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改變帶來醫治 > 11.1聖經對善惡的看法 >

11.1聖經對善惡的看法

情形並非自始如此。曾有一段時間地球一切都是好的。神在天幕所繪的是完美的。創造,包括人類,是沒有瑕疵的。我們曾是無罪的。

有時候我們幾乎看到完美。當我們注視日落美景,當我們看到人體的美,當有些音樂演出無懈可擊,當體育表現出令人驚訝的優雅和美,當情人的愛似乎使人在地如天。

這樣的時刻,使我們對理想世界毫無疑問。我們是應該被創造在這樣的世界中,而非我們現在生活的世界。我們好像被送錯了地址。神創造我們是完美的,而我們發現自己住在不完美中。

我們並沒有預備好要生活在一個不完美的世界。我們不知如何面對墮落的後果。本來,牙齒沒有蛀洞,腳下沒有荊刺,我們不必互相防衛;我們與完美的人有完美的關係,然而我們卻發現人們處處傷害我們,我們的心卻太軟,無法面對一群受傷的人。人會對我們說謊,不忠實,有時候就是很殘酷。

我們沒有預備好成為不完美。在我們裡面沒有足夠的恩典,使我們面對自己的惡所帶來的痛苦。感覺罪的存在令人恐懼,但罪帶來的罪惡感更糟糕。我們感覺恨和分離,而不是愛和相連; 我們感覺別人的忌妒而不是感激;我們感覺悲傷生氣而非喜樂;我們驚嚇擔憂而不覺得安全;我們覺得羞恥,恨惡自己,而非自愛自信;最後,我們覺得怕神而非愛神敬神。所有這些感覺都與善惡好壞有關。要能在情緒心靈上都過得成功,我們必須有處理的能力。如果我們不能與善惡並存,我們將很難生活在這世界上。

當我們將事情看為全善或全惡,並在兩端淌來淌去,我們無法有一致的關係,不論與自己,與別人,或與周圍的世界。人們會從一個朋友到一個朋友,一個配偶到一個配偶、一個教會到一個教會、一個工作到一個工作,不斷更換。有時他們想想,一切都還好,而一旦壞的出現,他們則無法處理。他們要求完美;不完美的就全都是壞的,因此就被拒絕。他們好像坐雲霄飛車。

也許你有一個人際關係還不錯,然後有一次你晚歸而忘了打電話,他們就視你如麻瘋病人。這是人無法處理別人不完美 之處的例子。

又如你買了一部夢寐以求的新車,後來有了一個碰撞,不再完美。如果不完美,就是全都不好。又如你為新鄰居預備一個歡迎餐會,蛋糕倒了,「使整晚泡湯」。

這都是分辨善惡的問題。如果我們要面對世界,好好生活,我們必須找出生活在世界上的方法,這世界是善惡並存的。

理想的自我

我們都可以想像完美的自我是什麼樣子。想想如果你每一件事都做得很完美,當你強迫自己去想時,你可以知道想像的你和真實的你之間有多大的不同,而其間的緊張有多大。

如果理想的自我和真實的自我互相爭戰,我們就常在衝突中了。理想的我是我們想像及希望的我。看看自己特殊的才能,再想像這能力達到完美是什麼情形。譬如,打高爾夫球時,我希望理想的我每一桿都照最完美的去打。這是很好的目標和幻想。

又如你是一位律師,理想的你會看到每一個辯護的角度,對手毫無反擊餘地。你在法庭的表現無懈可擊,發揮出你自己都不知道的潛力。

又如你是一位教師,你在學生和學問之間建立了橋樑,你在瞬間就可以洞察學生的盲點,你也開始想像用創意來進行課程,跳出傳統的教法。

又如你是父母,你可以想像瞭解孩子的每一個需要,並且每一次都能適當地反應。你可以看自己是孩子的榜樣,並且你們的關係美妙。

如果你擁有企業,你可以想像理想的情況,你獲得最新資訊,專業技術,在各地開設分支機構。

擁有理想的希望是我們之所以為人的一部份。這些希望是從失落的神的形像而來。我們可以想像理想的婦女是如何(箴三十一),或是理想的男人是如何(弗四:14、15)。在任何一方面,我們都可以想像理想情況,我們也渴望如此。

