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心理韌性的力量 > 第四章 樂觀主義思維 >

第四章 樂觀主義思維

樂觀思維通過現實有效的方法讓我們看到追逐有價值的目標給我們帶來的收益,又能通過提供心理支持的方法,讓我們能夠為了目標而努力奮鬥,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不退縮。

詞典是唯一一個成功(success)比努力(work)出現得早的地方。

——文斯·隆巴迪(Vince Lombardi)(美國著名橄欖球教練)

我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和孩子們玩接球遊戲。有時候,我們會一起帶著球去散步。我和大兒子談論《星球大戰》,或哪一個漫威超級英雄最棒。小兒子在前面跑,我把足球扔給他,我繼續往前走,他練習單手接球。他假裝自己在超級杯賽場上,每次接到球都會快速踏步,確保自己在球場界線內後舉起手,假裝已經觸地得分了。他還時不時地說:「爸爸,扔個高遠球!」高遠球?起初,我聽不明白。於是,他向上指著天空又向他身後指了指,他是想讓我將球扔過他的頭頂,好讓他可以練習高難度接球。

剛開始,他掉了很多次傳球。隨著慢慢練習,我給他傳了幾百個球後,他接到的球也多起來。他的球技提高了很多,以至於我都不敢相信我是在向一個10歲的孩子傳球。我本應該表揚他的,但是我卻先嚴肅地告訴他:「你很棒,但是成功的關鍵還是在於練習和意識到自己的進步。」另外,我們不能一味地期望自己或他人變得更助人、積極樂觀。有些人傾向於看到事情的積極面,並自動在壞事中看到好的因素。樂觀,跟其他技能一樣,是可以被習得的。

樂觀主義是一個有趣而又老掉牙的話題。我相信二十幾年前,馬丁·塞利格曼在他的暢銷書《活出最樂觀的自己》中所提到的理論至今仍然適用。這本書仍然是現代積極心理學的入門級教科書之一,但也招致了很多誤解。就像這個領域裡其他的一些著作一樣,很多人將它推向了一個極端,這是作者所沒有想到的。事實上,塞利格曼的研究很了不起,要不是他通過樂觀思維描繪了成功的種種可能,我們就很難看到這兩者之間的聯繫。

近幾年,樂觀主義備受指責。例如,芭芭拉·艾倫瑞克(Barbara Ehrenreich)在她的《失控的正向思考》(Bright-sided)中提到正是理想主義和樂觀思維導致了2008到2009年的金融危機。遺憾的是,這本書引用的文獻都是過時的,很多研究也都是精挑細選的,我們可能要問一問作者攻擊塞利格曼去證明自己觀點的動機了。

其實,我們也不是要全盤否定艾倫瑞克的觀點。對於一些特定職業,比如說買手、借貸、華爾街金融業的人來說,有時候確實樂觀過頭了。然而,我們可以通過研究和我認識的大部分成功人士身上看到,心理韌性強的人往往也都是有著樂觀思維的人,他們不容易放棄重要的目標,也更可能在遭遇挫折後迅速捲土重來。

首先,讓我們討論一下樂觀主義可以給我們帶來什麼好處。塞利格曼的研究認為樂觀思維的人:

·身體更加健康

·得抑鬱症的概率低

·學業成績更好

·工作更高效

·運動比賽上贏的可能性更大

接下來的問題是:為什麼樂觀思維在多個領域裡都能有所建樹呢?簡單來說,樂觀思維通過現實有效的方法讓我們看到追逐有價值的目標給我們帶來的收益,又能通過提供心理支持的方法,讓我們能夠為了目標而努力奮鬥,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不退縮。舉個例子來說,有樂觀思維的人,在心臟病的康復期會遵醫囑接受治療,開始注重養生,吃健康的食物,還有戒煙。但是,悲觀思維的人會懷疑醫藥是否有效,會覺得現在開始鍛煉已經太遲了,也不覺得吃得健康有什麼幫助,甚至認為吸煙能夠讓他保持冷靜。悲觀思維的人可能會說:「我爸爸死於心臟病,叔叔也死於心臟病,這就是一個家族遺傳病。如果注定要發生在我身上,再做這些又有什麼意義呢?」這種人有著非常強的無助感,更重要的是,他們會放棄進一步的嘗試。

樂觀思維的人失去一個高薪水的工作時,他一般會傾向於避免沉思。他當然也會經歷悲傷和失望,但是這些消極情緒不會主導他的生活。為什麼?因為他會迅速把目光放在自己能控制的事情上,並盡快做出行動。悲觀思維的人經歷同樣的悲傷時,這些悲傷情緒會長期與他相伴,因為他會反覆思考為什麼會發生這些倒霉的事情。他需要花很長時間慢慢地去做一些事情來改變現狀。

樂觀是基本素質

在學校裡,樂觀思維的人在拿到比預期更低的分數時,會專注於更努力地學習;而悲觀思維的人卻不斷地想著課程內容太難了。在運動場上,樂觀思維的運動員在失利時會去發現哪裡做錯了,並及時更正過來;而悲觀思維的運動員會持續質疑自己的能力。

