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高難度對話:如何與挑剔的人愉快相處 : 《跟任何人都聊得來》 > 3.六種基本需求 >

3.六種基本需求

一個人格獨立的人,他的基本需求已經得到了滿足,這就為健康人際關係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小時候我住在鳳凰城,大多數居民的房前屋後都種植一種百慕大草做草坪。這種草只需要很少的水,在任何類型的土壤中都能生長,這一特點使它成為酷熱地區理想的地被植物。但在別的地方,人們會把百慕大草當作野草,務求除之而後快。

到了冬天,百慕大草就進入了休眠期,草完全乾枯,變成了棕褐色,鬆鬆脆脆的,無論怎麼看,草都是死了的。可是一旦春日來臨,只需要很少的水,那些原本毫無生氣的荒草地又重新開始變綠,煥發生機。

天冷草黃,有人能接受,有人不能接受,不願接受的人是希望他們的草坪能四季常綠,解決方案通常有兩種:

1.他們可以在冬眠的百慕大草坪上疊種黑麥草,這種草恰恰在冬天生長得很好,而百慕大草開始返青的時候它們則變黃了。

2.他們可以把冬眠的草坪塗成綠色。

大多居民選擇了在自家草坪上疊種黑麥草,但購物中心和商業區往往選擇第二種解決方案。在冬天去購物中心,看起來鬱鬱蔥蔥的綠色草坪,腳一踏上去卻令人吃驚——我們的腳下嘎吱嘎吱響。有時我們還能看到園藝工人正背著油漆罐和噴霧器在草地上噴灑,他們一路走過,身後的草坪就神奇地換上了新裝。

一片草坪由兩部分組成:我們能看見的地上部分,和我們看不見的地下部分,但地上的部分狀態如何,實則取決於地下。如果看到葉片發蔫兒,我們就知道它的根部缺水了;如果葉片的邊緣變成褐色了,我們就知道可能是水澆得太多了;如果草看上去都枯萎了,那麼它們可能只是進入了休眠期。所以,草坪長勢良好的關鍵就在於要照料好草坪的地下部分。

同樣的,與人相處也是這個道理。生活中的各種現象,是由其表象之下的內心狀況所決定的。我們希望得到人們的高度評價,把我們看作品行端正、正直誠實的人。我們希望他們真的在乎我們。

那麼有兩種方法可以選擇:

1.看那些品行端正、富有愛心的人都在做什麼,然後照葫蘆畫瓢——讓人們認為我們實際上也有很高的素養。(就像給草坪噴漆那樣。)

2.我們可以私底下默默地在自己的品性上狠下功夫,努力成為內外兼修的人。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內在品性的發展,也將會在外部逐漸顯現。

人不可能一直偽裝,要是我們的內在有了瑕疵,外在終究會有所體現。此外,偽裝也並非易事。真正的品格是內心的修養,如果我們修身養性,內在的光芒是掩藏不住的。

就像我們看花花草草的狀態可以知道它們在地表之下的根部有沒有問題,看人也是一樣。乍一看,他們好像挺開心,似乎一切順利,如果問他們事情進展如何,他們會說:「都好,好得不能再好了。」

但如果看著他們的眼睛,我們就能感到有什麼事兒不對。也許他們的眼神在躲閃,也許他們的笑容裡有一絲苦澀。這些細節稍縱即逝,很容易被忽略,假如我們通過現代通訊工具聯繫,要捕捉到這些細微的線索就更不容易了。

如果我們花時間觀察,就能察覺出某個人的基本需求是否得到了滿足。如果沒滿足,通過其外在的表現,我們就能看出個大概;如果滿足了,我們也能看得到。

謀求建立人際關係是為了滿足我們的一些基本需求,因為由於某些原因,人在封閉的狀態下,其最基本的需求是無法得到滿足的。人類需要交流,並在交流中得到滿足。

人際關係建立的初期,我們的基本需求就是驅動力,促使我們去尋求聯繫。一旦關係形成,需求得到滿足,我們就樂在其中。日子久了,得到滿足的那些需求開始被忽略,或許是我們太忙,或許是我們有些心不在焉,也或許只是簡單地把這份滿足看作理所當然。總之,我們已經習慣了彼此,不再為那些需求能否得到滿足而盡心盡力,但那些需求依然切實存在著。這就像妻子說:「你從來不說你愛我。」丈夫回答:「結婚的時候我就說過啊,要是我變了,我會通知你的。」

