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改變帶來醫治 > 13.2我們如何再接納善惡並存 >

13.2我們如何再接納善惡並存

從沒有慈愛的景況如何得到饒恕?我們可以從恩典中學習。這是基督肢體的工作之一。我們應該不計自己的失敗,彼此接納彼此相愛。並在愛中彼此勉勵。

在教會裡相互饒恕的關係能解決把好和壞分開的問題。這問題最重要的解藥有二:承認和饒恕。第三是整合負面的情緒。

承認

「你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使你們可以得醫治。」(雅五:16)基督徒知道向神認罪,但這只是一半,他們需要向彼此認罪。我們不能向人認罪,又不能體會到被愛被饒恕,這就是造成我們痛苦的來源。要感覺神的饒恕,我們必須受到神兒女的接納。如果我們向人認罪而被接納,我們理想的自我就會改變。我們將會從別人來的接納內在化,我們的良心也改變了,他會更有慈愛。

同時,在黑暗中的惡,在光中顯現,耶穌把它改變了。「承認」就是解決好與壞問題的途徑。在黑暗中埋藏的問題顯露出來,同時被神被人接納。

墮落使我們與神、與人、與自己分離。結果就是,我們把自己藏在黑暗中。我們把自己的光景向神向人向自己隱藏,他就越來越壞。離開與神與人與自己的關係,他就越來越黑,再者,我們的行為態度與恩典、真理、時間分開,它們就不會成長與改變。

當我們向神認罪,這隱藏的部分就與神發生關係,神就可以開始潔淨醫治。當我們向人坦白他們就可以接納我們,而醫治我們的孤立,我們就進入一個被愛的地位。

但我們很多人對向人認罪坦白都有困難。我們有許多借口,像是「成功的經驗才分享出來」。這是與聖經違背的。它告訴我們要彼此認罪。任何達不到這點的都是驕傲。我們不想揭露自己,因為我們想要表現完美。另一些借口像「做好見證」,但真正還是驕傲作祟。真正的好見證是,一個罪人不見證他多麼得勝,而見證神多麼饒恕。

這並不是叫我們向每一個人認罪。那會很危險。我們要向那些愛我們,可以將神的恩典提供我們,像是神道成肉身的天國大使來認罪。這將改變我們把善惡分開的問題,因為誰被赦免多,他的愛也多。

可悲的是許多人只敢對某些表面的事認罪,像缺少靈修時間、沒耐性、或起了什麼誓,而不敢向殺死我們靈魂的癌症挑戰(可七:21-22).如果我們為這些心中的惡念向神認罪,並且不再被定罪的感覺,我們的個性被改變。隱藏這些,會使它們進入黑暗中自生自滅。這是那些坐雲霄飛車式基督徒常有的經驗。一大堆的恨意悲傷被壓抑隱藏(耶穌說的黑暗),就從心理疾病,心理功能障礙表現出來。

經由認罪,表達真我,我們體會別人的饒恕,理解恩典、真理,這是走向改變,及得醫治之路的關鍵。我們改變在黑暗中的部分,也改變理想自我與真實自我的關係。當關係中不再有定罪,越來越多的平安生出來,理想自我和真實自我的差距就越來越小。理想自我可以變成一個目標而非一個要求,而真實的自我可以在朝目標前行時,被愛被接納。愛爾是個好例子。

愛爾由於有爆發性的憤怒而來尋求治療。他會突然對犯錯的人大怒,嚇走任何人,尤其是他的孩子。

在治療中,他承認對父母有很強的恨意。他覺得自己是基督徒不該恨父親,他拒絕自己的感覺,變成兩個人。一面他是好基督徒,一面他埋藏自己的恨。當他學到神不因他的恨定他的罪,他開始能向神向人認罪,並找出恨的真正理由。

當他能自由地在支持小團體中認罪,他那黑暗的部分得到饒恕和醫治。這是讓光接觸黑暗受傷的部分,而非以律法迫使不被接納的部分隱藏起來。

當這樣的過程繼續,愛爾開始能接納饒恕做錯事的人。他父親得罪他的影響,經由認罪得以改變。

饒恕

饒恕是治療把好壞分開這個問題的第二種方法。耶穌說「你們不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太六:15)既然當我們接受基督時,我們都被饒恕了,耶穌在這裡必是說,如果我們不饒恕別人,我們就沒有讓祂的恩典觸摸我們,並結果子。

馬太福音十八:29說到這個例子。一個欠很多債的僕人,被主人赦免,他卻不能同樣赦免欠他一點點的朋友。其實,這僕人不會經歷恩典。他還想還他的主人,因此他也要求別人還他。這是一個人不能饒恕的原因:他們從未真正接受恩典。他們還想還神什麼。賺得他們的地位。他們還在律法之下。

有些人接受過恩典仍然要求別人還債。我們必須免人的債,才能得醫治。否則,我們就是把自己加上手銬交給傷害我們的人。饒恕就是砍斷手銬的刀。放開傷害你的人,能釋放你自己得自由。苦毒、懷恨會使你和傷害者連在一起。當我們因饒恕將結打開,我們就可以接納傷害我們的人,向神接納我們一樣,我們就可以將自己的壞,和不饒恕的部分,和好的部分整合起來。我們因怨恨人結仇,我們的這部分不會愛,也不會被愛。我們必須認罪,並放棄怨恨。

