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跟任何人都聊得來:寫給內向者的溝通心理學 > 第8章 學會傾聽,別人才能聊得開 >

第8章 學會傾聽,別人才能聊得開

上帝給了我們兩隻耳朵,一張嘴,因此,我們應該按照這個比例來使用。多年的培訓經驗告訴我,只有真正學會傾聽,對方才能聊得開,話題才能夠不斷深入。

傾聽:最有效的溝通技巧

20世紀70年代中期,我還是一名大學生,當時一位同學為完成一項課堂作業做了一個實驗。他在當地報紙上刊登了一則廣告,內容如下:傾聽你的訴說,絕不插話,一個小時50美元。儘管他對自己的廣告文案非常自信,但他對廣告效果沒抱多大希望。可是,實驗結束的時候,他卻意外地收穫了600美元!

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成長過程中並不怎麼在意傾聽。想一想在閱讀方面你花了多少時間就知道了。父母會給你推薦好的書籍,學校也會佈置閱讀任務,成年後你甚至會參加快速閱讀課程。寫作和口頭表達也是如此。上學的時候我們有專門的課程講解如何有效寫作,我們要在整個班級面前做演講,目的就是鍛煉口頭表達能力。

可是,在傾聽方面,我們接受過多少正規的訓練呢?多數人的回答可能都是「絲毫沒有」。

有人說,上帝給了我們兩隻耳朵,一張嘴,因此,我們應該按照這個比例來使用。脫口秀主持人拉裡·金曾經說過:「每天早晨我都會想到,今天我所說的任何內容都不會讓我增長知識,因此,要想吸取很多知識,就要去傾聽。」

對於人際溝通來說,傾聽是最有力的技巧之一了。多年的培訓經驗告訴我,只有真正學會傾聽,對方才能聊得開,話題才能夠不斷深入。

你善於傾聽嗎?

作為傾聽者,你覺得自己屬於哪種水平呢?先來看看下面幾個問題:

● 對方說話的時候,你是否正在準備自己要說的內容?

● 在他人結束說話之前,你是否喜歡插話、打斷別人的思路?

● 如果他人說話的時間比較長,你是否會失去耐心?

● 你是否覺得讓他人理解你的觀點比理解他人的觀點更為重要?

● 如果他人告訴你自己的煩惱或掙扎,你是否喜歡出主意?

● 人們是否覺得你善解人意?

坦誠回答上述問題,就可以看出你的傾聽水平了。如果你的回答多是關注他人,那麼你應該已經懂得傾聽的價值了。如果你的回答多是關注自己,那麼你就需要加強學習了。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如果交談中對方認真傾聽,我們心裡就會比較舒坦,而且願意和對方進一步聯繫。如果對方不關注我們說的內容,就好像在傳達這樣的意思:「我對你不感興趣,我真的不關心這些。我更感興趣的是自己。」這樣說可能並不準確,但是,我們確實會解讀出類似的信息。

當感覺對方不在傾聽時,彼此之間就毫無信任可言了。因為信任沒建立,所以就不存在彼此之間的聯繫,人際關係進展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商務談判也是如此。如果你不傾聽客戶的需要,客戶就會流失。他們甚至會在別處花更多的錢購買相同的商品或服務,僅僅因為對方在意他們的需求。

小心,別讓肢體語言出賣了你

如果每個人的前額都鑲有一塊電視監視器,實時播放他們在想些什麼,那就不難判斷交談中對方是否走神了。這當然只是假設,所以我們還得依靠自己的感覺系統,觀察所有的細節。不過,判斷對方不在傾聽很容易,可是,如何判斷對方對自己所談話題有沒有興趣呢?

相關的研究已有不少,但結果各不相同,只是有一點算是共識:當肢體語言、面部表情和正在談論的內容不相符時,我們就可以說,肢體語言比有聲語言更可信。早期的一份研究表明,交談中,只有7%的內容是話語傳遞的,38%的信息靠語音語調傳遞,而高達55%的信息都是來自肢體語言。

話語方面可以偽裝,但是,肢體語言往往會出賣我們。當與他人交談時,我們會通過感官吸收信息,關注正在發生的一切。我們聽著對方的話語,同時也在觀察其肢體語言。有意無意間,我們就會捕捉到一些信號,表明其沒在傾聽,比如:

● 沒有堅持眼神交流。

● 面無表情。

● 即使有目光接觸,也呆滯無神。

● 點頭或簡單回應,但是不會參與話題討論,也不會詢問細節。

● 對於正在討論的內容給出不合適的回應(也就是說,回應和話題不相符)。

● 很容易被周圍的動靜所吸引。

● 簡單聽幾句之後,就開始對你所說的內容不停評論。

雖然我們的意識層面可能並沒在意這些細節,但我們的潛意識一定會在意。結果就是我們不會和對方進一步聯繫。

這種現象也是相互的。如果我們向他人傳遞這些信息,對方也會有同樣的感受,也不願跟我們建立聯繫。「但我並不是那個意思呀,」你可能會這麼說。這並不重要,因為他們的認知所獲取的信息對他們來說就是真相。細微的信息會幫助他們形成對你的印象,這種印象可能是對的,也可能是錯的。

問題是,我們獲取信息的速度比我們傳遞信息的速度要快。因此,當某人以某種速度說話的時候,我們聽取對方傳遞信息的速度會更快。這樣一來,傾聽的時候我們的大腦就可能同時處理多項任務,換句話說,我們可能會走神。我們以為對方不會注意到,實際上,對方的潛意識正在獲取這些細節。

如何傳遞正向的信息?

在交談過程中,對方會想:「我不知道他/她是否對我說的話感興趣。」他們會觀察你的反應,從你傳遞的信號中尋找暗示。如果所談內容合適,那麼對方就會看到你很感興趣,因此會有繼續交流的想法。向對方傳遞正向的信息,就等於告訴他/她你是可以信任的,這樣,對方才會和你建立聯繫。如果我們注意到這些信號,並真正理解,就可以加以控制。這並不是耍什麼手段,而是確保非言語交流沒有阻礙有效地進行。

當你更加關注交談過程中所發生的一切時,不妨看看自己說話時在給對方傳遞什麼樣的信號:

● 根據對方所談內容提問題,然後仔細傾聽他們的回復,而不是思考接下來你要說什麼。仔細傾聽,你就可以從對方的回復中獲取信息,這樣,交談才會向著新的方向發展。

● 學著有意識地屏蔽周圍環境中的一切。可能你接觸過這樣的人,而且對他們印象深刻。他們的反應就是在告訴你:「對我來說,你很重要,周圍的一切不會讓我分心。」如果周圍的干擾太多,想做到這一點就很難了。不過,熟能生巧,做到這一點你才能真正和對方建立聯繫。如果刻意假裝屋子裡沒有其他人,你就需要有意識地付出努力。如果有人喊你,不妨簡單地朝他們揮揮手,示意他們你稍後過去。然後繼續正在進行的交談,如果合適,也可以邀請他們加入進來,這樣,既照顧到了正在交談的另一方,又建立了他們之間的聯繫。

● 保持目光接觸。有些人將有效的目光接觸稱為「精神的握手」。沒有什麼比目光接觸更容易建立聯繫的了,同樣,如果忽視了目光接觸,眼神交流,對於潛在的人際關係會形成最大的損害。我和妻子在新婚後不久就體會到了這一點。她很善於同時處理多項工作,甚至可以一邊忙著廚房的清潔,一邊深入交談。可是,如果和她沒有目光接觸,我就沒有辦法討論一些敏感話題。現在,我們都知道應該如何處理這種情況了:如果是好事情,大家可以邊忙邊聊;如果是嚴重或嚴肅的問題,一定會坐下來,喝杯咖啡,好好談。

● 全面調動你的感官系統(眼睛、耳朵、內心和思維),關注你發出的及接收的信號。如果你有意關注交談中的所有細節,就可以發現暗藏在表面之下的動態變化。

● 時不時點頭,讓對方知道你在認真傾聽。不一定非要在表示贊同的時候點頭。點頭是為了讓對方知道,你在傾聽對方,你沒有走神。

● 不要插話。我們經常會不假思索地插話,因為突然想到了什麼,覺得這個和所談內容有關。但是,如果對方還沒說完,他們會覺得你並不重視他們正在說的內容,而更願意自己發表看法。

● 不要害怕沉默。沉默就像是交談中的真空,時間越長,我們越覺得必須說些什麼。沉默就像是交談中出現了故障一樣,似乎在暗示我們缺少讓交談順利發展的基本技能。但是,如果讓沉默持續下去,等待對方先開口打斷沉默,你就可以根據對方所說繼續交談了。營銷人員深諳等待的重要性。等待之後對方開口說話,他們可以因此獲取必要的信息,而這些信息是其他任何方式都無法帶來的。

● 如果你要稍加評論,一定要讓評論與對方所說的內容相關。先簡要提取對方的觀點,然後再加入你的觀點,這樣,對方就明白你一直都在認真傾聽。

● 重述你所聽到的對方的話語。不要像鸚鵡學舌一樣,一字不差去重複,這樣他們會覺得你在耍花招。要用你自己的話來總結對方剛剛談論的內容,然後問問對方,你的理解是否正確。要做到這一步,需要進行有效傾聽,因此,他們會覺得得到了理解。如果對方因為某事而不安,這種方式再好不過了。他們感受到了理解,情緒就會有所緩釋。

