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跟任何人都聊得來:寫給內向者的溝通心理學 > 第5章 找到共同的興趣點 >

第5章 找到共同的興趣點

單純強調哪一個圓圈都不利於交談的順利進行,關鍵在於尋找兩個圓圈的交集,兩個圓圈的交集可能很小,也可能出奇的大,但無論怎樣,這裡都是真正交談開始的地方。

交談的三種模式

最近我們搬家了。搬家後一直沒有見過鄰居,因為他們的工作時間和我們的完全不同。我的妻子戴安做了些曲奇餅,準備聖誕節的時候送給鄰居,她把這些餅乾放到袋子裡,然後加了一張卡片。我們嘗試著按響了各家的門鈴,可是,每一家都沒人應答。因此,我們只好把曲奇餅掛在他們的門把手上,希望找到鄰里之間的共同興趣點(食物是首選,不管怎樣,大家都是要吃東西的呀)。

幾天後,我們家的門把手上有一袋巧克力松露,而且上面也有一張自製的卡片——很明顯,這是一位鄰居送的。第二天,另一位鄰居差遣他們讀大學的兒子給我們送來了一盒糖。原來,這家人都說日語,他們讓兒子來是為了能夠和我們交流。儘管鄰里之間還沒有見過面,但是,通過互贈禮物來表達彼此的關愛,我們之間已經建立起了聯繫。

在前面的章節中,我們談到了「過濾器」是如何影響人際溝通的。我們的「過濾器」決定了我們自己在交談中的行為。

據此,我們可以將交談模式分為三類:

(1)將注意力集中於左邊的圓圈。

多數想要提高自己溝通力的人都會關注左邊的圓圈。他們閱讀書籍和文章,想要讓左邊的圈圈變得更大。擁有更多的討論話題固然是一個不錯的辦法。但是,如果只將注意力集中於左邊的圓圈,我們就錯過了人際溝通的最大資源:對方的人生閱歷和思維觀點。

(2)將注意力集中於右邊的圓圈。

在《標桿人生》(The Purpose-Driven Life )一書中,裡克·沃倫一開始就這麼寫道:「這與你無關。」他的觀點打開了有效溝通的大門。多數人都想著用合適的方法,按合適的順序,說出合適的內容,然後得到他們預期的回應。但是,如果只關注我們說了什麼,我們就錯過了人際溝通的關鍵要素:對方在想些什麼,有什麼樣的感受。

如果僅僅將注意力集中於他人的想法之上,這種一邊倒的情況也不利於交談的開展。相比較而言,第三種方法才是最佳選擇。

(3)將注意力集中於「共同的興趣點」。

單純強調哪一個圓圈都不利於交談的順利進行,關鍵在於尋找兩個圓圈的交集——即兩個圓圈相互重合的部分。

兩個圓圈的交集可能很小,也可能出奇的大,但無論怎樣,這裡都是真正交談開始的地方。我們沒有必要拋棄自我,只要找出和對方的共同語言即可。我們可以從共同的經歷和興趣點出發,然後以此為基礎,探索每個圓圈中「未知的領域」。這樣,我們的觀點就可以從「自我」到「對方」,最後到達「我們」了。

如果你想要瞭解四鄰,不妨掛上「家中有人」的牌子,你也可以舉辦一次燒烤派對,邀請大家參與。但是,相比較而言,最簡單的方法是找到本來就和你有共同興趣點的人——即你的隔壁鄰居。你們的房子相互挨著,柵欄也是連著的,你們離得最近。說不定你們當中某一家的樹,葉子都會落在對方家裡呢。如果你的草坪裡有地鼠或雜草,對方可能也是一樣。因此,有著這麼多的共同點,你們之間建立關係相對來說就簡單多了。

這恰恰符合探險家們的行為。他們會從自己熟悉的領域出發,然後慢慢朝著新的領域拓展。他們敏銳地關注自己的周邊,每一絲動靜都不放過,在已知事物的基礎上繼續加工處理新的信息。

注意一點,三個模式方面要循序漸進:

● 左邊的圓圈(我們的觀點以及我們在彼此關係中的所作所為)為右邊的圓圈提供工具,便於探索右邊的圓圈。

● 右邊的圓圈(對方的觀點以及他們在彼此關係中的所作所為)幫助我們發現彼此的共同點。

● 交集(雙方觀點的相似點)為交談的展開提供了最自然的話題。

共同興趣點的美好之處

接下來我們重點談論一下第三種模式,因為這是有效溝通開始的前提。將興趣集中於「共同的興趣點」上,會對談話雙方有以下幫助。

(1)會有更多可以討論的內容。

如果你總感覺自己是唯一要對交談負責的那一方,那麼可以放入交談「菜譜」中的作料也就很有限了。不過,看看對方的觀點,就好比打開了另一個廚房的櫃子,可能這裡有很多東西,這些恰恰在你的廚房櫃子裡找不到。也就是說,你可以做出幾道出乎意料的「菜品」了。

