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高難度對話:如何與挑剔的人愉快相處 : 《跟任何人都聊得來》 > 14.從善意出發 >

14.從善意出發

善良的人總是選擇善舉,這是一種自強的心態,無論他人如何回應,善良的人總是尊重他人、善待他人。

「你希望你死了以後人們只是說『他是個好人』?」那個演講的人問道,「這就是你希望刻在自己墓碑上的話嗎?不!」他繼續說道,「你想要有所作為!你需要堅強和自信!你希望做出強有力的改變!你不希望只是一個好人!」

那時我大概10歲左右,我不記得當時的語境,也不記得那個說話的人是誰,我只記得他的話。我還記得我當時在想,做個好人有什麼不好?

即使在那個年紀,我也已經遇到過不少堅強且自信的人。我欽佩他們,但並沒有被他們所吸引。我最崇拜的人都是好人,我想要和他們在一起,他們讓我覺得很有安全感。

看著那些堅強的人,我會想:「但願我能像他們那樣堅強和自信。」看起來大多數人都是這樣——羨慕那些個性鮮明的人,看不起那些安靜平和的人。我不是那種稜角分明的人,如果我想有所作為,我估計我就需要成為那樣的人。我努力過,但是毫無成效,我覺得自己就像一隻想要變成美洲豹的長尾巴小鸚鵡。

僅有和氣就夠了嗎

多年以來,我時常回想那些對我的生活產生過重大影響的人。有些人強勢有力,有些人則不然。我遇到過一些強勢的人,強勢得讓你無力招架,只能順著他。而我通常喜歡溫和的方式,因為這樣讓人更舒服。當人們對你和和氣氣的,你會感覺更好。但當我需要改變方向時,那些個性鮮明的方式肯定更合適。

我一直以為,只要有可能,還是應當以和為貴。但是當溝通開始有難度,必須直面挑戰的時候,哪一種姿態更好?和和氣氣還是強勢有力?或者,可以兼而有之嗎?

為此,我糾結了很長時間。我做過一些研究,想找出生活當中哪些地方採取和和氣氣的姿態更為恰當。我的結論是,在重要的人際關係中,和和氣氣是恰當的默認設置,但這還遠遠不夠。

我們需要從和氣走向寬容和善良。善良通常包含和氣,但內涵更加豐富。善良是一種源於自信的溫雅力量。善良的人對待他人會有著更加深切的關懷,願意以一種珍愛他人的方式去做對他人最好的事情。

有人說,善良的人會以和氣的方式說出為難的事,而對於只懂得和氣的老好人來說,難事從來說不出口。老好人不會幫助別人變得更好,因為他們關注的是別人如何看待他們自己。善良的人可以幫助別人變得更好,因為他們的自我評價並不依賴別人。擁有實力的基礎,會容許他們真正為別人的生活做出貢獻。

我曾經問過一位大型教會的牧師:「在您多年的工作中,您做過的最困難的事情是什麼?」他的回答很直接:「我不得不解雇某位義工。」交談中,他描述了當某位義工已經成為教會的負擔和麻煩,但其仍然需要被重視和被關懷的時候,他是如何不得不做出簡直像是在走鋼絲一般的處置措施,左右權衡、上下掂量的。老好人不會有這麼多的煩惱,但那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而善良則意味著那位牧師必須做出艱難的決定,因為這才是對義工本人和這個教會最佳的選擇。

如果只有和和氣氣

去年,我做了疝氣手術,經過幾周的術後恢復,依然感到一陣陣的劇烈疼痛。我有點擔心,於是預約了外科醫生,想知道究竟是怎麼回事。他是一個很好的人,前幾次在他那裡就診時,我很欣賞他對病人的態度。

當我向他詢問為什麼手術後還一直疼痛時,我希望他能平靜而友善地回答我。但是,他幾乎是在大叫:「還疼?當然會疼啊!我給你做了全麻,給你動了刀,怎麼可能不疼?而且你還花了一大筆錢讓我來給你製造疼痛呢!」說完,他露出一絲微笑,眼睛閃著光,讓我知道他既認真又富有同情心。他依然還是那個好人,但這次他也表達出了善良,他沒有粉飾那些必須進行的治療。

對話交流也是如此。如果真誠地關心別人,有些時候即使會引起痛苦,也需要告訴他們真相。如果這樣做是為了減輕我們自己的挫折感,那這一切就錯了;但如果是為了必須要讓某人認識到他的選擇所造成的影響,那這就是關心,就是善舉。