六種基本需求

當他人身上出現「不健康」的症狀時,是什麼基本需求沒有被滿足呢?人的需求是什麼?世上有多少人,恐怕就有多少種回答。下面我們來列舉一些: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提出了他的「需求層次理論」,主張將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在低層次的需求尚未得到滿足的情況下,人們不會提出更高層次的需求。

▶智利經濟學家曼弗雷德·麥克斯-尼夫(Manfred Max-Neef)將人的基本需求歸納為生存、安全、感情、理解、參與、休閒、創意、人格和自由九類。

▶美國潛能激勵大師安東尼·羅賓斯(Anthony Robbins)說,每個人的選擇是想要讓六個方面的需求得到滿足:確定性/心安、不確定性/變化、重要性、連接/愛、成長和貢獻。他認為,人所有的異常和障礙,都來源於上述需求不能得到滿足。

在本書中,我們只討論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係。人際關係中未滿足的需求會引發很多問題,因此我們需要辨識缺失與問題之間的對應關係。知道了人們需要什麼,也就可以知道為什麼他們經常如此這般。

基於我多年來與人相處以及在人際關係方面的經驗,我將基本需求分為六種,它們差不多存在於每一種人際關係之中。每一項需求,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需要程度。當一個人在某一項需求上要求的水平較低,而另一個人的要求水平較高時,挑戰就來了。

這份清單並不一定全面、完整,或是無懈可擊,但它提供了一個起點,讓我們得以由此開始探索人與人之間出現基本溝通障礙時的解決之道。

1.安全與保障

從出生開始,我們的天性中就有一種對安全與保障的內在需求。我們想要知道,有什麼是我們可以指望的,有這樣一個安全的錨,可以讓我們無所畏懼地探索未來。就像擁擠的公交車或火車突然剎車時,人們本能地要抓住欄杆或扶手來支撐自己一樣,人們相信欄杆、扶手是穩定、可靠的。

假設我在銀行有一個支票賬戶和一個儲蓄賬戶,而且我的支票賬戶等級較低,裡面的錢剛好夠支付本月的賬單,但如果想要花錢時手腳再大一點兒或是萬一遇上什麼緊急情況,就要囊中羞澀了。

這時,我家冰箱壞了,如果我的儲蓄賬戶裡只有10美元,我就會很緊張;但如果我的儲蓄賬戶裡有十萬美元,冰箱壞了就根本不是個事兒。其實,我的支票賬戶餘額並沒有變動,但是儲蓄賬戶裡若能有充裕的儲備,即使我不打算使用它,也會讓我的看法截然不同。內在篤定,對外才能處事不驚。

安全感是人與人之間情感連接的基礎。如果我們知道上司在致力於幫助我們成長,那麼即使犯了大錯我們也不會害怕;如果我們知道戀人對自己感情篤定,那麼即使發生了言語衝突,我們也不會惶恐不安。

一個人對於安全感的要求較低,樂於嘗鮮,對於任何可能的變化,他都會很興奮。假如另外一個人缺乏安全感,對安穩的要求較高,喜歡穩穩當當,那麼即使一個小小的改變都會讓他覺得有威脅。把他倆放在一起,一定會很有趣。

關鍵就在於不要去爭辯誰對誰錯,而是要傾聽對方的需求,並試著去理解對方的觀點。只有相互理解了,兩個人才能攜手前行,共同解決問題,互相支持。

2.冒險

冒險,聽起來與安全相反,但它實際上與安全是相輔相成的。冒險迫使我們離開舒適區,如果我們總想那麼舒舒服服地待著,我們就會……呃,就會很舒服,舒服到再也沒有動力去探索外部世界。

人生中大部分的成長時刻,恰恰發生在我們離開舒適區的時候,成長需要付出努力並且承擔風險。樂於冒險的人總是迫不及待想要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去體驗他們從來沒有經歷過的事情,他們天性好奇,永不止步。不喜歡冒險的人常常對未知懷有恐懼,他們之中也有人願意探索,但前提是得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下進行。