羅馬書八章這樣說:「我們知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歎息勞苦,直到如今。不但如此,就是我們這有聖靈初結果子的,也是自己心裡歎息,等候得著兒子的名分。乃是我們的身體得贖。我們得救是在乎盼望,只是所見的盼望不是盼望,誰還盼望他所見的呢。但我們若盼望那所不見的,就必忍耐等候。」(22-25)

我們急切盼望恢復失去的理想;這盼望是與生俱來的。那是我們本來該有的形像,也是我們有一天將成為的樣式。

真實的自我

真實的自我是我們的真面目,不是我們希望的樣子。真我不是理想的我,不論我們多希望那是真的。事實是,真我已經墮落了;理想的我已經失落了。我們又軟弱又墮落,內心破碎,想要好而無能為力。保羅如此說:「我是屬肉體的,是已經賣給罪了。」(羅七:14)

在罪性之外,我們還是軟弱的。有時候我們不知道我們可以是軟弱的,理想的自我是不會軟弱的。

我們是破碎的,在各個方面受傷害,真我裡藏著各種傷害的證據。我們所擁有的痛苦、破碎、和情緒發展不足、不成熟都是真我的一部份。

我們自然重視理想的我過於真我。因為它看起來較好,操作較好,需要較少的維修。簡言之,它就是一個比真實好的模式,但問題是,它是幻想,不是真的,而且不存在。

我們必須看看真我與理想之間的關係。如果兩者有衝突,則他們將持續為了爭取舞台的主角而戰。每當真我出現,理想的自我就評論他,設法使他躲藏。而當我們躲藏,我們和神和人的關係就不對。

如果我們對自己要求完美,我們就不是生活在真實的世界中。真我不完美--我們必須承認的事實。許多人口裡說的是一回事,行出來卻是另一回事。他們的行為背叛他們的信念,就是理想的自我,一個沒有不完美的自我。但我們都有許多不完美、軟弱、不成熟,這都不是我們的理想,卻是事實。

理想與真實的關係

理想與真實的問題在於,理想批評真實,把真我視為不能接納的,並定他的罪,對他發怒。這使得兩方敵對,越行越遠。理察是個四十六歲的商人,他因充滿恐懼不能控制的思想而到醫院來。他會幻想打妻子,對孩子生氣。他試著讀經禱告把幻想除去,但它們一再回來攪擾他。

理察常常說「我知道我不該有這種想法」或「我這樣想真是可怕」。他總是說理想的自己應該不會這樣,但事實是,他就是會這樣。

理察試著用各種強制行為使這些思想離開他,但情形依舊,理察覺得自己無藥可救,充滿罪惡。

在住院期間,理察學習到他對妻子的很多事感到生氣,卻沒有告訴她。他覺得他不應該生氣,所以他壓抑這個感覺並拒絕承認。他也對自己幼稚的行為生氣,所以他對孩子的幼稚生氣。

問題不在他生氣或行為幼稚,這是生命的一部份。問題在於他不接受自己的這一部份。理想的自我決定這部份不屬於他。因此,這部份就開始控制他。他所不承認的「壞」,以一種破壞性,強迫性的思想出現。

當理察瞭解理想的自我會這樣要求,並開始接納真實的自我,他就可以解決對自己和對妻子的怒氣。當他如此做時,強迫性的行為就消失了。

這種理想與真實分歧的問題是基督徒掙扎的主要理由。教會通常強調太高的標準,以致人們覺得不可能又做基督徒又做一個人。然而這不就是當初我們成為基督徒的理由嗎?我們是罪人,需要饒恕和接納。