整合負面情緒

許多人將負面情緒隱藏起來,像生氣、悲傷、和懼怕。這些人無法應付好壞的問題,因為他們沒有處理負面情緒,並為許多事受苦,像人際關係、沮喪、和焦慮。負面情緒是正當的,必須面對,否則將造成問題。

怒氣

怒氣是我們最基本的負面情緒,告訴我們有不對了。我們傾向保護讓我們不想失去的好。怒氣就是一種啟示,說有一些我們重視的東西,正有失去的危機。

當我們被教導不要表現怒氣,啟示就是被教導,不要管關乎自己重要的事。以弗所書四:26說「生氣卻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也不可給魔鬼留地步。」感覺生氣其實是好的,因為怒氣警告我們,有危機了,並使我們知道什麼需要保護。但在解決問題時,我們不要犯罪,就是說以不仁慈的方法解決問題,或是帶來對自己及對方的傷害。

否認怒氣的感覺會到來一些後果,從身體方面的徵狀,像頭痛、胃潰瘍,到個性上的失序,像被動的侵略性、無法工作、嚴重沮喪焦慮。從任何一個角度而言,否認怒氣都不能解決問題。

另一個否認怒氣的問題是,他會轉變成苦毒,導致一種批評,不饒恕的靈:「又要謹慎,恐怕有人失了神的恩,恐怕有毒根生出來擾亂你們,因此叫眾人沾滿污穢。」(來十二:15)苦毒使門打開,讓撒旦乘虛而入,進而掌控我們。

我們不要否認怒氣,反而要擁有它,找出它的原因。當我們檢視怒氣的原因,我們要找出什麼是我們要保護的。可能是易受傷的感覺,或被控制的意願。我們或許在別人咒詛的裡面,或許需要從完美主義中被釋放。無論原因,怒氣告訴你有問題,絕不要否認他。

我們也會發現,怒氣是想保護一下壞的部分,如驕傲、控制、想要無所不能、完美主義。我們生氣也許因為失去對別人的控制。任何一種情形,如果我們否認怒氣,我們就不能知道原因。因此生氣是有幫助的,因為它是一個指標,指出要保護的部分,無論是好是壞。

悲傷

悲傷指出受傷和失落,我們生活在一個令我們受傷和失落的世界裡。悲傷幫助我們放手。如果我們壓抑並否認悲傷,我們不可避免的會沮喪。沒有解決的悲傷導致沮喪,以及一大堆別的徵狀。

傳道書的作者說,「憂愁強如喜笑,因為面帶愁容,終必使心喜樂。智慧人的心在遭喪之家。」(傳七:3-4)詩篇三十:5說:「一宿雖然有哭泣,早晨便必歡呼。」悲傷是走向喜樂的途徑。因為悲傷指出一個需要處理的傷害。

當人否認他們的悲傷,他們就是硬著心,失落了神的溫柔形象。以弗所書四:19說:「良心喪盡」。他們無法去愛、無法溫柔、無法為罪憂傷,使他們成為非常不敏感的人。

壓抑傷痛導致很多徵狀,包括沮喪、心理問題、飲食失常等。

蘇珊二十多歲,她深受恐懼之苦,常在半夜因害怕死亡而警醒。她覺得身為基督徒而如此很羞愧,她試著背有關死亡的聖經經文卻沒有幫助。她完全無助。

蘇珊唯一親近的妹妹在她十五歲時突然半夜死亡,她父親宣佈從此不提此事,必須堅強。蘇珊的傷痛沒有解決,她想隨妹妹而去,因為那是她愛的泉源。這希望深印心中,成為恐懼,而事實上,這是她的渴望——和妹妹在一起。

當我們談這件失落,蘇珊開始為妹妹悲傷。她開始談她這許多年一再否認的感覺。經過幾個月正常悲傷的循環之後,她可以對妹妹放手。這件事應該在她十五歲時就發生過,但她家的規矩使她不能悲傷,延遲到如今。

當她處理悲傷,她就不再對死亡恐懼,也不再有過去經常發生的沮喪。

對悲傷有一個重要的方向就是柔軟。柔和謙卑是神形象的重要相貌。我們的傷悲必須以各樣代價去保護。如果我們不能感覺悲傷,我們就是太冷淡了。

懼怕

懼怕是另一種負面的情緒,警告我們有危險了。這危險可能是真實的,可能是想像的。但我們必須警覺到它的出現,然後去面對解決。

聖經告訴我們,不要懼怕。因為神保護我們。這是一個重要的選擇。然而若我們不警覺懼怕出現,我們就不會選擇信靠神。有時候,懼怕的根本是不信靠神。

有些人否認懼怕,轉變成冷漠、不敏感、驕傲、競爭的人。我們若不是懼怕,又不信靠神時,我們的選擇就只有信靠自己的能力。

否認恐懼,使我們忘記自己生在宇宙中卑微的地位,使我們遠離神。恐懼應該使我們來到父神面前,使我們更依靠神,因此我們必須承認自己的恐懼,使我們有需要。

舉例而言,如果我們沒有受遺棄的恐懼,我們就不會有需要別人的感覺,我們就會對人冷漠。在婚姻中。若一方不怕被遺棄,就會如此。他會視另一方為理所當然。恐懼使我們與自己裡面那易受傷的一面接觸,恐懼也使我們需要別人、需要神。有時候人會非常不敏感對待別人,因為他們自己擋住了裡面易受傷的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