平和友善固然很好,但如果只講平和友善也會有問題。一味地平和友善、當老好人,通常是出自某種需要,而不是出自於信心和力量。當我們對自己的價值沒有強烈的認同感時,我們會仰仗他人的認可,我們需要他人喜歡我們。我們的自我價值和幸福感取決於別人認為我們如何,所以我們以為當我們變得平和友善、是個老好人的時候,人們就會喜歡我們。

老好人往往想避免衝突。一旦有衝突,或者大家意見相左,老好人就覺得別人可能會對他們不滿。老好人不能冒這個險,因為他們的自尊心建立在被別人喜歡的基礎之上。所以,即使他們強烈地感覺到了那些消極情緒,也會盡量不去表達出來。即使生氣或者沮喪,老好人也會照樣保持微笑。他們不想冒犯任何人,只好把情緒憋在心裡。

這就是問題,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壓抑的情緒終將洩露。人們一開始可能不會注意到,但天長日久,情緒一有波動,沉渣就會泛起。通常,一開始我們會用並不尋常的諷刺來回應他人的情緒波動。諷刺讓人不舒服,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被社會所接受,因為它會被當成抖機靈或調侃。但隨後,我們可能會轉向所謂的消極攻擊型反應,這種反應所發出的評論會異常尖銳。等到了已經開始厭惡他們的時候,我們會看著他們的眼睛報之以微笑,隱匿自己的真實情感。

在最親密的關係中,我們很難藏住心思,因為彼此之間都很熟悉。我們的言語聽上去可能沒問題,但對方能感覺到我們的眼睛有什麼不對勁,笑容也不太一樣,或者只是缺了些什麼。

假設有一個容積為兩升的空瓶子,我們的每一種情緒就像是放入瓶子裡的一滴水。我們惱了——放進去一滴,生氣——又放進去一滴,沮喪——再放進去一滴。沒人會注意到我們的情緒,因為我們把它們藏在了瓶子裡。

當我們在生活中遭受了打擊,就像瓶子被敲打一樣。於是,瓶子裡面的東西就會上下翻滾,變得混亂不堪、五味雜陳,但各種情緒還在瓶子裡,沒人會特別留意。衝突的另一方也以為我們終將會挨過這些難關。

我們不是不可以挨過這些難關,以往一直都是這麼挨過來的,我們真的很擅長控制瓶子裡的情緒。但是日子久了,瓶子終將被填滿。當瓶子滿了,它就再也裝不下更多的情緒了。所以,當生活中的不如意再次碰撞瓶子時,瓶子裡的東西就會從瓶口噴湧而出。我們再也無法控制住自己的情緒,於是情緒爆發。身邊的人都跟著遭殃,人人都要找個僻靜的地方整理一下自己。大家都對這一爆發感到驚訝,想知道為什麼我們突然變了。

老好人會把更多精力用在保證瓶子不灑不漏上。但這只是向內使勁,一切都是為了確保個人形象不被破壞。其實,如果讓每一種情緒原本在哪兒就回到哪兒,反而會讓人輕鬆許多。

我記得十幾歲的時候讀過一本書,說生氣不好。於是乎莫名其妙地,我一直堅持這樣做。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我不停地告訴人們,沒有什麼事情能讓我很不開心,我一直悠閒自在。我說服自己,我真的沒有生氣,並且試圖說服別人,也應該照我的樣子去做。

後來發生了兩件事:

1.我沒什麼親密朋友,因為我待人不真實(也包括對我自己)。

2.當那些「情緒之水」從瓶子裡濺出來時,連我自己都很驚訝。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意識到,壓抑自己的情緒並不能讓它們消失,壓抑其實就是加壓,之後總有一天會爆炸。

我花了很多年才意識到,如果我只在乎自己的形象,我就無法擁有親密的關係和健康的對話。

成長為善良的人

許多人從小就努力變得討人喜歡、和氣友善。但是因為他們並沒有真正坦誠地與他人相處,而坦誠是建立健康關係的基礎,於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就會感到與別人總是有隔膜。

衝突也會發生在最健康的關係中。當老好人發現自己陷入衝突時,他們傾向於把衝突焦點從自己身上轉移開。

▶他們會撤退,以避免衝突。

▶他們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他們會用幽默來轉移消極情緒。

▶他們試圖改變話題。

▶他們會關注他人的行為,把問題的焦點從自己身上轉移開。

所有上述策略都會致使真誠、健康的溝通無法進行。這些人專注於做一個好人,專注於保護自己,而不是處理真正的問題。對他們來說,被喜歡比真誠更重要。他們需要轉型,從老好人過渡到善良的人。