兒童讀物作家和企業領導發展空間的丹尼爾·波特(Daniel Porter)曾說:「樂觀是我保持心理韌性的基礎,一個人必須堅信生命旅程中會有好事發生。對生活根深蒂固的樂觀信念會有助於創造積極心理韌性。」

關於樂觀的一個簡單的討論是圍繞著你有沒有樂觀思維。事實上,樂觀思維有兩個主要的元素必須被考慮到。首先,它存在連續性。一個極端就是盲目樂觀,相信事情不會出錯,所有問題都會得到解決,我們沒有時間去擔憂。另一個極端是所有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悲劇,宇宙在對付這些悲觀思維的人,沒有給他們留下一點點亮光。在樂觀與悲觀之間,還是有一些細微的差別,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候也會表現得有所差異。

第二個主要因素是背景。在我當教練的經歷中,我發現人們會在工作和生活中表現出非常不同的積極性。有些人會說他們在工作中比在家庭中更樂觀,有些人則恰恰相反。另外,樂觀因素在性別上也可能存在一些細微差別。有些研究表明,男性在面對經濟事務和技術影響時,表現得更樂觀;而女性則傾向於在處理人際關係時表現得更樂觀。

什麼是樂觀主義

對我們來說,要好好討論樂觀主義,首先就要給它一個廣泛被認可的定義。這裡,我想引用的是「樂觀就是一種專注於積極面,不否認消極面,把精力和能量專注於能控制的事情的技能。」此定義的第一個維度就是認識到這是一種技能,而不是遺傳。我在工作室討論這個話題的時候,我盡力教導每一個客戶如何區分樂觀思維和悲觀思維。我這樣做的原因是我們能夠控制自己所使用的思維模式。簡單來說,這是一個可以習得的技能。大多數人都會記得樂觀定義的一部分,即關注積極面,也正是這種片面的理解帶來了一些錯誤的認識。很多人相信,積極思維是樂觀和心理韌性的途徑,這些人忘記或忽略了定義的另一部分:不否認消極面。當我談到樂觀如何讓人受益時,我經常說它是一個涵蓋多角度意義的「現實的」或「靈活的」樂觀主義。最後,當我們專注於能控制的事情時,我們成功的概率就更大。不現實的樂觀思維的人可能會相信朗達·拜恩(Rhonda Byrne)在《秘密》(The Secret)一書中給樂觀的定義:吸引力的法則統治這個世界。在這本書中,拜恩爭辯說,當我們消極地思考,我們會吸引來消極的結果;相反,當我們思考有好事發生時(如獲得升職、找到伴侶等),這個世界就會給我們帶來好運。有些人無比地信賴這個理論,儘管並沒有任何科學依據證明它是對的。如果他們沒有吸引來好的結果,他們可能會找一些借口去解釋為什麼這個法則沒有生效。

在《活出最樂觀的自己》一書中,塞利格曼談到語言中的一些標識可以給我們在判斷一個人是什麼樣的思維方式時提供一些提示。做關於我們自己的、永久的、廣泛的和個人的陳述往往表示我們沒有徹底思考。例如,如果我說「我很愚蠢」,我真正想說的是:

·愚蠢是對我的一個永久解釋。因為我很愚蠢,所以我不能學習任何知識,也沒法改變這個現狀。

·我在生活中各個領域都表現得很愚蠢。我不是一個聰明人,我沒有辦法處理生活中的困難。

·愚蠢就是我自己的問題。別人從來不做錯事情,我個人應該為此負全責。

如果你對事件的歸因模式有這種默認風格,那麼是時候去挑戰自己了。

在這裡,靈活和敏捷就是非常有價值的。樂觀思維的人總是盡最大努力去思考怎樣才能讓逆境發生改變,他也會意識到大部分逆境都不會發生在他的生活當中。工作中的一個錯誤並不表示他就是一個糟糕的人,他不會輕易為一件錯事背上100%的責任,因為他相信一定還有其他原因。並不是他要去責怪別人,而是他把責任合理地分散開來。

讓我們來看看詹妮弗,她的兩個孩子都有點殘疾,當她遇到困境的時候,她很快會用積極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處境,這不僅能讓她很快恢復過來,還變得更加有效率地解決問題。詹妮弗喜歡對自己說「這事會過去的」,因為她知道困難的時期最終會過去,所以她熬過來了。

斯蒂芬(Steven)是紐約地鐵區域的一個理財經理,他幫助客戶實現金融目標已經有25年了。在那些年,我們經歷了兩次經濟衰退(其中一次是繼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之後,世界上發生的最糟糕的一次經濟衰退)。當市場突然衰退的時候,斯蒂芬必須給那些盯著電視看「專家們」分析目前多麼糟糕、未來可能會多麼糟糕的客戶講述心理韌性和樂觀主義。客戶看到統計和圖表數據都顯示著損失和無望,斯蒂芬知道這種衰退在市場經濟中只是暫時的。他知道如果客戶此刻退出市場可能會毀了自己,因此,他舉出諸多證據向客戶解釋市場將如何反彈。斯蒂芬堅持說服客戶應關注穩健投資增長的長期目標,並忽略短期的痛苦。

