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跟任何人都聊得來:寫給內向者的溝通心理學 > 第7章 學會從他人的角度出發 >

第7章 學會從他人的角度出發

如果我們學會從對方的角度出發,真正在意對方,理解對方,即使溝通技巧不那麼嫻熟,也完全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切都是態度使然

塞拉和湯姆駕車一起前往朋友的婚禮。路上他們遇到了堵車,湯姆變得越來越煩躁,塞拉不停勸他,想讓他平靜下來。可是,塞拉越努力,情況越糟糕。這無法歸咎於誰,他們只是陷入了交通堵塞之中。塞拉無法理解湯姆為何會煩躁,而湯姆也無法理解塞拉為何還能保持平靜。

塞拉和湯姆面對的境況是一樣的,為何出現如此大的差異呢?一切都是態度使然,人的態度和思維模式決定了人們的感受。

人際溝通也是一樣的道理。我們可能比較擔心自己的言辭是否得當,對方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卻往往忽視了對方真正的想法和需求。如果我們學會從對方的角度出發,真正在意對方,理解對方,即使溝通技巧不那麼嫻熟,也完全可以取得良好的溝通效果。

關於人際溝通中的態度,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考慮:

● 我們對他人的態度。

● 他人對我們態度。

真正對他人感興趣

一個週六的下午,勞拉和本按照房屋出售標牌,一路尋找,希望能夠找到一處符合他們要求的房源。考察其中一所房子的時候,中介人員向他們介紹了房子的構造、建築時間、所屬學區等信息。

這位中介大談特談小區孩子的數量,周邊學校有多好,卻根本沒有聽一聽勞拉和本的需要。如果他能夠聽一下,就會知道這對夫妻多年來一直因為無法生育而痛苦。如果他真的能聽一下對方的要求,這對夫婦在他眼裡也就不僅僅意味著潛在的銷售業務量了,他會從普通人的角度去審視和傾聽。

亨利·杜蒙德說過,「這世上,對於快樂的追求,一半都變了味。人們以為快樂是擁有,是得到,是享受他人的服務。恰恰相反,快樂是給予,是服務他人。」

這也是戴爾·布爾克在其著作《物稀為貴之領導篇》(Less Is More Leadership )中所傳達的精髓:「謙卑地服務他人並不會損害一個人的領導潛能,相反,這恰恰會促進領導潛能的發揮。在領導之位上,弱化「我」的存在最終卻會讓「我」更為凸顯。」

在意是無法弄虛作假的。如果我們能夠樹立服務他人、滿足他人需要的態度,那麼和他人的交談也就更容易獲得成功。焦點要從自身轉移到他人那裡。

對他人感興趣,是任何人際關係得以維繫的智慧所在。如果我們把全部精力用來吸引他人的注意力,讓他人滿足我們的需要,那麼他們也會如出一轍。這樣的話,人際關係就是以自私為基礎的。但是,如果我們將對方的需要放在前,自己的需要放在後,他人也會如此,人際關係就會以給予為基礎,而非索取。長久的信任和堅固的人際關係也就能夠建立起來了。

要是身邊沒有可以學習的例子怎麼辦?換句話說,身邊根本沒有誰會無條件地關注我,在意我,該怎麼辦?當然,這並不是說你的處境就無可救藥了,而是挖掘可效仿的例子,嘗試在意他人,並注意他人的反應。

注意,重點在於我們自身的責任,而不是他人的行為。我們無法控制他人,最多就是給他人帶來影響。我的工作就是讓自己成為關注自身正直與否、行為端正與否的那類人。如果我能夠做到這一點,那麼他人也就會有不同的反應了。

我們無法保證對方一定會發生變化,但是,我們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在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盡力做好自己該做的。