論斷的腔調對接納的腔調

理想與現實的關係中很重要的一點是情緒的腔調。如果我們採取論斷的腔調,對真我定罪生氣,我們將會自相紛爭。理想的自我會論斷定罪真實的自我。我們用羞恥、罪惡、躲藏、不承認、分化及其他防衛使真我躲起來。凡是我們不能在恩典中接納的,就會遭定罪論斷,我們就把他藏在心裡的無花果葉子下。

如果我們採取愛和接納的腔調,對真實的自我則有變化的希望。如果我們能接納不理想的自我那部份,這個部份會被愛而痊癒。它們會以無法想像的方式成長。接納是這個困境的答案,這就是恩典。

我們可以看到保羅的掙扎:「因為我所作的,我自己不明白。我所願意的,我並不做。我所恨惡的,我倒去做。若我作的,是我不願意的,我就應承律法是善的。既是這樣,就不是我作的,乃是住在我裡頭的罪作的。我也知道在我裡頭,就是我肉體之中,沒有良善。因為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故此我所願意的善,我反不作,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倒去作。」(羅七:15-19)他希望的是一樣,找到的卻是另一樣,是痛苦的事實。

我們自然的傾向是更努力去達到理想,但保羅的答案是接納。「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穌裡的就不定罪了。」(羅八:1)理想的要求達到 了,不再因不夠完美而被定罪。神差他的兒子做了贖罪祭,「使律法的義成就在我們身上。」(4節)當我們可以達到不定自己的罪,我們就可以承認自己犯的錯,而與自己有好的關係,不再處於必須完美的壓力中。這樣的接納帶來不可想像的成長。及屬靈的能力。

因此,理想與真實的自我之間應該是恩典,無條件的愛,及接納。如果這樣,我們就不會自相紛爭。好的關係就會建立。好的關係是一面持有理想,一面以愛接納真實。如果真我被接納被愛,他就被鼓力向著理想成長。傳道書這樣教導我們:

【有義的人行義,反致滅亡。有惡人行惡,倒享長壽。這都是我在虛度之日中所見過的 。不要行義過分,也不要過於自逞智慧。何必自取敗亡呢。不要行惡過分,也不要為人愚昧。何必不到期而死呢。你持守這個為美,那個也不要鬆手,因為敬畏神的人,必從這兩樣出來。(傳七:15-18)】

換句話說,要求完美會毀壞我們的生命。我們都知道完美主義的人,一點不能享受生命,也使其他人活得很淒慘。然而另一極端,放棄標準和理想的結果,會使我們死亡,敬畏神的人避免兩種極端,過平凡的生活。當我們接受標準,珍視目標,接納自我,就會有成長和平安。我們就可以做真正的自己。

這種對自己的看法和神對我們的看法是一致的。他說我們是非常奇妙,而又是有罪的;被軟弱包圍,又充滿各樣才幹。試著把這些都想在一起,分辨善惡真是不容易的工作!讓我們來看看聖經上「衝突」的說法:

【人算什麼,你竟顧念他。世人算什麼,你竟眷顧他。你叫他比天使微小一點,並賜他榮耀尊貴為冠冕。你派他管理你手所造的,使萬物都服在他的腳下。(詩八:4-6)】

【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羅三:10)】

【因為他知道我們的本體,思念我們不過是塵土。(詩一○三:14)】

整本聖經告訴我們兩個主題:第一,我們是照著神的形像造的,因此我們的價值極其寶貴。第二,我們是有罪又破碎的,有理想的自我和真實的自我,兩者皆是事實,都需要與神與人在恩典中和好。

理想的扭曲

有些人以為的理想,其實從來不是神創造的一部份。舉例而言,神創造我們會需要人際關係。「那人獨居不好。」(創二:18)但有些人以為,理想狀態是不需要別人的。另一些人以為理想的自我是拒絕性感覺的。也有人想像理想的自我是不會生氣或傷心的。這些扭曲的理想自我,都不是照神的形像創造的。神從來就不是這樣想的。