自我效能感

幾年前的一天,我開車去商店的路上,我小兒子忽然從後座蹦出來:「嘿,爸爸!那是我踢足球的學校。」這立刻引起了我痛苦的回憶。因為正是這個春天,我和妻子離婚了,而我的生意也幾乎走到了盡頭。我附和著他的話,他繼續自信地說:「你知道的,爸爸,我曾經很棒。」

記憶像河流一樣湧向我的大腦。當時,他並不喜歡踢足球。他甚至不曾認真地完成一次練習,球還沒踢完,他就跑過去坐在媽媽的腿上。並且,當教練把孩子們排成隊要做一些演習或模擬訓練時,他還被球絆倒,或是壓根就把球弄丟了。簡單來說,那個季節就是一場災難。他太小了,才4歲,還不能踢球,因為他對運動還沒有任何真正的興趣。

我對他關於自己踢足球有多厲害的言論感到好奇,所以,我決定去試探一下他那積極的小腦瓜,我問他:「噢,是嗎?你為什麼這樣說呢?」

他毫不猶豫地回答:「我獲得了一個獎章。」

斯坦福大學教授、《看見成長的自己》(Mindset: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ess)一書的作者卡羅爾·德韋克(Carol Dweck)博士若聽到我兒子的話可能會反駁他。

德韋克研究思維模式已經30多年了。她發現人們習慣於根據對自己的瞭解來採取行動。她的發現令人眼界大開,簡要地說,通過大量的研究,德韋克發現大部分人都會陷入以下兩種思維模式中的一種:封閉型或成長型。封閉型思維的人傾向於認為他們的能力是遺傳的,且不可改變的;成長型思維的人則相信他們的能力,諸如智力和創造力,都是可以通過長時間的訓練和學習而提高的。

當然,這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對人的心理韌性是有重要影響的。(事實上,這個理論可能是本書的理論基石。)有趣的是這些思維模式是如何產生的呢?研究表明,我們表揚兒童的方式可能與此有關。根據德韋克的研究,單單表揚孩子的成就或者他們已經表現出來較為穩定的特質可能會導致封閉型思維。反過來說,孩子們沒有選擇,只能保持遺傳下來的能力。當面對更困難的挑戰時,封閉型思維的孩子更容易放棄挑戰,他們認為參與挑戰可能會讓人看出自己某方面能力的缺失,這樣的確會在重大挑戰或困難面前缺少堅持。

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在受到別人對自己努力程度的表揚後,會收穫更大的發展。反過來看,成長型的學生會將高難度的問題看成是對自己的測試,從測試中,他們可以看出自己可以在哪些方面進步。表揚孩子的努力,會給他們一個標準,讓他們知道下一次如何去做;而表揚一個孩子的能力,則沒有提供關於下一次該如何修正自己行為的信息,它只能激勵孩子去保持遺傳得來的能力。

給我兒子授予獎章的人有著美好的初衷。這個足球聯盟的領導希望孩子們感受到他們是特別的,希望他們擁有對踢足球時光的美好記憶。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卡羅爾·裡夫(Carol Ryff)博士提出了不同的意見。她認為我們太過於強調短期的幸福和積極情緒。我們應該多考慮個人的自我實現和自我效能感,而不是自尊心。

在工作場所,我們也會從大多數營利性公司的激勵結構中看到這兩種不同模式帶來的影響。公司給那些銷售額最高或年度評級最高的人發獎金或加薪。我們很難去批判這種做法,因為公司需要利潤去維持生意。但是這樣做會導致一個問題,員工對業績的專注可能會導致一種封閉型思維模式的文化:一個特定目標會成為員工最大的追求。員工會開始忽略工作的過程,他們不再願意對客戶額外的付出。每一份付出都需要有獎金的激勵,因為他們眼睛只盯著銷售額,他們的目標就是提高銷售額、增加收入、盡快實現他的年度目標。所有這些對成績的關注都可能導致一種文化:把追逐目標放在第一位,而不考慮職業道德。

採用成長型思維的企業創造了一種學習、反饋和智慧的冒險精神的企業文化。成長型思維的企業意識到發展內部員工的才智是首要任務。他們可能偶爾也從外面引進關鍵崗位的人才,但是第一步還是給員工傳遞這樣的信息:在公司可以獲得個人的提升發展。教練、培訓和領導力發展項目,以及學費退還的政策都是這類文化的具體表現形式。

還記得第一章裡提到的劉暢嗎?她是弗吉尼亞勞登縣圖書館館長。她非常重視成長和教育,並相信員工可以在崗位上獲得發展。她常常為團隊提供培訓,並及時給予鼓勵。是劉暢的小學英語老師讓她相信自己能夠讀大學,她倆每天早上5點見面練習英語。雖然劉暢的進步速度慢,但可以肯定的是,她的英語提高了,自我效能感也提高了。

當我們討論樂觀的時候,很有必要去討論自我效能感。事實上,我推廣的這種樂觀主義是和自我效能感密切相關的。阿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是第一個研究這個概念的人之一,他提出了這樣的定義:「人們對於自己組織和完成指定類型任務的執行能力的評估。」換句話說,自我效能感高的人相信他們有能力完成任務。在劉暢的案例中,英語能力的提高讓她對自己整體能力有了自信,這反過來又促進她取得了更好的成績,並在幾年後進入中國最負盛名的大學。

