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行為主義 > 環境的變化導致習慣的構成 >

環境的變化導致習慣的構成

眾所周知,人類嬰兒和幼兒不斷地通過外界的光線、聲音、觸摸、嗅覺、味覺來接受刺激,同時也通過分泌的產生與缺乏、壓力的存在與缺乏、食物在腸道中的移動以及體內肌肉[橫紋肌和非橫紋肌(striped and un-striped)]來接受刺激。總之,人類處在不斷的刺激之中。現在,人之所以具有這樣的結構(其他動物也是如此),是因為這些刺激從外部、內部作用於他時,他必定會產生活動。所有這些視覺、聽覺、觸覺、溫度覺、嗅覺、味覺等刺激(所謂外在世界的物體)構成了人們視為環境的東西。我希望你們把這些刺激僅僅看做是人類環境的一部分,即人類的外部環境(它對群體來說或多或少是共同的)。所有內臟的、體溫的、肌肉的和腺體的(發生在體內的)刺激,無論是有條件的,還是無條件的,它們都是同桌子、椅子一樣客觀存在的刺激物體(objects of stimulation)。它們構成了人類的另外一部分環境——內部環境。這一環境不是每個人所共同的。這一部分的人類環境通常在有關環境和遺傳的相對影響的討論中被遺漏。經常受到兩個環境刺激的有機體自然不會僅僅對內部或僅僅對外部刺激作出反應。在胃收縮的刺激下,一個人會開始抓取一片麵包。在視覺上看到一個警察時,會不由自主地停下手去束緊皮帶。在性器官的刺激下,就會開始去尋找一個異性;如果囊中羞澀,就會暫緩求婚或結婚的儀式。同樣,年輕時接受過言語訓練的人(喉部言語刺激)會控制自己與一個暫時的夥伴進行交往。

這些來自外部和身體內部的有力刺激——如食物的缺乏,性慾的缺乏和動作、言語兩者慣常活動的缺乏——刺激著人類。人類機體不得不作出反應,產生活動。這些刺激不斷地導致手指、手、軀體、腳、手臂的活動,以及內部腺體反應器官的各種反應。在嬰兒期,這些活動是「隨機的」(random),但是,如果你使它們不被其他類似的活動所引起,它們自然就不是隨機的。這些活動直接對刺激作出反應,而且這些活動在後來的生活中變得越來越有規則、有秩序。

不斷的刺激、不斷的活動日益變得有規則——甚至在睡眠中有機體也受到刺激的影響,它不是靜止的。

有機體是不是處於一種順應(adjusted)的狀態呢?最近,從一些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學家(psychoanalyst)口中,我們經常聽到「順應」(adjust-ments)這個詞,並知道了個體必須不斷地順應。有時,你會對這些著名學者的意思感到疑惑。行為主義者認為,僅僅順應的人是一個死人——一個對任何刺激都沒有反應的人。事實表明,個體對刺激A作出反應(習得的或非習得的反應,或是兩者的結合),以這樣一種方式(即他接著必須對刺激B作出反應)來改變他的環境,於是就會出現兩種情況:刺激B實際上去除了刺激A;或者,由於對刺激B的反應,他可能這樣來改變他的環境,即他忽略刺激A的範圍。在第一種情形裡,A被消除了;在第二種情形裡,A在新的環境中停止了對機體的有效刺激。這是不是聽起來很複雜?讓我們舉個例子,飢餓者首先出現的是胃的痙攣(刺激A),個體開始活動,他進入一個食物充足的環境——換言之,他進入了餐室開始吃東西(刺激B)。飢餓者的痙攣(刺激A)立刻停止。你將看到,這就意味著「順應」作用。事實上,他不再遭受飢餓的刺激,但在吃飽了以後,另外的刺激(非食物的刺激)立刻發生影響,引起了其他的反應——這證明了我的論點,即有機體不會也不可能被順應,這是毋庸置疑的。讓我舉例說明另一個事實——個體對刺激A作出反應會引起環境的改變,這時刺激A不再發生作用。個體X躺在床上準備睡覺,街上的弧光燈通過一個遮光物的縫隙照進來。他扭動了一下,光線仍然照在他的眼睛上,他繼續扭動,光線仍照在他的眼睛上,這時他會把頭縮進被子裡面,但熱很快又使他鑽出被子,光線仍照著他,於是他起身,做了一件明智的事——在遮光物的縫隙處釘上一張厚紙。這一對刺激A作出的反應使他進入了一個新的環境,在這一環境中不再把A作為一個刺激。因此,前面的兩種情形經分析不是完全不同的。個體擺脫了刺激!但他擺脫的僅僅是其中一個刺激!另外一些刺激仍會有效地作用於他。心理學家所謂的「順應不良」(malad-justment)通常是指兩種對立傾向的刺激抑制了有機體擺脫促成刺激的範圍。儘管這樣,「順應」這一術語仍是合適的,我們可以用它來說明我們的意思:個體通過他的活動使一個刺激平息或擺脫它的範圍。我們解釋「順應」的用意在於有些事情與我們有關學習的試驗結果是相類似的——動物獲取食物、性、水或者擺脫一個產生消極反應的刺激等等。

我們的論證表明個體擁有一個組織來適應「遭遇的情境」。這意味著他必須形成這樣一類習慣,也即他能夠去除刺激A或以一種活動方式來擺脫它的有效範圍。他穿過一條花團錦簇的小道到達了一個快樂的境地,他必須形成一些習慣去影響它。他已經學會在他飢餓的時候到餐室去,不像1歲孩子只會哭。成人已經學會當光線刺激他眼睛時,爬起來在遮光物的縫隙處釘一張紙,而3歲的孩子只會大聲地叫他母親關上燈。

這就是構成我們所有習慣的基調。一些外部環境或內部環境的刺激(請記住,所謂的刺激「缺乏」也是一種相當有效的刺激)使個體開始活動,在他去除刺激A或使自己離開A的刺激範圍之前,他可以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活動。當他重新回到相同的情境時,他能以更為迅速和更多的活動來達到目的,於是我們說他已經「學會」或已經「形成」了一種習慣。