有些人的理想自我是不需要工作,或成就什麼的。他們以為不使用自己的才能或任人踐踏也會快樂。然而神創造我們,是要我們管理這地。

人們扭曲的理想自我有兩方面:一是已失落的(完美),一是錯誤的(非人性)。兩者都不是真實的,而我們需要接納真實的自我。

我們對理想自我的觀念,大部分來自從小的養育。我們家庭重視的,我們會把它變成理想的一部份。我們家庭鄙視的,我們把它打入冷宮。我們把後者視為壞的,不論它是不是壞的。有些人把一些好的視為壞的,只因他們的家庭不接納。理想的自我會定罪這一部份,好像定謀殺罪一樣。舉例而言,我們的文化使男孩子從家中得到一個信息,就是表現軟弱和有需要是不好的。他們要表現超人一等,壓抑傷痛和軟弱的感情。理想的自我不一定是不會犯錯的。那是從小長大價值觀的累積,加上我們對自己的期望。然而只要是我們不接納的,即使是真實的,它也會受到批評論斷。

派區是成功的經理,他找了許多醫生,結果都說他身體健康。而他終於知道自己的病是情緒上的。他痛苦的原因是,他不能接受自己的好些方面。

派區理想的自我是像他父親一樣堅強,絕不表露感情。而且和母親越不一樣越好。他形容母親是個感情用事的人。派區否定任何的弱點,因為他認定那是壞的。

漸漸地,這樣的想法牢籠了他。他開始有恐懼,尤其害怕生病。他的弱點以生病出現,因為身體的病痛,在他理想自我中是視為可以接受的。他可以生病,只要情緒上沒有弱點或悲傷就好。

在治療中,他重新承認真我中的感覺,他變得更人性,而他的恐懼也消失了。他不再害怕自己患了不治之症,從急診室到急診室,一直看醫生。

另一個常見的自我扭曲是界限設定錯誤。很多人壓抑自己,不敢對別人設限,因為這在他家是不被允許的。

解決好與壞的衝突

我們以四種方式解決好與壞的衝突,其中三種總是會失敗。

否認壞的

否認是一些人對付生命中壞的部份的方法。理察否認他對妻子生氣,因為生氣是被定罪論斷的。珊蒂否認她想設限,因為她的家庭並不鼓勵如此。

有些人否認一些感覺,是理想的自我所不認同的感覺。有些人被教導不要表現傷感。否認情緒會導致壓抑,因為傷感是神所設計用來處理受傷失落情緒的。

有些人否認罪惡感,像情慾、忌妒、或苦毒。他們認為基督徒不可以有這些情緒,所以他們否認它的存在。

我記得一位客戶,她正結束二十年的婚姻。她計劃去度假,並開派對慶祝。她說對分開一事,她毫無痛苦。她完全否認她的感覺。

聖經有時候嚴歷地指責我們否認自己的壞,因為這是驕傲的罪。聽聽耶穌怎麼對法利賽人說:「你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洗淨杯盤的外面,裡面卻盛滿了勒索和放蕩。你這瞎眼的法利賽人,先洗淨杯盤的裡面,好叫外面也乾淨了。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好像粉飾的墳墓,外面好看,裡面卻裝滿了死人的骨頭,和一切的污穢」(太二十三:25-27)