我們不能控制他人,但可以影響他人

記得一位心理學家跟我描述過他每天到家後,將車駛往自家車道的情境。在工作中他需要不停地講話,因此,下班後精疲力盡的他就想著快些回到屋裡,好好放鬆一下。老實說,他真的不想再去廚房幫忙,或者幫助孩子在六年級的家庭作業上傷神了。如果告訴家人他很累,希望他們理解,也不是什麼難事。可是,他視妻子和十一歲的女兒為珍寶,不忍這麼做。因此一天的工作之後,回到家,在將汽車引擎熄滅後,他會大聲對自己說:「現在我要準備好開始一天之中最重要的工作了。」他選擇了這樣的思維模式,因此,也就有了和睦的家庭關係。

無論我們有怎樣的感受,我們都可以這麼去做。一味覺得自己有權利,理應享受舒適,我行我素,這種過度關注自我和自我需求的思維模式自然會帶給你痛苦。相反,如果我們選擇服務他人,也就為堅固的人際關係奠定了基礎。與他人融洽相處恰恰就是我們進行有效交談的能力源泉。

幾年前,我去了一趟埃塞俄比亞,當時心裡很沒底兒,因為我不熟悉阿姆哈拉語,不知道是否能夠和當地人順利交流。我的朋友史蒂夫之前去過多次,因此,在飛行途中我跟他學了幾個有用的詞和短語。其實,我們將要接觸的人也會說英語,用英語進行簡單交流並無大礙,但是,一想到我就懂那麼幾個阿姆哈拉語的詞語,我就總忍不住惶惶然。一到目的地,我就發現他們對於我旅途中的些許努力很是讚賞,因為他們知道我心裡想的是滿足他們的需要。雖然我的發音讓他們忍不住發笑,可彼此之間的關係就這麼建立起來了,因為他們知道,我的心朝他們敞開著,先伸出了友愛的手。

如果沒有旅途中的嘗試學習,對方就會覺得你很傲慢,似乎在宣佈:「我不需要給你們帶來方便,也不會去煩神學習你們的語言。你們要用英語跟我交流,為我提供方便。」

我無法強迫你喜歡我,對我感興趣或滿足我的要求。你有選擇自己感受及行為的自由。如果你不願合作,我越是強迫你,就越會感到沮喪。

我唯一能控制的就是我自己的選擇。我可以選擇對你說的話,選擇自己的行為方式以及我對你的感受。我可選擇滿足你的要求。你無法強迫我,這些都是我個人的選擇。

那麼,我該怎麼做呢?我不能控制你,但是,我可以影響你。我所做的選擇會影響你的選擇。如果我選擇滿足你的要求,這個選擇就會對你的選擇產生影響。

人們又有怎樣的基本要求呢?很簡單:被理解,被讚賞。被理解意味著他人將時間和注意力集中於我們,將精力傾注於我們,並在此基礎上認識到我們的存在,與我們互動。被讚賞意味著他人喜歡我們,並示意和我們建立聯繫。

從積極的鏡頭審視自我

我們的思維方式決定了我們的身份,因為有什麼樣的思維方式,就有什麼樣的態度。這就是態度重要的原因:因為態度是你思維方式的真實寫照。態度進而決定了我們的行為和選擇。

我們的思想決定了我們的態度,進而決定了我們的行為。我們生而具有不同的性格。成功的關鍵並不是要改變這種獨一無二性,而是學會接受和讚美它。一旦我們對自己有了清楚的認識,瞭解了自己的獨一無二性,我們就能夠用這種獨一無二性影響他人了。

在本書前面的章節我們討論了自我對話的作用。我們已經看到相信自己對於和他人建立聯繫有著直接的影響。如果我們從消極的鏡頭中審視自我,就會覺得他人也是以同樣的眼光看待我們(這樣一來,我們和他人交流的方式就會受到影響)。如果我們能夠透過真實的、積極的鏡頭看待自我,那麼,我們會認為他人也是從相同的角度看待我們。

因此,正確且精準地看待自我很重要。那麼,會發揮最大作用的積極鏡頭是什麼呢?