(2)壓力可以得到緩解。

如果只將注意力集中於自己的觀點之上,我們就會不斷考慮我們該如何理解對方,然而,一旦能夠從對方的觀點考慮問題,釋然感就會油然而生。真正關注對方需要花費一定的精力,這就意味著如果將注意力集中於自己身上,這些精力是無法獲得的。

(3)交談會更加刺激。

少言寡語的人總是把交談和「恐慌」、「害怕」等詞語聯繫在一起,而不是「興奮」、「刺激」等。如果能夠把交談的過程建立在雙方的行為及思考之上,那麼邂逅就會令人嚮往了。瞭解對方的經歷,就如同去一個嶄新的國家旅行,雖然這裡的每一寸土地都很陌生,但是,你會心懷期望,因為你知道有很多可看可學的。一旦離開,你就想要回去。

多數人際關係都像玩遊戲,我們聽著對方說的話,判斷其語氣;看著他們的表情和動作,而後猜測他們在想些什麼。可是,通常情況下,我們的猜測都是錯的。

學著瞭解對方的觀點,可以對交談中的動態變化進行準確的加工。我們沒有必要猜測對方的動機,其實毫不設防、開誠佈公地跟對方聊一聊效果更好。

墨西哥磁帶事件

週一,電話響起:「你明天能否飛往墨西哥城,準備參加週三在那兒辦的研討會?」一般來說,我的第一反應都與相應的準備有關:安排航班和酒店,找到研討會的地址,找到合適的聯絡人。可是,這一次,我首先想到的卻是:「他們說英語嗎?」我的大腦中,只有一句西班牙語,還是從我祖母那裡學來的:Como se llama su gato? (你的貓叫什麼名字?)要是場合湊巧,這個問題還是不錯的,可是,用這個來維繫一天的研討會,我就沒什麼把握了。

不過,有一點我很確定,參加研討會的很多人應該都來自拉美國家,那麼,他們的英語口語應該沒問題。於是我定下了行程。

對方公司派了司機去機場接我,從機場到我住的酒店,開車一共花了三個小時。我本以為司機會用英語交流的,可實際上並非如此。不過,不管怎樣他還是認出了我,在我到達機場後他成功地找到了我。當他舉著寫有我名字和航班信息的牌子出現在我的面前時,我告訴他,我就是他要接的那個人。然後,我跟著他去了停車場。我們彼此之間的語言障礙立刻突顯。我用英語隨意說了幾句,擁擠的航站樓啊,天氣啊,時間啊,等等。而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微笑著揮揮手,示意我他不懂英語,我也笑了笑,用同樣的方式回應了一下。很明顯,接下來三個小時的路程只能是沉默了。

司機聽不明白的時候,我發現我的聲音會抬高,而且語速會變慢,我總覺得這樣就會好一些。但是,不管怎樣我們也繞不開一個事實:他不懂我的語言,我也不懂他的語言。不管我做什麼,也改變不了這一點。

多數時候,我們只是彼此笑一笑。雖然無法理解對方的語言,但是我們可以給對方一個微笑。不管怎樣,微笑可以成為聯繫彼此的一個紐帶。他開車的時候,我們慢慢接受了語言障礙,並嘗試著其他的交流方式。突然,他想起了放在車內儲物箱的東西,從這一刻開始,我們的交流有了很大的轉機。我看到他笨拙地在儲物箱裡摸索著,然後拿出了一摞卡式錄音帶,並從中抽出了一盒。他的臉上綻放著微笑,拿著那盒錄音帶給我看——上面用藍色的記號筆寫著「美國音樂」幾個字。我們都笑了起來,他將錄音帶插入播放器,將音量調大。你看,誰曾想「索尼和雪兒」(Sonny and Cher)這些古老的歌曲會成為兩個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共同的興趣呢?

途中經過一片貧困區的時候,他指了指窗外,示意我往外看。只見他皺著眉頭,用手摸了摸眼睛,比畫著流淚的樣子,意思是看到這些很傷心。路過軍事基地的時候,他用手比畫著槍的模樣,示意我們看到的情境。當車窗外高樓林立的時候,他又翹起了大拇指,一副自豪的表情,很明顯,在他心中,這是該城市值得自豪的地方。

要和我的司機實現有效交流,我有以下三種選擇:

● 我可以學習西班牙語。

● 他可以學習英語。

● 我們可以找到共同的興趣點。

第一種選擇以後有時間的話我可以嘗試,可是,當時我沒有辦法做到。如果下一次司機說法語或者葡萄牙語,我學會西班牙語又沒用了。第二種選擇同樣不切實際,而且這樣就把交流的責任推給了對方。不管我們表達自己思想的時候多麼準確,如果對方所說的語言不同,一切都是徒勞。第三種選擇倒是可以實現有效交談:即找到共同的興趣點。大家同屬人類,這就說明彼此之間會有一些類似的經歷或感受。這些相似點就可以拉進彼此之間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