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行為主義 > 第十講 言語和思維 >

第十講 言語和思維

如果予以正確地理解,便能有助於打破這樣的虛構:存在著諸如「心理」生活那樣的東西

在本次講座裡,我們開始涉足一個習得性行為的領域。在這個領域,動物不能進入,更不用說與人競爭了。這就是關於「語言習慣」(language habits)的領域——當關閉嘴巴後內隱地運作時,我們稱之為「思維」(thinking)。


圖為桑代克用於研究的4個「迷箱」。華生拒絕接受桑代克的「效果律」。

引言:在上次講座中,我提出了這樣一個事實:雖然人類在出生時幾乎比其他任何哺乳動物更無助,但其通過獲得的動作習慣(manual habits)很快超過了任何動物。他從來沒有學會怎樣跑得飛快,以便在與靈犸或鹿的賽跑中獲勝;他也從來沒有學會在與馬或大象的純力量比賽中獲勝,但是他把它們都制服了。他所以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他學會了怎樣構造和應用「動作的裝置」(manual devices)。首先,他學會了使用木棍;然後,他學會了發射石頭——學會了用彈弓,這樣他可以用更大的力來扔石頭。再後來,他製造了尖銳的石器。接著,他製作和應用弓箭,借助弓箭,他可以戰勝最敏捷的動物。往後,他學會了怎樣取火,學會了怎樣製造青銅和鐵質的刀子,而後是彎弓,最後是火器。

然而,儘管人類的操作技術如此高超,但並非是動作靈巧性的唯一獲得者。大象可以被訓練來裝卸載重卡車上的木料;即便是較低級的猴子,也可以被訓練去熟練地操作門閂、拖拉細繩等類似的事情。黑猩猩學會高興地騎著自行車,在排成一長行的十幾個瓶子之間穿梭,不會碰倒一個瓶子;它能學會取下瓶塞,從一個瓶子裡喝水,吸煙,點煙,鎖上門或打開門,還可以學會好幾百種的其他事情。當它站著,頭戴著帽子,嘴裡叼著煙斗,操作著大量物體時,特別像一幅愛爾蘭磚瓦搬運工的漫畫。

在本次講座裡,我們開始涉足一個習得性行為的領域。在這個領域,動物不能進入,更不用說與人競爭了。這就是關於「語言習慣」(language habits)的領域——當關閉嘴巴後內隱地運作時,我們稱之為「思維」(thinkin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