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跟任何人都聊得來:寫給內向者的溝通心理學 > 第4章 挑戰我們心中的假設 >

第4章 挑戰我們心中的假設

真正的交談在第一句話之前就已經開始了。交談雙方都會通過觀察對方的肢體語言、面部表情,然後解讀獲取的無聲信息,做出各種預判和假設。然而,通常情況下,這些判斷和假設都是不正確的。

真正的交談在第一句話之前就開始了

記得幾年前在一次研討會上做講座的時候,我就注意到坐在前排的一位參會人員,年齡稍大,而且一副很不感興趣的樣子。會上時不時地大聲歎氣,翻翻白眼,和我幾乎沒有什麼眼神交流。這些身體語言及面部表情似乎都在告訴我,他很不想在會上待著。我當時一度猜想他是受老闆逼迫來聽會的。

可是,研討會結束後,他卻走到我旁邊,一邊跟我握手,一邊說道:「謝謝您。這是我參加過的最好的研討會了。我的人生真的會因此而改變。」

我本以為他是恭維幾句,然後,他又接著說:「我負責一家跨國公司的會計業務。幾個月後,我會帶45位會計去塔爾薩(美國俄克拉荷馬州東北部城市),到時候您願意為他們做演講,舉辦研討會嗎?」

從那以後,我學會了一點:做假設的時候不要那麼肯定。如果一個人將手臂交叉放在胸前,他有可能不容易接近,很矜持,還有一種可能:他只是很冷而已。

很多溝通達人都有這樣的共識,那就是真正的交談在第一句話之前就已經開始了。雙方都會觀察對方的肢體語言、面部表情,然後解讀獲取的無聲信息,我們以此來判斷成功接近對方是否可行。如果我們覺得這些信息都是積極的,那麼我們就會繼續前進,同時謹慎地揣測其反應。如果我們感覺這些信息都是消極的,那麼我們就會覺得對方不太感興趣。

開始交談之前,人們往往會有這樣的疑慮和假設——

● 我們不知道應該怎樣互動。

● 我們不知道一開始應該說些什麼。

● 我們不知道對方是否想要和我們交談。

● 我們不知道如何接近對方。

然而,通常情況下,這些疑慮和假設都是不正確的。我們要把自己對於觀察的解讀和真正觀察到的分開,這一點很重要。

開啟交談的兩種方法

要開啟一次交談,可以通過以下兩種方法:

● 等待他人接近你。

● 主動接近他人。

第一種方法是內向者的典型選擇,他們不願冒險被他人拒絕,也不希望自己看起來笨笨的,因此,他們會等待對方主動接近。如果對方採取主動,內向者會覺得對方對自己有足夠的興趣,因此他們才主動接近自己。但是,這種方式存在一些固有的問題:

● 如果沒有人接近,不適感會因此加強。

● 注意力只在自己身上,沒有給予對方足夠的關注。

● 對於結果無法把握。

● 整個過程會給雙方帶來潛在的痛苦。

第二種方法是外向者的常見選擇。他們並不會那麼在意對方如何看待自己,因此他們會迅速接近對方。他們會覺得別人和自己一樣,在交談中很自如。就剛開始交談而言,這是比較有效的方法。

對於少言寡語的人而言,第二種方法太具壓力,因此他們不會考慮。不過,他們解讀的痛苦往往是來自過於肯定的假設。

我們心中的假設

假設1:我不想貿然闖入。

我們總覺得如果貿然接近他人,對方會感覺受到了冒犯。可是,換位思考一下:別人接近我們時,我們是否經常有這樣的感覺呢?若真如此,多數時候,你可能都比較感激對方,因為他們先開口,你就不用為難了。因此,如果你看到對方一個人站在那兒,說不定他/她很希望和你交流呢。最壞的結果無非是對方「不來電」,如果如此,你不妨優雅地結束這次交談,然後嘗試和其他人交談。不過,這種狀況並不多見。

假設2:他們可能不喜歡我,或者覺得我無趣。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會覺得自己的推測是對的。如果我們覺得自己無趣,就會認為他人有如下想法:哦,天哪,看看吧,我被這個人困住了。的確,當他人接近我們準備開啟交談時,我們會迅速形成第一印象,不過,交談開始之後,第一印象是對是錯就一目瞭然了。多數人都會暫且假設他人主動發起交談是因為興趣使然,直到有跡象可以證明這種假設有誤為止。

假設3:他們比我更自信。

多數人都會盡力讓自己看上去更自信,更具吸引力,儘管心裡很忐忑。很多時候,其實大家都並非像看上去那麼自信。

不過,我們內心都渴望和他人建立聯繫。通過接近他人,這種需要可以直接表達出來。每個人對於交流的需要都是一樣的,而且也都知道相互交流需要付出怎樣的精力。

假設4:對方單獨一個人站著,是因為他/她喜歡這樣。

實際上,他們和我們是一樣的。有人覺得,在社交場合,人們單獨站在一邊,是因為他們不想和他人交流,如果真是如此,那為什麼不待在家裡呢?其實他們是在使用上述「方法1」,即等待他人接近。如果你先開口,找他們交流,他們就會鬆口氣了!

