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行為主義 > 習慣形成的步驟 >

習慣形成的步驟

若要瞭解基本習慣的形成,我們必須再次觀察人類的幼兒。以一個哺乳中的嬰兒為例。當他3個月時,慢慢地向他呈現一個奶瓶。當奶瓶接近孩子,並且幾乎被他夠得著的時候,你可以發現孩子的身體開始蠕動,他的手、腳和手臂變得更加活躍,他的眼神專注,嘴巴微動並且叫喊。然而,他並不把手臂伸向奶瓶。當每次試驗結束時,立刻把奶瓶遞給孩子。第二天重複同樣的過程,你能發現孩子所有身體的運動變得更為明顯。假如這個過程每天都給以重複,那麼整個身體運動會變得更加明顯,而孩子的手臂則充當了槓桿的作用,以便完成更大幅度的活動。他的軀體、腿和腳起到了另外一種槓桿作用——這種槓桿更加有力,但活動範圍則比較小。孩子的手臂和手比其身體的其他部分更先碰到奶瓶的可能性是很大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操縱物體的習慣是通過手臂、手指和手,而不是通過腳、腿和腳趾來形成的。如果嬰兒失去了他的手臂,或者從未擁有過它們,那麼這種習慣就會通過腳來形成。

除了使用奶瓶,為了更好地達到我們的直接目的,我們還使用了其他一些食物,例如可以夠得著的一塊糖,孩子的手會伸出來(不學而能的抓取),然後把糖放入嘴裡(先前習得的一種習慣系統的組成部分)。通過每天給嬰兒10次或12次重複試驗,30天以後,接近一個小的物體、獲取它並放到嘴裡這一習慣就完成得相當好了。必須注意的是,對奶瓶或糖果的反應是一種有條件的視覺反應。這種條件是,嬰兒必須一直通過奶瓶來餵養,所以,即使是這樣簡單的實驗,也只是對已經接受過多次這樣訓練的嬰幼兒才有效。如果我們想要他拿取一支鉛筆或一些與食品無關的其他東西,那麼我們就必須大大延緩實驗的時間,條件是直到他對鉛筆這一刺激有所反應。這裡,值得注意的是,奶瓶這一刺激引起了越來越複雜的反應。首先,就拿蠕動來說,接下來的是越來越多的積極活動,特別是我先前已經提到的手臂、手和手指的活動。換句話說,反應在不斷地變化,不斷地組織,或者,如同我們有時所說的「整合」(integrated)。這就像我在第二講中提到的那樣,反應本身會變得條件化。也許,更進一步地說,反應會變得越來越高度整合(越來越新的成分以下述方式變得條件化,也即它們結合在一起,以一種新的或者更為複雜的反應來發生作用)。

最後,請注意,當手臂、手和手指的活動變得日益完美時——也就是當反應在更高層次上被組織起來時——與手無關的一些活動,諸如軀體、腿和腳的活動,在這個時候就會消失。運用手的完美構造產生了完美的功效;在這個過程中,那些不需要的活動就不會出現。拿取東西是孩子最基本的動作習慣,很快它就會變得複雜。他不僅能夠拿和握,而且同時也學會扔東西。然後,他不僅能夠拿置於他面前的物體,而且還能拿置於他左右的物體。最後,他學會了翻轉和推動物體——從盒子上取下蓋子,從瓶子上取下軟木塞,把撥浪鼓的柄戳進盒子,打開或關閉盒蓋。這些複雜的習慣導源於我們拿東西這一操縱(manipulation)習慣。認為操縱的習慣是一種本能(instinct)的人應該對出生120~200天的嬰兒每天進行研究。嬰兒通過努力學會了操縱物體,甚至還學會了操縱他自己的身體部分。

這裡,我並不想使你們誤解操縱的習慣僅僅包括手臂、手和手指的活動。根據我們上面所提到的,你們能夠很好地瞭解任何動作(比如說去拿一個物體)都能導致身體中幾乎任何一塊肌肉的順應——這裡讓我們把內臟也包括進去。換言之,每一精確實施的動作都包括整個身體任何一個部分的反應。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整體反應(total reaction),也就是我們所謂「完美整合」(perfect integration)的東西。肩膀的運動,手臂的運動,肘的運動,腕的運動,掌的運動,手指的運動,軀體的運動,腿的運動,腳的運動,甚至呼吸和血液循環等等,所有這些都必須依據某種秩序(order)進行。這一秩序的相繼發生時間有著精確的安排,而每一組肌肉的能量總和也必須在皮膚的任何一個細微動作完成之前得以分配。這些細微動作可以是槍擊一頭牛的眼睛或是打出一桿漂亮的檯球。

一旦擁有了這些拿取物體和操縱物體的早期的基本習慣,嬰兒就開始把握世界。從用泥土製造工具到用鋼材製造工具,從用砍下來的樹木在小河上建造獨木橋到用鋼鐵和混凝土建造跨越海洋的大橋,從用泥土和石頭建造房屋到用鋼鐵和混凝土建造摩天大樓,這些進步說明了動作習慣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