另一個意外轉折的情況是,樂觀情緒可能不是積極肯定的產物。這就是說,告訴自己「我能做好」可能不是保持高動機解決問題的最佳辦法。一項研究中,兩組參與者按指導語去解決難題。第一組的指導語是重複一個短語,如「我將會解決一個難題」,這組參與者是在試驗自我肯定是否真的會提升樂觀情緒和動機。第二組的指導語是讓他們問自己「我能解決這個難題嗎?」結果發現,第二組參與者解決難題的數量比第一組多出了50%。看起來,提問題激活了成長型思維模式,這種模式讓個體去尋找答案和其他相關的想法,這些過程激發了我們內在的動機。

優勢和樂觀

建立自我效能感和樂觀主義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充分運用心理優勢。心理優勢是作為內在能力存在的,諸如思考、感覺和行為。當你使用一個核心優勢時,你會有真實感,感覺那才是真正的自己,你甚至會發現自己有著比平時更高的能量。使用你的優勢並不會讓你覺得疲憊,相反,你會感覺到愉快。

有大量的研究表明,用新方式使用你的優勢會提高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在克裡斯·彼得森(Chris Peterson)博士組織的一項有12000名參與者的實驗中發現,一些特定的優勢與生活滿意度有高度相關。這些特定的優勢是:愛、希望、好奇心和興趣。這很有趣,但是也會讓沒有這些優勢的人感到困惑和冷落。

有很多研究都認為,簡單地定義自己最大的優勢,在不同場合,用不同方式運用這些優勢,會提高你的幸福感,降低你的抑鬱水平。儘管這個方法有它的優點,但是太簡單化了,沒有將人們所處的情境背景考慮進去。在一篇文獻綜述中,一組心理學家:羅伯特·比斯瓦斯-迪納、托德·卡什丹和古帕爾·米哈斯(Gurpal Minhas)提出了一個稍微複雜的方法來使用你的優勢,可以給個體帶來更大的利益。

這個方法有幾個關鍵點。首先,你的優勢不是固定的,也不是與生俱來的。有些早期文獻雖然沒有明確指出優勢是性格中固定的一部分,但是他們的確有這方面的傾向。例如,有一組作者是通過討論人類10歲以前如何在大腦中創建「超級高速公路」來介紹優勢的概念的。他們推論,腦海中的這些高速公路就是我們才能的藍圖,試圖去構建或發展新的才能純屬做無用功。事實上,他們敦促人們做優勢測驗不要超過一次。另一組研究人員則認為,我們的優勢發展中有一個重要的「遺傳結構」。這些言論表面上看不出錯誤,但是它們會把我們帶到一個堅持「優勢決定了自我」的思維方向上去。短期來看,通過測驗瞭解到自己的最大優勢是令人愉快的,也是很有趣的,但是緊接著會有長期的停滯不前。研究表明,我們的性格中有很多變量,隨著時間、情境的不同,性格也會不同。簡單地認定我們的優勢是固定的,可能會導致「把我們看做錘子,把所有問題看做釘子」的情況。一個更有效地看待我們優勢的方法可能是根據場合調節它們的作用。

第二個關鍵點是我們的優勢不是單獨存在的,組合運用優勢會帶來最好的結果。思考一下感恩和愛的心理優勢。根據VIAcharacter.org這個網站上的研究,感恩的優勢被定義為:「感激對自己好的人,花時間去向他們表達感謝。」愛的優勢被定義為:「珍惜與別人的親密關係,尤其是與那些相互分享和關心的人。」想像一下,如果感恩和愛是你最看重的兩項優勢。單獨來看,這些優勢會讓個體產生愉悅感,將個體與和他人連接起來,並讓個體產生真實感。然而,當這兩個優勢結合起來,就會成為效能的強大工具。比方說,擁有這些優勢的人可以對同事的努力表達出由衷的感激。更高水平的信任、關係和合作會隨之出現,組織也會因此受益。

使用優勢的好處並不僅限於此。更多的研究表明,研究中參與者使用的優勢會帶來更少的壓力、更高的自尊和更高水平的積極情緒。所有這些元素讓我們在逆境中更好地管理自己,並建立這樣的內在信念:我們有這個能力。在我和公司團隊一起工作的幾年裡,這是許多人碰到麻煩的地方:當一個員工缺乏組織性或足夠的溝通能力時,公司可以簡單地把他送去培訓,去「修復」一個弱點。當談到優勢,我們通常不考慮投資一個已經表現很好的領域。

有許多人聽到關注優勢的觀念時,他們會立刻說:「好啊,聽起來很棒!但是我要怎麼做呢?」瑞安·尼米克(Ryan Niemiec)博士是角色行為價值研究所主任,他正在做這方面的研究。為了讓個體的優勢應用到生活中來,他開發了一個簡單的模型:意識——探索——應用。

·意識。任何自我完善的過程都是從樹立意識開始,找到一個方法來識別你的優勢。問你的朋友、家人和同事,他們所看到的你的最大優勢在哪些方面。一定要問具體的例子。你也可以在VIA-character.org網站上做免費的問卷調查。這網站上提供了120個問題,回答完問題立刻會看到答案。

·探索。思考你得到的結果,哪些優勢讓你驚訝?哪些結果讓你並不覺得奇怪?你能記得什麼時候使用了這些優勢嗎?在遇到逆境或困難時,你使用過這些優勢嗎?