聖經強調我們不要否認自己裡面的惡。也不要只看別人是好的,否認人的惡。他們把人偶像化,看他們是完美的,而沒有看見人都一樣是罪人(羅三:23)。

路得因抑鬱來看病。她經常為小事貶低自己,像太累,或晚餐上得太慢。我無法找出困擾她的真正理由。她似乎有很大的壓力,但我問她的過去,她說一切都不錯。

當我問到她丈夫對她病情的反應,她說他很支持,他會送花,幫忙做飯。兩人都不想做時,就到外面吃。他也管家裡的修理工作。我聽了很高興,有這麼支持她的丈夫。

直到我見到她丈夫才真相大白。他整堂課都在貶損路得。說她頭髮沒梳好,又說她無精打采。幾乎她說的每一句話,他都要反駁。

雖然他經年這樣吹毛求疵,路得否認他的不好,在他的罪上成為第一個受害者。難怪她要抑鬱,不得解決。她忍氣吞聲,對所有的問題逆來順受,她全是不好,他全是好。

否認好的

有些人剛好相反。他們否認好的。他們生活在惡中而渾然不知。他們硬著心,否認有任何標準要依循(羅一:18-23)。

同樣的,我們可以把我們裡面的善惡分開,否認其中好的。我們對別人也可能如此。

約翰二十六歲,新婚,為了婚姻來找我。他形容他的妻子如何愛批評。要求太多,又從不作家事。結婚之後。玲玲就邋邋遢遢就。因為體重。她不再吸引人。我要求他下一次帶太太一起來。

當約翰的太太出現在我辦公室時,我大吃一驚。玲玲高而苗條。散發一股自信。跟她談了幾分鐘後,我發現在約翰把不可思議的完美標準放在玲玲身上,使她看起來全是不好的。玲玲對他的回應是更努力地取悅他,而這對完美主義者是永遠行不通的。他不能忍受她有一點點達不到完美。嚴厲地論斷她。而事實上她的表現已經非常好,雖然不一定完美,但約翰全然否定她的好。

攻擊和論斷

攻擊和論斷通常是人們處理「惡」的作法。一般良心的論斷和定罪會說這樣的話:「我真笨,沒有用,我真壞。」這種對真我的攻擊是定罪的,令人受傷的。聖經稱之為「世俗的憂愁」。「因為依著神的意思憂愁,就生出沒有後悔的懊悔來,以致得救。但世俗的憂愁,是叫人死。」(林後七:10)對惡事憂傷以致悔改,是屬神的憂愁。攻擊和定罪是屬世的方法。

猶大和彼得是兩個不同的例子。猶大定自己的罪以致自殺。彼得為三次不認主而難過,然而他的眼淚轉變為悔改。論斷不會帶來任何醫治。律法會論斷而無恩典。

許多人會看到好的和壞的,但他們攻擊別人的壞處。

非雨是個好丈夫,他看他妻子的優點,忠心地支持她。當她做得好時,他會稱讚並表示感激。但當犯錯,或不按他的意思做事,他就會生氣。對她大吼,說一些很卑劣的話。他會論斷批評她,使她有罪惡感,叫她為做了他不悅之事而羞愧。

他不否認好與壞的同時存在。但對他所見到的壞,他嚴厲地攻擊論斷。他給她真理而無恩典。

接納

接納好與壞是符合聖經的選擇。這稱為恩典與真理。在這選擇中,我們不否認理想的和壞的之並存。我們接納並原諒壞的,同時把理想當成尚未達成的目標,在完全接納的氣氛中追求達成。我們站在恩典中。這個作法並不分好與壞,不生氣定罪,而是同時掌握好與壞。正如我們接納自己的好與壞,我們也必須對別人如此。「並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寬恕,正如上帝在基督裡饒恕了你們一樣。」(弗四:32)「所以你們既是神的選民,聖潔蒙愛的人,就要存憐憫、恩慈、謙虛、溫柔、忍耐的心。倘若這人與那人有嫌隙,總要彼此包容,彼此饒恕。主怎樣饒恕了你們,你們也要怎樣饒恕人。」(西三:12,13)「所以你們要彼此接納,如同基督接納你們一樣,使榮耀歸於神。」(羅十五:7)

在這些經文中,恩典和真理都顯而易見。我們必須面對真理,而我們的態度必須是接納而非拒絕。我們必須是恩慈而非恕氣沖沖的。「遮掩人過的,尋求人愛,屢次挑錯的,離間密友。」(箴十七: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