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改變帶來醫治 > 4.2相連的障礙 >

4.2相連的障礙

有一首流行歌曲說「需要人的人是世界上最幸運的人。」「需要」是我們的立足點,因為那是神和別人與我們相會的起點。只有從需要中,我們可以接受及滿足。「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太五:3)

如果相連就是治療的方法,為什麼我們不去做呢?如果這麼簡單就好了。人類墮落以後,有許多阻礙我們與人相連的問題。讓我們來看看。

過去的傷害

當我在讀研究所時,班上同學發現了一隻在街上流浪的德國牧羊犬。小狗脫水又營養不良,滿身傷痕。我們把它帶回家照顧。它已學會人的手是用來打它的。它所知道的世界令它害怕。

小孩也是一樣。當我們來到世界,我們完全依靠父母。肚子餓了他們喂,尿布濕了他們換,害怕時他們安慰。從他們身上,我們發展對世界的觀念及對人的信任。我們愛因為父母先愛我們;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約壹四:19)。

如果照顧者愛我們滿足我們的需要,我們就會發展出「信任的肌肉」。我們看世界是一個值得信任的地方。用發展的術語來說是「基本的信任」。

但如果我們的需要沒有被滿足,如果我們被忽視、遺棄、毒打、虐待、批評、厭惡,我們信任的能力就被傷害了。而我們與人相連的能力是基於我們需要別人。如果這個能力受損我們就有麻煩了。這可說是生命之鑰。

反言之,如果我們發現世界是可信任的,我們會學習到有需要是一件很好的事,它會給我們帶來很多好東西,像愛。我們會得到越來越多,因為我們越來越信任和依靠。有的還會更多;愛人的會尋到更多愛。

如果我們發現世界是不可信任的,我們會學習到信任別人及表示有需要,是一件愚笨的事。我們會相信要生存就不能依靠別人。

神給我們記憶,使我們去再得好東西而避免壞東西。如果我們碰了火爐會避免再碰;小狗挨打再看到人把手舉起來會躲。

我們學習到世界是什麼樣的,於是我們去適應。我們建立一個人際關係的藍圖,並知道它如何運作。問題是我們建立的藍圖可能在受傷的基礎上,後來我們長大了,卻忘了更新數據。二十歲的藍圖成為我們與人相連,活得更豐盛的阻礙。

扭曲的思想

我們對世界的觀念有時像過時的地圖。雖然曾經對過,但不再如此。然而由於缺乏經驗或知識,我們不會更新它,仍用它來找尋道路與方向。

對自己的看法

「我是壞的」

我們前面說過一個孤單的我會覺得自己是個壞的我。而缺乏相連是罪惡感的根源。孤立的人在單獨時會感覺不好;而他們感覺不好就會離開人。離開人感覺就更不好,這是惡性循環。

「我不可愛」

這個人感到愛的需要,但同時也覺得自己不配。事實是,這人感到自己「不被愛」而將之解釋為「我不可愛」,世界上有些最可愛的人覺得自己不可愛,只因他們從未被愛過;其結果就是孤立。

「我裡頭有些東西把人嚇跑了」

許多人確信自己裡面有些內涵是不好的,而這樣的內涵使得別人遠離他們。這樣的感覺可能可以追溯到許久以前,那裡他們是一個在不被歡迎的情形下誕生的嬰孩,單是他們的存在就足以將他們那累昏了的母親「趕跑」了。這世界對他們的反應因此內化成為他們對自己的確信。

「我的罪比別人的罪更壞。」

許多人在治療團體中,終於敢敞開自己,是因為發現他們不是唯一想把孩子抓去撞牆或是吃了三個巧克力派之後去嘔吐,或有手淫習慣的人。他們發現「別人都沒我這麼壞」的信念是不對的。覺得自己比別人壞會成為很強的孤立者。

「我不配獲得愛」

我們常覺得:我們能得什麼,取決於我們配得什麼。「罪的工價乃是死」一律在此適用。我們以為「如果我們不為人愛,必是因為我們未能賺得它。實情是,我們不能賺得愛。愛,是他人決定是否要對我們有的一種感覺。我們可以賺的讚賞,但不能賺得愛。我們不會配獲得愛,也不會不配獲得愛。配不配和愛無關。

「我的需要會讓任何人都受不了。」

覺得自己有需要是一種罪的人,可真有麻煩了。因為就是我們的需要能救我們。「虛心的人有福了」當人認為需要會壞了人際關係,他們就會停留在孤立中而不讓需要被對方知悉。事實上情形剛剛相反,別人希望看到我們的需要,使他們有機會愛我們,以為回報。

「我對人的需要是不對的。」

很多人覺得對人有相連的需要是一種不該有的感覺。他們覺得這種需要不合聖經或不健康。他們想,我應該靠自己。

「我的感覺會讓任何人都受不了。」

這是很多他們的感覺在過去曾被否定者的信念。如果他們表露情緒,就覺得會破壞關係。他們害怕自己的憤怒、悲傷、及恐懼。

對別人看法

「沒有人靠得住」

如果我們在過去信賴過他人並將真實的自我與之分享,但他們卻出賣了這樣的信賴,我們就會相信沒有人是靠得住的。我們不再將我們那易受傷的心交給任何人,因我們想他們會誤用它。