·應用。開始用心地將你的優勢運用到工作和生活中去。哪些優勢可以幫助你解決目前正面臨的困難?哪些優勢在你感到焦慮、害怕或壓力的時候特別管用?你追求的哪些目標可以用上你的優勢?

這些聽起來都不錯,但是我們能夠把太多注意力放在優勢上嗎?我相信是這樣的,並且,在將注意力轉移到優勢上的同時,也要注意以下三件事:無視弱點、過度使用優勢和忽略目標。

優勢運動的主要宣言之一是把重點放在優勢上,忽略掉弱點。有一個定義弱點的方法認為,弱點就是我們表現差,卻耗盡能量的領域。弱點是否需要關注取決於周圍的影響。也就是說,如果弱點的影響是很低或不存在的,那麼它可能不需要太多的關注。例如,如果你被聘為軟件工程師來寫代碼,而且這樣的工作主要是你獨立完成,那麼對公眾演講的恐懼就不會影響你目前的角色。因此,如果你花時間去克服恐懼,就沒有最大效率地利用你的時間。

優勢的另一個潛在的問題是有時候我們會為自己創造盲點。優勢讓你感覺很棒,你的能量水平得到上升,能完成更多的任務。你對自己的信心越來越大,樂觀水平也隨之上升。這也正是問題所在,因為這感覺太棒了,於是我們就只關注這些特質。

根據VIA調查,我其中一個最大的優勢就是「評判」,如評估中定義的「認真思考問題,並從各個方面考察問題,是認清自己的重要因素。你不會直接下結論,只根據確鑿的證據來做決定,你能夠改變自己的想法。」幾年前,我在管理一個初創的小公司,剛加入這個公司時,我就面臨著一個非常困難的決定。我們團隊的一個重要員工與小組的其他成員分享工資的信息,她對自己的收入不滿,想以此來聯合其他員工一起對抗新的管理層。從我收集到的信息來看,她是處理我們很多大客戶的重要項目的關鍵人物。客戶威脅要毀約,如果真的毀約,將會給我們這個小公司帶來厄運。

回想起來,我相信立刻解雇她對公司有益,同時我們需要好幾個通宵來完成這個項目。但是,我仍然從各個方面來看待這個情況。一方面,她掌握了這個項目的重要信息,手裡還帶領了幾個同事,我不確定其他同事如何看待她對公司的貢獻。她對我們的技術、內容和客戶有深入的認識。另一方面,她在公司嚴重破壞了自己的信任形象,將來嘗試新構思和收集反饋時,我們將非常很難再與她共事。我在這幾種觀點中來回徘徊,我覺得最好是保持開放的心態,並且我是一個錘子(我的優勢是評判),問題是一顆釘子(開除員工還是留下她)。組織需要果斷的決策,而我卻被自己的最大優勢所蒙蔽。

最後,當我們缺少優勢的時候會面臨挑戰。請記住,我不是在鼓吹一種不現實的樂觀主義,讓你對威脅和障礙視而不見。然而,有時候目標難以企及,障礙太高,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有證據表明,在「優勢用途」的方法上投入太多後,如果沒有達到預期目標,會讓人更加失望。也就是說,當我們使用優勢時,會經歷更多內在的樂觀情緒。我們會感到更自信,對實現目標的期待讓我們感覺事情會更容易。最後,失望可能會對我們的樂觀水平造成打擊,另外,在觀察優勢的使用時,還有一些事情需要你注意。

利用目標去建立樂觀

建立自我效能感和創建更多積極思維的另一個方法就是運用目標。部分最出色的目標研究來自於愛德溫·洛克(Edwin Locke)和加裡·萊瑟姆(Gary Latham),他們合著了《目標設置與任務績效原理》(A Theory of Goal Setting and Task Performance),通過對企業長時間的研究表明:設置目標,當然還有努力工作容易讓人表現得更好。如前面提到的,我們需要把樂觀情緒和自我效能感聯繫起來。當我們向目標邁進時,我們的自我效能感和動機會得到提高,從而形成積極向上的思想。

事實上,進步不僅僅對個體水平上的樂觀情緒有好處,它也讓公司獲益。在特蕾莎·阿馬比爾(Teresa Amabile)和史蒂文·克雷默(Steven Kramer)的《激發內驅力:以小小成功點燃工作激情與創造力》(The Progress Principle:Using Small Wins to Ignite Joys,Engagement,and Creativity at Work)表明,工作中哪怕是一個非常小的進步,都是最有力量的激勵因子。阿馬比爾和克雷默提出,那些每天都能將任務向前推進一步的員工更加平等、有動力、心理韌性更強。最後,如果員工感覺到他們正在做的工作對集體有貢獻,而且他們的工作已有進展,那麼在達到預期目標時,他們會感到自豪。當人們感覺到自己有能力時,他們會將難題看成是挑戰和機會。

總之,目標是空洞的,只有在我們付出一定的努力後,目標才有意義。下面是在目標研究中的一些其他發現,你可以把這些帶入你的生活中,這將有助於你建立自己的樂觀系統。

·根據「蔡加尼克效應」(Zeigarnik Effect),人們對尚未處理完的事情比已處理完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所以,開始去做點事情吧!