不願意冒險的人只想待在旅遊車裡,優哉游哉地觀賞東非遊獵,願意冒險的人則恨不得騎上獵豹。當我們把這樣兩個人放在一起,八成會有衝突——你覺得我太慢,我還嫌你太快,彼此都覺得彆扭。這就需要深層次的溝通和交流才能讓各自理解對方的立場,當一個人感到對方一直在真誠地傾聽自己,並且能聽進去,他就會信任對方,願意選擇或接受有創意的解決方案,讓大家都能接受。

我認識的一對夫妻,簡直是害怕一起度假。兩人都想放鬆,但方式不同:一個總想到處跑,一個只想坐在沙灘上看書;一個每年都想去新的地方,一個只想去熟悉的地方再訪、重溫。他們也曾考慮過要不要分頭行動,各玩各的,但很快就意識到真要那樣做的話,只會讓他們之間的裂痕越來越深。結果,他們攜手打造了一種富有創意的旅行方法,既能享受彼此的陪伴,又能讓各自得到滿足。

有一年,他們攢夠了歐洲沿河之旅的費用,開始旅行。旅途中的每一天,他們都會在不同的城市作短暫停留,花好幾個小時,領略當地文化,品嚐各種美食。遊船駛往下一個目的地的航程中,一個人靜靜地在包廂閱讀或是看著岸上的城堡緩緩後退,另一個人則去甲板參加各種活動。他們享受到了能滿足每個人需求的一流假期。

3.成長

無論對於生理還是心理,成長都是健康生命的天然組成部分。生理成長和心理成長都需要付出努力,當這種努力讓人感覺難以應對時,有些人會覺得不值得。

但成長是人的自然本能,我們也許試圖忽視,但終究無濟於事,成長還是會照常發生。試圖阻止成長,就像試圖在水裡強按住一個海灘上玩的那種大充氣球,按一會兒可以,但它遲早會衝出水面。

如果人們想偷懶,不願付出成長所需的努力,他們經常會找些由頭來分心。比如,他們會把注意力放在娛樂消遣上,或者是忙於工作,好讓他們能夠逃避需要成長的那種感覺。但這只是表象,成長的需求依然還在。

有人說過,「忙碌只不過是生活空虛的麻醉劑」。如果人們忽視他們基本的成長需求,結果就會是雖然常常看似忙個不停,內裡實則是既散漫又灰心。

人不成長,他身處其中的各種人際關係也會停滯不前。他們就像死海——一片沒有出口的水域,鹽的濃度逐漸上升,以至於沒有生命可以在其中生存,一片死寂。

4.接納

在內心深處,我們都希望自己是完美無瑕的——儘管人人都有缺點。我們想要知道,有那麼幾個人能接受我們的本來面目,認為我們還不錯,在這些人面前,我們不用小心掩飾,也不必賣力表現,他們知道我們是什麼樣子,無論怎樣都會珍惜我們。

我們早期的生活經歷會形成我們對自己的看法。如果我們生活中那些重要的人對我們表示出了無條件的愛,我們便覺得自己有價值;如果我們沒有被這樣愛過,我們就會覺得自己不被接納、不配擁有。早期經歷會跟隨我們一生,影響著我們與他人相處的方式。

幾年前,《我很好,你很好》這本書之所以能迅速登上暢銷書榜單,就是因為人們對於被接納、被認可的需求感同身受。當有人真正關心我們且不帶任何附加條件,我們就有力量去應對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每個人,無論情況怎樣,都需要有人無條件地在乎他。

5.關聯

人人都會需要其他人,生活就意味著分享,並在人海中找尋其最豐富的蘊意。

當我出門在外的時候,常常遇到一些打動我的事情——一場壯觀的日落、一頓美味珍饈或者僅僅是一段讓我開心的經歷——我的第一反應是,真希望黛安娜能看到這些。所以我會用手機拍下照片發送給她,讓她能跟我一起分享。我還不止一次拍下了那些非常喜歡的飯菜的照片,希望她就在我身邊,我們能一起分享。

羅傑就是一個獨立性很強的人,他說他誰也不需要,「我能照顧好我自己,」他會說,「跟別人打交道只會出現一個又一個的麻煩。」但在內心深處,他深知這只是借口,因為他怕自己承受不起,因為他不想被拒絕。