▶一味地當老好人往往源於情感的匱乏,真誠待人則往往源於自信。

▶一味地當老好人往往是因為想討得別人喜歡;真誠待人則往往是出於關愛他人,無論他人做了些什麼。

▶一味地當老好人往往是因為想要避免衝突,從而屈服退讓;真誠待人則往往會在必要時劃出界限。

▶一味地當老好人往往是出於擔心和害怕,真誠待人則往往是出於愛護和關心。

▶一味地當老好人往往不靠譜,真誠待人則往往要牢靠得多。

▶一味地當老好人其實是自私的,真誠待人則要無私得多。

▶一味地當老好人靠息事寧人能讓自己感覺好些,真誠待人則是在關愛中實話實說。

▶一味地當老好人在意的是被看作好人,真誠待人則往往直面現實。一味地當老好人往往只在乎別人怎麼想,真誠待人則往往只是在乎他人本身。

需要說明的是,只要不是一味地當老好人,待人和善並不是壞事。如果和氣友善的目的是尊重他人,這就更是件好事。可如果和氣友善的目的是操縱別人以某種方式看待我們的時候,這就是件壞事。

在高難度對話中,和氣友善還是大有益處的,至少可以讓對方生不起來氣。如果和氣友善的目的是想讓對話保持文明和禮貌,那也沒關係。但如果我們為此把情緒壓抑起來,那就不太好。情緒為我們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提供能量。沒有情緒的解放,便沒有問題的解決。

對話交流中,真正的力量出現在當和氣成長為善良的時候。出於深切地關懷,我們會以彬彬有禮、坦率真誠且不失尊重的態度去述說那些原本難以啟齒的事實。

社交潤滑劑

有人說過,善良是一種社交潤滑劑,可以為任何關係的內在運作減少阻滯。

無論你的車是大眾還是蘭博基尼都無所謂,都需要定期更換機油。如果我們不注意常規的潤滑和保養,車的傳動裝置就會出現非正常磨損。事實上,大部分機修工都會告訴你,延長汽車使用壽命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定期更換機油以及做保養。

人際關係也是如此。無論這段關係已經持續了三個星期還是三十個年頭,都需要經常保養,否則關係的齒輪就會磨損。一有情緒,就會惱火,脾氣爆發,爭吵不斷。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人們忽視了日常維護,把這段關係視為理所當然,各自都專注於問題,都在乎自己的感覺,以至於忘記了善良。日子長了,這段關係就會讓人不勝其煩,就會覺得是時候賣掉老車、換輛新車了。

也許,只是到了需要多一點點善良的時候。

問題是真實的,情緒也是真實的;衝突是真實的,但保養的需求也是真實的。如果我們忽略保養,關係的連接進程就會發生短路。任何關係中的任何言行都有可能產生摩擦,處理摩擦最好的方式就是保養。

幾個月之前,我家車庫的大門在開關時開始有了異響。那異響可不僅僅是一點噪音,那是一種嚴重的吱吱嘎嘎的響聲,聲音尖細刺耳,還伴有卡嗒卡嗒的亂響。車庫門是有些舊了,配的是一種老式的電動開關,我以為它快要報廢了。車庫門只要一動,全家到處都能聽見。我擔心它會隨時掉下來,甚至會砸到我們的汽車上。

我們開始詢問新的車庫大門的價格,然後對更換現有大門的成本感到震驚。但我們也明白必須盡早做出決斷,因為那大門遲早都會罷工,只是早一天晚一天而已。

我和一個朋友談及此事,他問:「你最近給大門的鏈條上油了嗎?」當然,我並沒有這麼做。大門的鏈條多年沒有潤滑過也一直好好的,為什麼現在需要潤滑?