·當你想像或幻想目標時,要重視過程與結果,它可以幫助你把精力運用到達到目標所需的實際步驟上。

·調整對你重要的目標,要確保目標不是強加給你的,而是你自己選擇的。

·簡單地設立目標可以幫助我們組織時間,以價值為取向做決定,優先考慮對我們最重要的事情,並對目標的執行做跟蹤記錄。

·謹慎地執行拓展目標,請考慮用那些可達到的目標來代替拓展目標。

·避免被大而複雜的目標壓垮。要將目標重新規劃成一個個小挑戰(有時稱為子目標),取得小進步會讓你更自信,同時你的動機水平會提高,你會付出更多行動去實現大目標。

·用一定的方法去檢測你的進步。持續的反饋是成功的基礎,子目標對此也有切實的幫助。

·在計劃目標的時候,要有一定的消極思維。簡單問問自己:「可能有哪些問題呢?」這會讓你準備好付出努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應對將來可能出現的任何問題。

·小心你的目標太具體,它們可能讓你錯過了其他機會。我們通常認為我們面前的困難總是突如其來的,所以要留有機會。如果你太專注於具體的目標,你可能看不到眼前正有一個讓你取得不同類型成就的契機。

不管什麼時候,當我思考如何提高一個人的樂觀水平時,我都會考慮如何將它與自我效能感聯繫起來。當考慮自我效能感時,我會想到偉人。我很驚訝,為什麼這個星球上那麼一小部分人會比其他人在數學、足球或柔道上更成功呢?是什麼讓一部分人成功,而讓另一部分人屢遭失敗?

丹尼爾·科伊爾(Daniel Coyle)在他的《一萬小時天才理論》(The Talent Code:Greatnessisn't Born.It's Grown.Here's How.)一書中單獨列出了幾點關鍵元素,他通過這個方法將偉人從普通人中區分出來。科伊爾寫到,在任何領域裡,成功的秘訣都在於三個簡單的元素。首先是將大目標分解為幾個階段,然後全身心投入去追逐每個階段的小目標。任何人都可以買一把吉他,要想保持練吉他的動力,最好的辦法就是反覆地深入練習,這也是科伊爾模型中的第二個元素,即深入的練習。很多厲害的人物最開始都有一個特別崇拜的人。當他開始說「我是一個音樂家……藝術家……運動員」時,這種外部動機就會轉化為內部動機。它變成了個體對自己未來的願景,他們相信自己最終會有出眾的表現。最後,第三個元素是跟他人有關:主教練。主教練關注你的深入練習和動機,他們把「學生」看成獨特的個體,因材施教。教練總是在你追求卓越的過程中傾力相助。

獲得大成就並不一定保證現實的樂觀水平高,但是這項研究裡,我們還應該看到其他的一些因素,這些因素可以幫助哪怕是最為悲觀的人找到希望,建立樂觀的思維模式。那些偉人實際上一直在他們的專業領域裡尋找新挑戰、新高度。也就是說,他們進入一些新領域,在新領域裡他們會感覺沒那麼自在,他們知道自己會犯錯誤。研究表明,犯錯誤是學習和成長的最佳途徑。在開發一項新技能時,我們已經建立的神經網絡會因為我們犯錯而開始反覆激活,這就會讓神經網絡更加強大。「搏鬥不是一個選擇,」科伊爾寫道,「這是一個生物的要求。」一項研究發現學習時間較短但做過練習試卷的孩子比學習時間長卻沒做練習試卷的孩子成績更好。

學習對樂觀有什麼樣的貢獻

幾個月前,我報名去當地一家柔術學校學習一些自我防衛術,這家學校是馬可·莫雷諾開的。上第一節課的時候,我連柔術服都沒有,我必須承認,我的首要目標就是保護自己不受傷。馬可把我帶到一邊讓我平躺在地上,他趴在我身上,讓我試著把他放倒。我大概比馬可重18斤,但是我卻不能把這傢伙放倒。這讓我產生了一種介於幽閉恐懼和絕望之間的感覺,當我開始掙扎得連呼吸都困難時,馬可讓我起來了。然後我們交換了位置,結果基本一樣,只是這一次我不是感覺恐懼和絕望,而是無能為力。馬可就像扔布娃娃一樣把我摔下來。我們坐下來談了一會兒,他解釋了格雷西的格鬥是怎麼回事,一旦我掌握了這些技術,我就可以去考藍帶。那時的我沒有什麼信心,但是馬可向我保證只要我按時來上課,並且努力去練習,我將很快看到結果。

