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改變帶來醫治 > 11. 問題在那裡? >

11. 問題在那裡?

泰德好像點石成金似的,他一帆風順,高中的各科都極優秀。到了大學,他得到體育獎學金,仍然保持完美記錄。大學畢業,他繼續享受接踵而來的成功。三十歲的時候,他已是百萬富翁。他在小區受尊重,娶了「世界上最美麗」的女孩為妻,並有兩個「完美」的孩子。他似乎擁有一切。

漸漸地,他的成功消退了。訴訟發生,名譽受損,短短幾年,他失去了地位、名譽、家庭。泰德無法調適,想以自殺結束生命。

在醫院中,他終日恍惚,幾乎不說話。他拒絕任何朋友探視,他不要他們的「英雄」被看見是躺在精神科中的。

當泰德向他的痛苦敞開時,我們清楚看見,他無法處理失敗。只要對他理想中的自己有威脅時,他就去尋求更多的成就,建立一個鏡子似的房屋,掩飾他的失望和痛苦。他有極多的痛苦要隱藏,包括來自幼年以來家庭破碎的傷害。

泰德以更多的善來對抗他家庭及環境的惡。在無力對付不完美的世界時,他成了一個定時炸彈。三十八歲時,炸彈爆了。

泰德試著建立完美的形像和生活。當壞的事發生,他馬上覺得毫無希望,一切都成為壞。

我們周圍的世界有善有惡。我們周圍的人有好有壞。我們也有好的一面和壞的一面。

我們自然的傾向就是要分別善惡,把壞的和好的完全分開。我們自然想要經驗到那善的我、善的別人、及好的世界是「全然善的」。為此,我們將那惡的我、惡的別人、及壞的世界看為「全然壞的」。這產生衝突--一個不根據事實,不能經歷時間考驗的分裂。

這分裂使我們不能忍受惡、弱點、和失敗,不論是自己的或別人的。它導致兩種基本問題:有時我們否認惡的存在;有時我們否認善的存在。當我們失敗,我們覺得我們一無是處,盡都是惡。當我們做得好,我們覺得我們一切都是好的。

當別人不能達到我們期望的全善時,我們會責怪、懲罰他們。有時我們拒絕承認別人的惡,結果我們與他們的關係是不真實的,終究會失敗。

我們對周圍的世界要求完美,對使我們失望的人群、教會、工作加以貶損。我們要不就是從教會、人群、工作中退縮。去到另一個不完美的地方;要不就是對壞處閉起眼睛,把它理想化。簡言之,如果我們不能忍受及處理善惡的並存,我們就不能成功地面對及生活在這世界上,因為世界和我們就是這樣:善惡並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