(讀到這,你已經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了,對吧?)我去了趟超市,買了一小瓶車庫門鏈潤滑劑,只花了幾美元,在鏈條上噴了一些,再一啟動大門開關,我們就好像又有了一個新的車庫大門。沒有了噪音,沒有了卡嗒卡嗒的聲音,大門運行平穩,就是因為那幾滴潤滑劑。

有首歌唱道:「請試著多一分善良。」在一段關係中,多一丁點善良是多麼簡單,但其效果又將多麼令人驚訝。同樣令人驚訝的是,我們往往忽略了「多一點善良」這樣一個簡單的解決方案,因為與正在面臨的問題相比,它看起來是那麼的微不足道。

善良當然消除不了根本的衝突,解決不了所有的矛盾。但善良會使一種局面成為可能——既解決了問題,又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讓關係依然穩固。善良不斷地提醒另一個人,我們關心他們。它傳達了我們對他們的承諾,我們重視他們,我們認為他們值得我們與之攜手,共同努力解決那些棘手的問題。它彷彿在說:「這個問題很重要,但我認為我們的關係更重要。」

善良的機制

「但如果我願意善良,而另一個人卻不是呢?那樣的話我們會不會把自己給賣了,他人依舊我行我素呢?」這話的背後有三層意思。

第一,這更多的像是在冒著老好人的風險而不是冒著善良的風險。如果我們想的是當老好人別人就會喜歡我們,我們可能會被碾壓,這是弱者心態而不是自強者的心態。我們更關心的是別人如何看待我們,而不是真正的問題。

第二,善良並不取決於別人的反應。我們之所以有善舉,是因為這是我們性格的一部分,而不是一種讓別人投桃報李的行為技巧(儘管我們的善舉經常會軟化對方的言行)。善良的人總是選擇善舉,這是一種自強的心態,無論他人如何回應,善良的人總是尊重他人、善待他人。

第三,我們不能改變別人。我們可以影響他們,但不能保證他們會以某種方式做出回應。我們不是在用善行操縱別人,讓他們靠近。生活中有太多的時候,我們感到有必要去修正別人,如果他們不改變,我們就會感到沮喪。其實,當我們放棄對他人的那些具體的期望,專注於自己能做的事情時,人際關係就會變得簡單得多。我們無法控制別人的決定,但我們可以控制自己的決定。

有時對方很和氣,但不善良。他們不會跟你進行有實際意義的對話,也不會表達真實的情感,因為他們希望我們對他們產生良好的印象。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呢?

我們善良地對待他們。我們說真話,讓他們感到安全,讓他們感到被尊重,但設定了界限。我們鼓勵他們分享他們的想法,當他們持續不斷地試圖解釋他們的想法時,我們無需心存戒備,只需要耐心傾聽。我們要認識到,他們過去可能經歷過痛苦的事情,所以才導致他們採取這樣的應對策略(受虐者通常都會很和氣、很客氣),我們要給他們成長的空間。

高難度對話的技巧

在激烈的談話中,一些表達善意的方法如下所示:

▶休息一下,以表達善意。要求休息5分鐘,期間我們可以肯定對方的某些情況,或者以某種方式表達對他們的鼓勵。

▶提醒他們我們對這段關係的承諾。比如說:「這事真的很難,感覺我們像是掉進了漩渦。你只需要記著,我不會離開,雖然很艱難,但我還是會待在船上。」

▶如果需要走開,一定要告訴他們我們什麼時候再回來。有時我們太激動,太沮喪,無法繼續交談下去,有人可能會說:「我就是做不到!」然後就一走了之。為了讓情緒平靜下來,離開一會兒可能很有必要,但我們一定要表明我們還會回來。「給我半個小時,我需要自己待會兒,但我還會回來的,我保證。」

▶不要把我們的情況告訴不相干的人。當我們對某人感到沮喪時,很容易把自己的感受告訴親密的朋友,以得到他們的支持。但如果那個朋友聽不到衝突另一方的觀點,那是不公平的。我們可以和親密的朋友坦誠地談論我們與某人之間的問題,但是我們不應該深入到具體的細節來強化自己的觀點和立場(或者要求朋友站在我們這一邊)。

▶告訴他們我們是多麼重視他們,即使我們不認可他們的言行。你可以說:「我不確定我能不能跟上你的想法,但這並不能改變一個事實,那就是我看重你只是因為你是你,不要忘記這一點。我的確很想多多瞭解你的處境,讓我試試,看我是否能夠理解。」

▶表明我們自身的需求。不應該讓人們猜測我們需要什麼,我們應當坦率地向對方表明:「我只需要你傾聽。」「在回答之前,我需要一些時間思考。」「我需要你別放棄。」這樣做,會鼓勵對方也說出需求。

每個人都會經歷一些難事。有時我們會深陷其中,有時不會。如果我們只想做個好人,我們不會去惹惱別人——但也不會幫到他們。

在建立人際關係時,善良是一種值得擁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