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高難度對話:如何與挑剔的人愉快相處 : 《跟任何人都聊得來》 > 逃避艱難對話 >

逃避艱難對話

那些指導人們如何有效溝通的書,沒有幾千也有幾百。很多人從中獲益,而且這些書能夠幫助人們鞏固人際關係,我也經常會給前來咨詢的客戶推薦這類書籍。

但現在,萬能牌——現代通信手段——出現了。當然,前述的一些典籍成書的時候還沒有它。

通信工具已經問世很長時間了,我們把這些通信設備當作更快捷、更高效的交流工具。但是,在過去的幾年中,通信工具的角色卻由「優化對話」變成了「代替對話」。人們短信來、短信去,卻沒有意識到,他們完全沒有在實際生活中接觸過對方。有些人彼此通過電子通訊接觸幾個月甚至數年之久都不見上一面也不是稀罕事。(我敢打賭你這會兒也能想出那麼幾個人來,你們通過社交媒體頻繁交流,卻已經有好幾年沒見過面了。)

「這也還好吧,不是嗎?」有人會問,「我們還在聯繫啊,這樣看上去是有點兒不尋常,但是我們還在有來有往地聯絡,這難道有什麼問題嗎?」

有研究顯示,人們溝通中的信息只有7%是通過語言傳遞的,38%是通過我們的語氣語調,55%是通過我們的身體語言。

在面對面的交流中,我們會調動這三個要素;而用電話交流,我們失去了身體語言,只剩下兩個要素;但當我們僅僅使用電子郵件、短信或社交媒體來溝通的時候,我們只剩下一個要素了——我們失去了93%的有效溝通工具。

一天清晨,我接到一家大型娛樂公司的培訓主管的邀請。我過去跟她有過多次合作,課前準備的時候,我們聊到她在這家公司裡30多年的工作歷程,以及她怎樣一步一步升到現在的職位。隨後我開始授課,她回到自己的辦公室。

下課後我去吃午餐,學員們在教室外面自由活動。這時候培訓總監進來了,臉色很難看,像是撞了鬼似的。

「怎麼了?」我問道。

「我剛剛被炒魷魚了。」

「你在開玩笑吧?」我說,「你事先一點風聲都沒聽到嗎?誰告訴你的呢?」

「有人給我發了一封郵件。」

正如後來所證實的,決定解雇她的是一位比她年輕很多的總監。他太習慣於網絡通訊,以至於連一次面對面的溝通都沒有,就把他人掃地出門,還自以為這樣做沒什麼不對。

我不知道後來的進展,因為那是我最後一次見到她。但此後我常常回想起這件事,我猜這位培訓主管有權申訴,而做出解雇決定的那位總監很可能會因為自己的行事方式惹上麻煩。這件事情讓我知道了現代通信手段有其自身的缺陷,其中一點就是人們會用它來逃避那些艱難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