很多人就像羅傑一樣,不想付出努力去學習人際交往能力,通向真正的人際關聯。比起用心學習怎樣與他人有效交流,隨口一句「我不需要任何人」的借口要簡單得多。一個人如果切斷了與外界的關聯,封閉、孤獨會導致一些非常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的正常活動正在逐漸被取代,變得越來越少。當人們更多地用電子通訊手段傳遞信息,而非面對面地交流時,他們就會錯失諸多微妙的細節,而恰恰正是這些細節折射出的動人之處,能夠拉近人與人的距離。當我們身體力行、全神貫注地與人相處時,我們所做的就是正常的人類活動,這就是人際關聯。

6.價值感

我們都需要知道,生而為人,不能只在世上空走一遭,我們想要與眾不同,我們天生如此。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有著各自的性情、激情、興趣。沒人能和我們一模一樣,沒人能貢獻「我」所能貢獻出的價值,「我」是無可取代的。

但太多的時候,我們都在拿自己和別人比較。看到他們做出貢獻,我們就感到自己特別渺小、無足輕重。所以,我們要麼乾脆破罐子破摔,不努力也不嘗試,覺得反正自己也沒什麼價值;要麼試圖去模仿他人,把自己活成別人的模樣,以為如果照他們的樣子去做,我們至少可以產生些許他們那樣的影響。

問題是,當我們試圖模仿別人,我們就放棄了造化賦予我們的獨特性,剝奪了這個世界讓我們做出獨特貢獻的機會。每個生命的獨特性,正是他創造價值、對社會及他人產生影響的最有力的工具。

在人際關係上尤其如此。假如兩個人都覺得他們沒有什麼能奉獻給對方,以為自己於對方毫無價值,那麼他們就陷入了一種毫無意義的相處模式:他們忙於許多活動,卻沒有什麼東西能引導他們向前。有的時候,人們甚至是因為缺乏目標而走到一起,湊合著形成一種他們彼此都能勉強接受的關係。每一天,他們從肩並肩共同工作開始,到晚間在沙發上爭奪遙控器結束。

兩個半拉子人沒法拼合成一個完整的人,不健康的人無法擁有健康的人際關係。

心智成熟之旅

當一個人不能滿足自己的基本需求時,他們就要依賴他人,總要有人來滿足他,否則他就無法正常生存。新生兒需要依賴他人,得有人給他餵奶、換尿布,以及滿足其他基本需求,對此我們不會介意,因為他還是一個孩子。然而,父母有個盼頭——無論如何孩子終將長大,走向獨立。新生兒要長成一個小娃娃,小娃娃要長成一個小孩子,小孩子要長成一個青少年,青少年要長成一個成年人。在這個漫長的成長過程中,他們越來越會照顧自己,越來越能夠滿足自己的各種需求。當一個成年人不能滿足自己的需求時,我們就會認為他不合格。某些特殊情況下,有些人無法獨立是因為身體缺陷或者發育不健全;另外一些情況下,一些人沒能正常過渡到獨立階段,只是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讓別人照顧。

我們的幾個孩子都已經30多歲了,他們都已經完成獨立。我們依然樂於參與他們的生活,並且盡可能經常聯繫他們。雖然他們已經有了自己的生活,並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但我們仍相互關聯——如果我們完全退出,他們會難過,但還好對他們的正常生活不會有太大影響。

一個人格獨立的人,他的基本需求已經得到了滿足,這就為健康人際關係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不能獨立的人不能自己承擔責任,總是指望別人來滿足他們的需求,而人際關係中的彆扭和不愉快,大多由此而產生。我不能夠滿足自己,而你也不能夠滿足我,我們的關係就要緊張了。

當兩個人意見不合,談話開始變得艱難的時候,不能獨立的人常常會揪住問題相互指責。然而更好的解決方式是,把那些健康、獨立的視角帶入談話,共同引入資源,共同努力解決問題。身心健康的人會專注於解決問題,而不是針對一個人。

孩子要長大成人。但是如果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們的需求一直得不到滿足,那麼結果是他們的身體長大了,心智依然還是孩子。這就是成人之間關係陷入困境以及溝通變得具有挑戰性的根源。

是時候長大成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