「人總是會離開我。」

若我們曾經被拋棄過,我們就怕其他人也會拋棄我們。我們對人際關係的看法便是:它永遠結束於我們開始信賴對方的時候。我們打心裡相信這回事,因為它是我們的經驗。

「人是卑劣且好批評他人的」

如果別人曾因我們的需要而說過我們的壞話或批評過我們,我們就不太可能會再向人談到我們的需要。我們不大會令自己再度暴露於這種凌辱。

「人會對我不以為然」

有人覺得別人會對自己的需要不以為然。因此,為著怕被論斷,那真實的自我就不能與別人緊密相連。它必須藏躲於人際關係之外。孤立的人常將他們最需要的部分隱藏起來。過去,別人曾對他們的需要不以為然,他們就是覺得現在也不會有任何人會接納他們。這使得他們被孤立。記得早先瑞比的例子嗎?他甚至沒想過別人有可能想要培育他。對他而言,這是個傻主意。

另有人覺得他們有些部分不令人想要與之相連,譬如說:他們憤怒的部分,他們悲傷的部分,他們性的部分。這些部分因人而異。

「人會來控制我」

許多孤立的人會在人際關係中被人侵害與控制,因此他們學到:孤獨是他們唯一真能有自由的地方。他們不相信在關係中能有自由,因他們從未經歷過。他們自己的選擇從未在一個關係中受到禮遇,所以他們放棄了相連以選擇自由。

「人們的關心是裝出來的」

父母若以「盡責心態」撫育孩子(以「愛」孩子為一種義務),孩子長大後就以為別人的愛是不真誠的,因這是他們的經驗。他們懷疑每一個人。

對神的看法

「祂並不真愛我。」

孤立的人極少覺得神愛他們。在人際關係中覺得不被愛的人,也覺得不被神愛。既然神愛我們的方法之一是透過信徒的團體,與此團體隔絕的人就不能感覺到祂的愛。孤立的人通常沒有多少溫暖相愛的經驗可資倚靠。

「神並不關心我的感覺。祂只要我做個好人。」

人的內在生命常被別人忽略到一個地步,以致他們認為別人對他們的感覺並無興趣。他們以為,他人較有興趣的是他們「表現如何」。他們也將這形象移到神身上。

「祂只要『好基督徒』。」

孤立的人相信,那些看來與神相近或行為順服的人是比自己好的人。因他們自覺無法改變,就以為自己注定活在外圍。

「神會以怒氣待我」

許多孤立者曾被別人的憤怒打擊過,因此才會在情緒上孤立起來。他們學習到這些攻擊者是很憤怒,或是快要發怒了。他們覺得神也會對他們發怒,這樣的期望使他們不信靠神。

「神聽不見我。」

神以與我們同在顯明祂的愛,雖然祂並不以超自然的方式來干預我們的生活。但孤立者不能意識到神的同在。既然他們沒看到神做任何事,他們推論神一定也聽不見他們。

「神不回答禱告」

神知道不能與人相連者的根本問題。因此神以與人接觸的機會作為禱告的回答。但這樣的回答並非他們所期望的,因此在他們看來神似乎不回答禱告。

「神會控制我,讓我失去自由」

人怕神的控制正如怕人的控制。

「神不會原諒我,因為:」

孤立的人通常相信神已丟棄他,他注定要下地獄了。他們想自己犯了不可原諒的罪。其實他們是在企圖把神學與經驗配合,因為他們已經感覺在地獄裡了。因為他們與人疏離,他們無法感覺恩典或赦免。即使在理智上他們知道,沒有一個罪是神不赦免的(除了拒絕耶穌),但他們需要與人相連才能感受到。

有時候別人說「只要改變思想」就好。但這不容易,因為我們所說的是比思想還深的東西。我們所說的是信念,是深藏在心裡的。我們對人際關係的看法,早在我們能理解之前。它刻在我們心中,正如舊約說的「胸懷」裡。所有真實及深的改變,都不會發生在關係之外,因為那兒是心所存在之處。人們通常說,「我頭腦知道,心卻不知道。」要讓心知道,必須轉回會需要,會受傷的情況。這是所有規條首次被刻上的地方,也是經由這樣的需要,我們才會學習新規條。

我們必須在一個安全的關係中,才能察覺我們是否有扭曲的思想應改變。要一隻小狗對虐待它的人敞開心是很笨的。但神若給我們機會建立好關係,我們必須面對扭曲的真理,而讓我們的真我與人相連。

如果我們肯謙卑自己,使自己成為有需要的,神應許會幫助我們。「你們要愁苦、悲哀、哭泣。將嬉笑變作悲哀,歡樂變作愁悶。務要在主面前自卑,主就必叫你們升高。」(雅四:9、10)我們必須在祂面前自卑,讓祂藉祂的靈和祂的肢體,對我們的扭曲作工,聽聽戴維如何為自己禱告:「神啊,求禰監察我,知道我的心思,試練我,知道我的意念。看在我裡面有什麼惡行沒有,引導我走永生的道路。」(詩一三九:23、24)