傾聽也會出現卡殼的情況

不僅演講會出現卡殼的問題,有時候傾聽也有出現進行不下去的情況。概括來說,主要有以下三種:

● 思想出現游離,也就是說你走神了。

● 跟不上對方的思路,理解不了對方所談的內容。

● 實在提不起興趣。

(1)你走神了。

在交談的過程中,你突然意識到對方停止說話,等待你的回應。出現這種狀況很可能是因為你走神了,也有可能你對對方所說內容很感興趣,然後思想稍微偏離,忙著進行信息加工。可能你在想:這些信息該如何適用於我,我好像馬上會遇到類似的情境,或最近我也遇到過類似的情境等等。

意識到自己走神的時候,千萬不要驚慌。很可能你會沒聽到他們最後一句話,你可以在之前交談基礎上,稍加評論。不過,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說實話,讓對方知道真相:「對不起——剛才我還在思考你之前說的內容,因此最後一句話沒聽到。我可以就你剛才說的內容問個問題嗎?」這會顯得比較誠懇,對方也會知道你因為仔細傾聽,認真思考,所以才沒跟上。

(2)跟不上對方的思路。

沒有誰願意讓自己顯得無知,因此,在不懂的時候我們總會假裝自己懂了。其實,及時詢問,真正弄清狀況並無大礙。

作家兼演講家凱西·科拉德·米勒就示範過很多次。比如,如果我發表某種看法或想讓自己的話語聽起來更幽默時,她可能會微微一笑,然後說道:「我不太懂你的意思。幫我解釋解釋。」一開始的幾次,我覺得這樣的反應挺新鮮,暗暗希望自己解釋的時候能夠比較自然。不過,我感覺這恰恰說明了她的自信,她覺得承認自己並非什麼都知曉很正常。實際上,她那麼說的意思是:「我真的希望理解你的話語,我需要你幫助我實現這一點。」我認為這也不是什麼需要學習的高級技巧,只要去實踐就可以了 。

(3)實在提不起興趣。

我們會盡力照顧好庭院的植物,然而,就算付出再多努力,有些植物也難免枯萎,甚至死掉。有些人說,他們就是「褐手指」——徹頭徹尾不懂種植,在花園裡,手指碰到什麼,什麼就死。可是,即便我這位園藝專家,也難保證我養的所有植物都存活下來。這並不是我的問題,而是植物的問題。

交談也是如此,不管我多麼有技巧,這種需要雙方共同努力的事情也未必成功。我只能代表我自己,無法控制對方。如果交談進行不順,我有兩個選擇:

● 我會嘗試發現對方的專業或熱情所在。對於自己有熱情的事情,人們一般會侃侃而談。

● 如果這樣還是不行,我會體面地結束談話,繼續其他事情。

學會真正在意對方

密切關注接下來你要進行的幾次交談。可以是自己參與的,也可以是他人之間的交談,而你只是個旁聽者。注意大家都說了些什麼,特別要留意非言語信號,看看哪些行為會讓對方想要保持聯繫,而哪些行為會成為有效溝通的障礙。

去年我接受了一次電視採訪,為了準備那次採訪,我事先看了幾場節目,觀察主持人和受採訪者之間的互動。有些時候雙方會立刻開始默契的配合,而有些時候,彼此就顯得不那麼協調了。我想找出其中的差異,最後發現都是非言語信號在起作用。如果雙方配合得不好,那麼他們肯定是依靠在沙發上,沒有目光接觸,只是機械地傳遞信息而已。相反,如果雙方配合默契,他們會拉進肢體距離,受採訪者會專心地和主持人交流,並且有目光接觸。似乎他們根本不會留意周圍的攝像機等環境因素,只是專心地進行親密交談而已。

我問主持人,在他們看來,採訪要成功,最關鍵的是什麼。他們的回答和我的推測一樣。雖然觀看的人有數百萬,但是,受採訪者只是集中注意力和他們交談而已。

接下來的幾周不妨觀察一下,看看交談是否進展順利,留意交談雙方在做些什麼,然後付諸實踐。最關鍵的是要真實。如果偽裝某些肢體語言,多數人都會識破的。學會真正在意對方以及對方關注的事情。越是真實,你的有聲語言及肢體語言就越相稱,對方也會感覺到你在傾聽,那麼預期的聯繫也就會建立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