選項必須要「差勁」。因為幾乎所有人,甚至是蔻馳的客戶也在乎價格,所以,一種價格似乎高得沒道理的東西,在價格這個尺度上,無疑成了一個「差勁」的選項。7 000美元的包讓樣子類似的2 000美元的包更受人歡迎了(它便宜這麼多,而且是出自同一個設計師的品牌)。於是,2 000美元的鴕鳥皮手袋銷量提高了——若非如此,消費者說不定會覺得它價格太貴、太過分而放棄購買它。

時尚界的現實情況完全吻合西蒙森和特沃斯基的兩條原則。真正的時尚總是那麼昂貴、不舒服、叫人吃驚又離譜。只有少數精挑細選的無瑕身材和足夠充裕的錢包才穿得起它。其他人買些更舒服、價格更合理的東西就滿足了。幾樣近乎遙不可及的東西可以操縱絕大多數的消費者。

普拉達最為推崇環境的營造。它找著名建築師庫哈斯(Rem Koolhaas)設計自己位於蘇荷區的門店,費用是每平方英尺1 700美元,房租另付,也是1 700美元。它絕不會用一樓的空間來放置幾乎賣不出去的東西,除非別有內情。權衡對比屬於這門買賣的一部分成本,跟廣告、櫥窗展示或者「建築師」設計一個樣。要是有什麼東西跟高價的錨點商品類似,售價又不過前者的1/10(這可不常見),買不起高價錨點的人,總可以買副300美元的太陽鏡試試。再不然,110美元的手機掛件也行啊!英國的普拉達網站會提示你去哪兒撿便宜(至少是在網上)。它會提供10款女鞋、23款手袋和54樣「禮物」——類似鑰匙串、手鏈和高爾夫球釘架等小玩意兒。一串手鏈賣60英鎊,利潤率何其驚人啊!

[1] 美國演員,曾出演美國電視劇《絕望主婦》。——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