防衛行為

我們不但對神,自我,別人有扭曲的認識,並因此而受傷,我們也建立起一道防衛的牆對抗關係。起初這看來很有道理,因為我們周圍都是令我們受傷的關係。

在酷寒的冬天裡穿上一件溫暖的外衣來保護自己是合宜的;但是當夏天來臨時,我們就應當脫去外衣來享受那溫暖的陽光。我們常穿著心理上的外衣來保護自己免受傷害。但是當神將我們遷到了一個溫暖的地方,一件厚外衣就會製造問題而非解決問題。我們已不再需要它了。

神應許在祂家中賜給我們新的關係,但我們必須著力於脫去我們的外衣以享受這新的溫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外衣」來保護他們避免相連。以下是一些較常見的。

否認

否認是種心理防衛的機制,人們藉否認某一個人的問題或某一情況的存在來避免面對之。一個最常見的避免相連的防衛法就是否認自己需要別人。如果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或是長大後,未能獲得好的、安全的關係,他們就學會否認對這樣的關係之需要。為什麼要去得那得不著的呢?他們遂逐漸泯除了對這需要的認知。

注意我說的是泯除對這需要的認知,而非需要的本身。只要他們一息尚存,這需要總是在那兒,因為他們是按著神的形像造的。但這些人可以對此需要的呼喊聾啞以待。

我永不能忘記一位律師病患,他因憂鬱與暴怒症狀而入院治療。他在住院的第二天說:「需要是什麼玩意兒?我不需要任何人。」然而當一星期一星期逐漸過去,我們發現他那一組只要一談到孤單這題目,他就會離席去要顆鎮靜劑!許久以後,他開始體認到這些討論之所以對他困難,是因為使他近乎經驗到他那久已遺忘的對別人的需要。當他逐漸放棄否認他對關係的需要,他開始與人相連。他發現到「無敵金剛也需要愛」!

貶低愛的價值

貶低可得到的愛的價值,是許多掙扎於情感孤立的人所用的一種衛。其運作情形如下:「愛」會出現在他們面前,但這些人並不回應之,反倒貶低其價值或減低其重要性。有時他們會將具正面意義的事物改為負面的事物。他們會說:「你並不真的關心。」這是一個很可怕的防衛,因他們是將他們所最需要的推開。

在福音書中,褻瀆聖靈是唯一不得被赦免的罪。聖靈,恩典的靈,在第一世紀的世界中藉著證實耶穌是誰來吸引人歸向祂。但人不但拒絕聖靈的恩典,他們把好的變成壞的,對愛離得遠遠的。這樣的罪不得赦免,因為這罪使人遠離恩典。拒絕人的愛不會不得赦免,但結果一樣受害。當我們拒絕或褻瀆人的心靈,就是貶低愛的價值。就如我們執意停留在孤立中,而讓愛痛苦的看著我們。又像我們快餓死時,有人給我們一塊牛排,而我們說:「恐怕有毒吧!」因我們的貶低愛的價值,我們停留在飢餓狀態中,無法獲得食物。我們孤立是因為愛的風險太大。

投射

投射是把自己的想法、感覺、及態度歸因於別人。有時候我們會投射我們的需要在別人身上,而不自己掌握之。聖經上說我們要「用神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林後一:4)。這是假設我們已經掌握了自己的需要,並知道這需要是什麼。有時候我們的需要只得到一種替代性的滿足,是因為我們將需要投射在別人身上,而非自己掌握之。而給予者的付出,也並不是因為自己已經領受得很豐盛了,他只是因為有需要而付出。我們必須小心掌握自己的需要,不把它投射在別人身上,因為我們無法因此得到滿足。

相反反應

相反反應是一種防衛機制,人會表現出與需要(常常是無意識的)完全相反的感覺。舉例而言,孤單的人表現得特別孤立。他們看來特別堅強並反對依賴或需要別人。這樣的人可能建立一種拒絕關係的神學,對自己的背道而馳。

狂熱

狂熱是心理上的一種興奮,以生理心理過動,行為失序,情緒起伏表現之。如果一個人夠忙,他就可以否認自己對關係的需要。他們如果可以做一切事,他們必定沒有需要了。有些工作狂就是有狂熱的傾向。

理想主義

理想主義是把事務理想化的一種行為。這種防衛機制與我們前面談到的幻想很像。很難墜入情網或維持愛情的人,有時候是受理想主義之苦。他們找尋一個理想的對象,期望他能滿足自己一切的需要。這些幻想填補了他們的空虛。一個非常孤單的人會迷失在自己的幻想中,而一個理想主義者是在尋找「理想」的另一位。

替代

替代就是以另一個人或物取代。當人不能得到真正的關係,他們會找一些別的來代替。正如前述,沉溺是對真我需要的取代。藥物、食物、或性是對愛的一種替代。人用這些替代來防衛自己對神與人真正的需要。

告訴別人要悔改及停止某種行為是件好事,但除非那人的需要滿足了,不當的行為還是會回來(路十二:24-26)。這人需要神及人的愛來滿足心靈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