鏡頭一:接受。

要認識到,並非每次交談都會完美無缺。當我們追求完美時,我們會發現每次交談都無法如願,挫敗感也就油然而生。這樣的經歷會挫傷我們對於自我能力的認識,繼而影響以後的交談,因為我們看待自我的鏡頭烏雲密佈,失去了真實性。就像雪崩一樣,向下的趨勢總會不斷加速,直到無法阻擋。

相反,一個成功會孕育另一個成功。每一次順利的交談都會增強你的自信心,你也會因此更為期待以後的交談無往而不順。

鏡頭二:願景。

和他人交流不順的確讓人不悅,但是,將這種不悅投放到未來就不好了。某個人的消極觀點不應成為我們衡量自我價值的可靠尺碼。

平日裡我總是忍不住去想那些從政的人,我總覺得他們的工作一定不容易。就拿一個市的市長來說吧,不管他/她做出何種決定,總有市民不滿意。要應對市民的這種反應,的確需要樹立正確的觀點。

我給100個人的研討會上課的時候,會要求他們在每一天結束的時候填寫評估表。評估表滿分十分,每次都有99%的人打9分或打滿分,而有一個人卻給了5分。於是,我很本能地糾結於那個5分不放手,總想著如何改進一下自己,以便得到更高的分數。可是,這種情況下,我應該關注絕大部分的分數,因為這才是準確的結果。如果對於你所說的內容,只有1%的人給出了消極的反應,99%的人都感覺不錯,那問題就不在你了。

如果有人跟你說,你是一匹馬,那就不要理睬,如果十個人都這麼說了,那就去買個馬鞍吧。

鏡頭三:積極性。

交談的目的是建立聯繫,而不是讓他人永遠記住你。

如果你本身好靜,那就不要將自己和在場最外向的人相比較。這種比較毫無意義,就像拿著蘋果和橙子比較沒什麼兩樣。任何時候拿自己和他人作比較,都是不現實的。關鍵在於認識並接受自己的獨一無二性,學會與其和睦相處。如果真正能做到這一點,你就會由內而外地形成積極的觀點,進而吸引他人。

鏡頭四:感恩。

每個人似乎都很忙,因此,時間也顯得彌足珍貴。如果有人花時間和你交流,他們就是在送給你最寶貴的禮物。意識到時間的寶貴,你就會改變和他人交流的方式。

即使對方在交談方面並非盡善盡美,你們的交談也是獨一無二的,你在交談中獲得的對方的關注也是他人不可能獲得的。因此,好好享受和對方的交談吧——不要總著急火燎地衝向下一次交談。

鏡頭五:滿足。

滿足感是發自內心的,只有真正接受自己,認識自己的獨特性才會產生。要認識到,我們並非粉墨登場的演員,他人也非台下的觀眾。我們彼此是相互影響,相互分享的,只有這樣才可能收穫讓人滿意的交流,雙方才會奉上真實的自我。

數年前,電視劇《朱門恩怨》(Dallas )上映,該劇講述的是德克薩斯州的一個石油家庭,J·R·尤因是其中一個角色,他以欺詐和操縱權力而出名。其中一幕,一位朋友問他為何會如此殘酷地對待他人,他回答說:「這沒什麼難的,只要放棄正直和坦誠就可以了,放棄了正直和坦誠,其他就都簡單了。」

所謂坦誠,就是內在和外在相一致。當內外一致時,滿足感才會產生,因為這個時候你無須努力假裝,努力遮掩,一切都是自然而生。

記得戴爾·布爾克成為我們牧師的時候,他的妻子在集會的人群前受訪。有人問她,能否說說她的丈夫在講道台之外是什麼樣子。她回答說:「你們看到的講道台上的他和我看到的家裡的他沒什麼兩樣。」這就是坦誠——如果真的做到了坦誠,你的態度就會吸引他人,他人就願意和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