假設5:我不瞭解他們,因此,我不知道他們喜歡談論什麼。

這麼想也沒什麼錯,不過,你要知道,這也是我們的最大優勢——正是因為彼此不瞭解,才有很多可以談論的話題。要繼續前行,首先你要備好一些基本的探索工具,用這些工具探索新的「領土」上有哪些觀點。

假設6:如果我們交談不愉快,我會覺得很挫敗。

如果你這麼想,那就把成功交談的左右責任扛在了自己肩上。並非每次交談都要多麼了不起,一開始和不同的人進行交談的時候,你會發現,有些人只能泛泛而談,彼此的交談內容只限於表層,無法深入;而有些就不一樣,你們可以深入交談,進一步瞭解彼此的生活。

交談的目的並非向對方炫耀你有多麼聰明,而是在兩人之間建立起聯繫。交談的結果並不只是說明你優秀與否,你的交談技巧高明與否,同時也是對於交談另一方的反映。正確解讀相互交流的結果非常重要。

在實際操作中,其實先開口具備很大優勢——你可以挑選交談對象,不是嗎?

我們總是按照自己的觀點理解生活

人際關係中還有一個很大的障礙,那就是我們總是按照自己的觀點理解生活,這會產生以下兩個潛在的問題:

● 我們總覺得自己是對的,而對方是錯的。

● 我們總覺得對方和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是一樣的。

(1)我們總覺得我們是對的,而對方是錯的。

這種想法很危險。如果我們堅信這一點,那麼我們就會試圖讓對方按照我們的方式理解問題,可是,真正意義上的「溝通達人」,其目的並非改變他人的思想,而是理解他人。

戴安(我的妻子)就是個「行動派」。不管做什麼事兒,她都會盡快且盡可能全面地完成。開會的時候,她會先停一下,然後便問道,「好的,我們接下來要做什麼?誰來負責呢?」

而我卻是個「思考派」,大家眼裡的我,通常是個「點子王」。給我一個問題,不用一會兒我就能想出一堆的解決方案,而且我的方案總是與眾不同。不過,我很少付諸實踐,只是限於想想而已。

就在我和妻子婚後不久,彼此的不同就顯現出來了,而且成為我們之間的問題所在。我覺得戴安過於用功了,需要放鬆一些。同樣,她看到我一天到晚頭腦風暴,就是不付諸行動,也很受不了。

慢慢地,我們都意識到,其實沒有哪種方式是最好的,只不過大家不同而已。我們越是能夠理解對方的觀點,就越容易從差異中找出更好的、更有創意的解決方案。這些年來,隨著理解和探索的深入,我們的關係也越來越堅固了。

(2)我們總覺得對方和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是一樣的。

保拉喜歡熱鬧的派對。她本來以為在讓過生日的時候,給她舉辦一個大大的派對,一定會讓她驚喜,也是對彼此友誼的加強。可是,看到讓沒有絲毫的驚喜和興奮,保拉感覺朋友根本不理解自己,因而受到了很大的傷害。

菲爾週末參加了一場婚禮,和教堂的一些人共進晚餐,然後又和家裡的親朋好友聚了聚。菲爾的一個朋友邀請他和妻子巴爾布週一晚上一起喝咖啡,除了他們,還有其他幾對夫妻。菲爾想在週一晚上安安靜靜地休息,就婉拒了朋友的邀請,他租了電影光盤,買了些中式外賣晚餐,這個時候卻發現妻子巴爾布鬱鬱寡歡,因為她知道菲爾拒絕了朋友的邀請,對此菲爾實在無法理解。

保拉和巴爾布都喜歡熱鬧,並且覺得其他人也和她們一樣。讓和菲爾也可以接受熱鬧的場合,只是這樣的場合很快就會讓他們感到疲憊。

這兩種情況都是真實存在的。之所以出現以上情境,是因為雙方性格的不同,我們只是對此描述,而不是強調休整。如果忽略了對方性格的獨特性,有效交談就會困難重重,有時甚至難以進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