之後,馬可開始上課,他告訴每個人,我們將練習美式鎖臂擒拿法(Americana Armlock),這是很危險的動作。馬可和他的搭檔一起分步驟解說這個動作,他對細節的關注讓人吃驚!他講述當抓住「壞人」的手腕時,大拇指應該怎麼放,膝蓋跪在地上成為支點,還有另一條腿怎麼坐成一個圈來穩住自己。每一個小動作都被多次講解演示。在模仿練習前,我們把整套動作觀看了五六遍,整小時的實踐練習都是這樣進行的。課程最後,我們已經有了「反射發展」,不自覺地會用更快的速度去練習這些動作和分解變化動作。那天晚上,我一定犯過50多次錯,但是誠實地說,我的確學到東西了,並沉浸其中。三四節課過後,我知道我以後用的防衛方法會與上課前完全不同,我對自己能力的信心增強了。

你幸運嗎

現在來思考一下你的生活。你覺得自己幸運嗎?英國赫特福德大學的心理學家理查德·懷斯曼(Richard Wiseman)博士設計了一個實驗,他組織了700名想買彩票的參與者來完成這個實驗。每個參與者都要完成一個問卷,懷斯曼通過一系列的問題來檢測他們認為自己是幸運的還是不幸的。正如你能想像的,那些自認為幸運的人,認為自己能贏錢的信心比別人大兩倍,但是在贏錢的結果上,兩組人並沒有顯著差異。在處理不能控制的事情時,運氣對能力沒有影響,因此,為什麼有些人會認為自己幸運,而另一些人則自認倒霉呢?

懷斯曼發現幸運兒用一種更加樂觀的方式看世界,然後也用不同於倒霉蛋的方式去行動。懷斯曼的研究提出這樣的觀點,幸運兒用四項準則為自己帶來好運:擅長創造和發現機會;傾聽自己的內心去做幸運的決定;提出自我滿足的預言和積極的期待;採用心理韌性的態度將壞事變好事。

懷斯曼進行的一項實驗巧妙地演示了這一點。跟買彩票的實驗很像的是,他將參與者分為幸運組和不幸組。兩組的任務相同,他們每人拿到一份報紙,要求數一數報紙裡有多少張照片。在報紙的第二頁,用大的粗體字寫著「別數了,這份報紙一共有43張照片。」每個人都應該能看見這句話。結果是幸運組只需要幾秒鐘就完成了任務,而不幸組則花了兩分鐘左右。認為自己幸運的人更容易看到意料之外的通知(關於照片的);認為自己不幸的人通常更容易緊張、焦慮,而研究表明,焦慮會影響個體注意到突發情況的能力。

並沒有一個開關讓人們轉變自己的生活,去自如地控制思想的積極性或消極性。幸運兒除了能夠看到更多的信息,行為表現也不同。為了讓自己有新機遇,他們採用不同的方式工作。他們在星巴克與陌生人攀談,他們閱讀報紙上自己一無所知的主題的文章。幸運兒知道給自己創造機會,用不同的角度看世界,用不同的方式工作,還有不會忘了結交新朋友。

在另一個領域,也就是當經歷壞運氣的時候,幸運兒比不幸的人表現得好。當有什麼不幸的事情發生在幸運兒身上時,他們傾向於重構事件,去看它的積極面(用積極的眼光去看它)。在懷斯曼的另一項研究中,他讓參與者想像著自己正在銀行,突然有搶劫的人持槍進來,並射傷了他們的胳膊。不幸的人可能會說:「是的,這就是我的運氣!我像磁鐵一樣吸引著壞事發生。」而幸運兒則可能會說:「我感到很幸運,因為我只有胳膊受傷,也許,我可以把我的故事寫下來賣出去。」感覺幸運會讓你在逆境中仍然能用積極的眼光看到光明的未來。

失敗帶來成功

建立樂觀,還有另外一個非傳統的方法——擁抱失敗。失敗與逆境在我們的生活中不可避免,想像著你將獲得期盼已久的升職,會讓你更容易真的升職;意識到你可能會失敗,並且願意在失敗中學習是一個關鍵技能。樂觀思維在逆境中可能是最有力量的。

這聽起來容易,但做起來難,而且我們不要忘記失敗的具體情境。如果你是一個心臟病專家,正在做一個生死攸關的手術,我不會讓你去擁抱失敗。比如做晚餐、面試來找工作的候選人、開會和培訓小團隊,這些都不是與生死掛鉤。在這些情況下,從長期來看,我們可能從失敗中獲益。事實上,硅谷的很多企業,像臉書、谷歌、優步和其他一些重要的科技公司都正在想辦法「快速」失敗。通過嘗試一些低成本和很快被淘汰的東西,企業能夠實驗產品的發展。要知道失敗會讓你少一些失望,多一些好奇的思維模式,從而讓你從錯誤中學習。通過在課堂上與孩子們相處,德韋克在斯坦福關於思維模式的研究有了進展。她發現有學習目標的孩子實際上比那些爭取A或B的孩子表現得更好。爭取拿A,可能讓人錯過了難度更高的材料。當你只關注學習本身,失敗和錯誤都是事後才考慮的。關於失敗及其對我們的樂觀與自我效能感的影響,這裡還有其他的有趣觀點:

·錯誤讓我們放慢腳步,周密地思考我們的目標、過程和表現;而成功會讓我們走得更快。

·大部分人在拿到一個新產品時不看使用說明。他們直接打開產品包裝,一邊使用,一邊研究它的功能。

·期望太高可能會妨礙適應當下的環境。如果你真的被長期困在一個不如意的環境中,要學會與這個環境共處。

·那些願意失敗的人更可能選擇冒險,因此收穫更大。

希望以上理論能夠幫助你換個角度看失敗,失敗是生活中很自然的一部分,也是實現重要目標的一個過程。《勇氣》(The Courage Quotient:How Science Can Make You Braver)的作者羅伯特·比斯瓦斯-迪納幫助我們理解了處理風險與失敗的重要元素:勇氣。比斯瓦斯-迪納用一個簡單但很聰明的辦法來思考勇氣,他使用了一個數學方程式:

勇氣=願意嘗試/恐懼

這本書裡講到了提高勇氣的多種策略,其中一個重要的觀點就是:勇氣是可以被掌握的技能。把它看成一個等式,有助於將勇氣變成「可解決的」問題,我們能夠專注於自己採取行動或降低恐懼的意願。

詹妮弗是兩個行為能力受限的孩子的母親,她將這個原理用活了。她鼓起勇氣離開了她第一任丈夫,並獨自撫養孩子們。詹妮弗幾乎不知道如何使用螺絲刀。有一次,她將改善住房的工程作為提升自己的辦法,她克服了恐懼,知道自己已經準備好了處理任何逆境。

避免極端

樂觀是所有心理學中最為微妙的話題之一,缺少樂觀的人會感到無助和疲憊。當這種情況發生時,個體會放棄努力。但樂觀過度會引起盲目自信,導致不良的計劃和錯誤的預期,最終同樣會失敗。有效的方式是將樂觀思維和悲觀思維同時結合起來運用。總的來說,我們要稍微有點樂觀精神,要堅信自己能掌控環境,這樣我們才能獲益。儘管,我們人類有過於樂觀的傾向,但是,我們卻離不開樂觀的支持。

悖論可能讓人困惑,但也可以幫助我們看到樂觀和悲觀兩者之間的細微差別。丹·波特(Dan Porter)提醒我注意斯托克代爾悖論(the Stockdale Paradox),他給我寫道:「美國歷史上當高級戰俘最久的人斯托克代爾(Stockdale)上將曾經被問到,在戰俘集中營中,誰掙扎得最厲害?他的答案是:樂觀主義者。這些人曾說『我們在夏天會出去的』『我們會回家過感恩節的』『我們在聖誕節那天就會被放了』。這些期望說了一遍又一遍,樂觀主義者承受著痛苦,斯托克代爾悖論強調相信我們最終會勝利的重要性,不論這勝利何時到來。我的樂觀是生活總有目標和意義,儘管有時候它被遮蓋起來了,但是它總在那裡。」

僅供參考的建議

· 每天記錄自己的樂觀水平。你的樂觀或悲觀水平如何幫助你實現目標?如果有機會重新過這一天,你會做哪些改變呢?

· 當強烈的消極想法湧入你腦海時,考慮畫一個大大的停止鍵。然後,做點健康的活動來分散你的注意力,比如,和信任的朋友聊聊天、鍛煉身體或者看看有趣的讀物。

· 思考一下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工作、愛情、友誼、家庭和身體健康。寫下你在每個領域裡的積極水平,看看有沒有什麼模式可循?在哪些領域表現更加樂觀或悲觀將對你有幫助?

· 讓你的朋友、家人和同事給你一些個人標籤的反饋,主要是關於樂觀方面的。他們認為你太過經常責備自己嗎(性格)?當你生活出現問題,會影響其他方面嗎(普遍性)?

· 去思維模式網站(網址是www.Mindset Online.com)參加免費思維模式評估。去看看關於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優勢的研究和成果。

· 建立目標。要確保目標是與你最重要的價值觀相聯繫的。目標要現實,並且有點難度。將目標分成一個子目標,如果可能,要找到每天評估自己進展的方法。

· 建立一個「英雄」錄,定義你崇拜的人,寫下他們的哪些特質是你想要擁有的。

· 當你面對逆境時,避免用積極肯定態度跟自己談話。可以替代的方式是,問問你自己:「我能做好嗎?我能怎麼做?」

· 去VIA性格網站(網址是www.VIAcharacter.org)參加20分鐘的優勢評估。在新的行為和思維模式中,找到方法把你的優勢運用到你的生活中去。

· 睡前思考一下今天的小成績,最好是寫下來。你能否有計劃地完成工作要求,又能平衡生活,為家人做頓晚餐?思考的時候要有創意。

· 早晨醒來時,想想今天你要做哪些事情。確定哪件事情對你最重要,把這件事情寫下來,確保晚上能完成它。

· 選個興趣愛好。找找看什麼事情能讓你覺得有趣又有意義,在你的日曆上標注並花時間去參與這個活動。

· 想想看你有多幸運。用新方式工作,在派對上認識一些新朋友,或者是尋找新的合作夥伴,尤其是那些你通常不容易想到的人。通過這些方式,你會找到運用好運氣的途徑。

· 下小賭注,並做好失敗的準備。專注於從失敗的經驗和傳統的成功中學習到盡可能多的東西。要付諸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